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阐述(火用)传递现象的普遍性与同一性,及其物理本质的基础上,探讨(火用)传递问题的研究思路,即以势场为载体寻求对(火用)传递过程共性的统一描述.对(火用)传递的无量纲准则、通用(火用)传递方程及普遍化(火用)传递方程等3种已有的(火用)传递过程的一般描述加以分析比较,并讨论了目前引人关注的场协同强化传递过程的(火用)传递实质,从而指出多势场协同作用下的(火用)传递问题的普遍存在及研究该类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火驱原油过程的传递物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火驱原油过程基本物理模型基础上,从(火用)传递的观点将热驱势场分为驱动势场、驱抗势场、驱效势场、无效势场等,并据此提出驱动势(功)、驱动功率、驱动阻力等火驱过程的(火用)传递分析指标,从而更加清晰全面地描述了驱油过程。  相似文献   

3.
的普遍化表达式与各种具体形式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热力学基本定律和(火用)的基本概念讨论了(火用)的普遍化表达式的应用,证明了热(火用)、压(火用)和化学(火用)的计算都必然与熵变相联系,“如果过程中没有热(火用)的传递和转换,过程就没有熵增”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列出了涡流室式柴油机的火用平衡方程根据系统的热力学火用和适合柴油机的热力学死点,以S195柴油机为例,进行火用分析,显示了火用分析的意义,确定了柴油机中各种火用损失的大小结果表明:燃烧过程火用损失,尤其是涡流室中的燃烧过程火用损失是最主要的火用损失根据火用平衡方程定义了柴油机的火用效率和瞬态火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判断柴油机不同负荷下工作过程的不可逆程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火用]的分析方法评价低温水源热泵运行过程,得出机组在10℃和15℃水源下的[火用]损分别为1.22kW和1.04kW及[火用]效率分别为21%和33%的结论.通过对系统各组成设备[火用]损、[火用]效率计算,明确其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压缩机对系统效率影响最大.通过改变基准状态点,开展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系统[火用]损和[火用]效率的比较研究,分别绘制出不同环境温度情况下系统v损和[火用]效率的折线图,以分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传热过程的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比较通用的(火用)效率的方程。分别用Webb评价法和(火用)效率评价法对波纹管和光管进行了评价,并对这两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火用)效率较为方便,且较适合解释传热的本质。得出了波纹管的(火用)效率随雷诺数的变化曲线图,讨论了雷诺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并导出了使(火用)效率最大时的最佳雷诺数(管径)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7.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引进新型冰蓄冷设备,采用正丁烷作为制冷剂,制冷剂与水直接接触,换热更强烈且稳定。为了研究该系统相应(火用)损因素条件下的节能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能优化,基于该系统及各表冷器(火用)分析模型,分析了热湿比、新风比、送风温差等(火用)损因素对系统(火用)效率和各表冷器(火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湿比变化时,处理二次混风的表冷器(火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火用)损率及系统(火用)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当新风比变化时,处理新风的两级表冷器(火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火用)损率及系统(火用)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当送风温差变化时,处理一次回风的表冷器(火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火用)损率及系统(火用)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使高炉渣显热得到高效高品质的回收,对固定床渣热回收过程进行火用分析,分析该过程主要不可逆因素(温差、流动阻力)产生的火用损;揭示颗粒直径、空隙率、床层高度、表观气速和空气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总火用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颗粒直径和床层高度的增大,总火用损存在一个最小值,对应存在颗粒直径和床层高度最优值;表观气速越大,总火用损越大;空隙率越大,总火用损越小;空气入口温度存在最佳值,并非越低越好。  相似文献   

9.
对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进行了火用火用分析.并根据实际测试数据分别计算出蒸发冷却段与机械制冷段进出口火用的大小.通过对整个复合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出该复合高温冷水机组的火用效率及火用效比.从火用效率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蒸发冷却预冷冷凝器进风后对风冷热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节能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多流体的传热模型,利用温度(火用)效率的概念对火电厂回热加热器进行了(火用)分析,给出了流体传热过程温度(火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独立地进行(火用)分析而不必事先做能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传递唯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力与流的角度,探讨了传递现象的共同本质,即各种强度量势场梯度作用下的能流和流。运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相关理论,推导了多势场影响下的传递唯象方程。根据非平衡态热力学分析不可逆过程的一般步骤,提出确定传递唯象方程力与流的两种方法,体现了热力学和传输学在传递研究中的学科交叉。对热电耦合现象的应用分析表明,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传递唯象方程,能够完整、深入地揭示不可逆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递原理的稠油热驱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传递基本原理,以热驱域势场做研究载体,采用寻求"统一评价判据",解析"过程动态特性"的研究思路,在构建以驱动和驱抗势场为主体的热驱模型基础上,确认驱动(功)即是评价各势场作用的统一判据;运用传递分析揭示参与势场的动力特性与阻力特性,研究其协同作用机制;定义并运用场阻影响因子,以判别诸势场在驱油过程中的影响权重.  相似文献   

13.
传递系数的定义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传递唯象方程的基础上,讨论了传递过程动力、阻力、速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传递研究的核心应是确定传递系数,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控制和调节传递过程。运用量纲对比的方法推导了热量、动量及质量的传递系数,分析表明影响传递系数的宏观因素包括其对应的能量传递系数、过程不可逆性及其他非自身强度场。传递系数的分子运动理论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其内在机制,即传递系数本质上与分子本身的物理性质及表征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能量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其量是守恒的,而的量不守恒,则其必有独特的传递和转换规律。依据传递原理,建立蒸汽动力循环及装置的传递模型,提出并定义装置设备的流密度、流密度降低速率与流密度降低系数等评价分析准则及其计算式。在此基础上,以某电厂技改项目为对象,对技改后系统中能质行为做了传递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工业汽轮...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下,给出了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计算式。系统地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冷热流体热容量比以及流型对以理想气体和不可压缩流体为目标介质的换热器传火用有效度的影响,并与不考虑压力火用损失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最后把换热器的传火用有效度与传热有效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传递规律及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维稳态(火用)传递方程,对平壁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火用)传递做了数值计算,并就导热系数为定值与变值的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过程中(火用)流密度是下降的,(火用)传递系数不仅与材料的几何尺寸有关,还与其热物性和内部温度分布有关。因温度对导热系数和(火用)流密度均有影响,只有在导热系数较大的情况下,(火用)传递计算中取导热系数为定值才能保证误差比较小,该结论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动力装置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节能潜力,用Yong分析的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对一种常见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模拟计算,给出了各部位Yong损失的大小及分布,对其能量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找出了薄弱环节,提出了节能措施。结果表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利用了燃气侧高温吸热和蒸汽侧低温放热的特点,使得其Yong效率高达51.12%,比常规的纯蒸汽动力循环的Yong效率(最高约40%)高得多;燃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传热引起的Yong损失所占比例最大,为31.67%。所以,改善燃烧和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是提高联合循环效率的重要途径;发展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制和开发新型发电机是高效节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研究结果为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火烧注气井等效热传递系数的实验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火烧注气井等效热 传递模型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空气流速、热流密度下井筒壁面处的测量温度,测算得到 3 种情况的热 传递系数,并与相应的数值模拟的理论解加以比较,结果表明:二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论解释;等效热 传递模型可用于描述火驱工程实践中热空气与油层的对流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不同目的导热过程存在不同的优化目标。基于传递方程和火积传递方程,分别导出了以降低作功能力耗散为目标的导热过程优化准则和以降低传热能力耗散为目标的导热过程优化准则。以降低作功能力耗散为目标的导热过程优化准则表明,在总导热能力一定的条件下,相对温度梯度分布均匀导热最优;以降低传热能力耗散为目标的导热过程优化准则表明,在总导热能力一定的条件下,温度梯度分布均匀导热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