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放射形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了一种基于潮流解的可行性而提出的电压稳定性指标,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各节点的电压稳定性指标值,从而找到了容易发生电压崩溃的节点。在进行分析时,采用了组合负荷模型,并说明了放射形配电网的潮流解是唯一的。最后通过一算例说明了指标用于电压稳定性分析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四分法划分的风速模型和简化风力发电系统传输线路模型,考虑3阶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的转差率和风电机注入系统功率的随机性,推导出电压崩溃指标.根据指标测量值与临界值之间的距离判定系统接近电压崩溃的程度;投入SVC补偿可提高该指标,即提高系统电压崩溃的预防能力.最后以配电网系统中接入单台风力发电机为例,基于MATLAB 的Simulink对风速、滑差和动态电压崩溃指标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电力系统中的结构稳定性,Hopf分岔和电压崩溃方面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电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有关负荷模拟对结构稳定的影响.讨论电压缓慢下降后的加速电压崩溃,说明了这种电压崩溃可用中心把形模型来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电力系统电压崩溃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一个动态阻抗作为负荷模型,模拟电压崩溃过程。该动态抗是有载调压变压器变化和异步电动机滑差的函数。变比用离散方程描述,滑差用转子运动方程描述。几台等效的异步电动机和一常值阻抗相并联,被用作为有载压变压器的负荷,变比和滑差的共同作用使负荷电压的崩馈过程表现为先缓慢下降,然后迅速下降。一个6母线系统的算例,给出了一个节点电压的崩溃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潮流计算的电压稳定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种基于潮流雅可比矩阵对角元素的电压稳定性指标(IPi,IQi,Ii),与2种同样是基于潮流计算的常用的电压稳定性指标(L,Idr)在反映电力系统接近电压不稳定程度方面提供信息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是在系统不同的运行方式下进行的,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是通过改变负荷的功率因数以及系统X/R的比值实现的。最后通过1个算例证实了这3种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域测量的系统电压崩溃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文章对电力系统电压崩溃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中潮流分析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大都是以Q -V曲线为基础。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 ,而电压崩溃点是可以提前预知的。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 )和PMU(向量测量单元 )的进一步应用 ,广域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其用在电力系统电压崩溃点的预测也将成为必然。本文以广域测量技术为辅助手段 ,根据功率边缘的概念 ,使用电压崩溃预测器来预测系统中电压崩溃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许多文章对电力系统电压崩溃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潮流分析的方法是最常见的。大都是以Q-V曲线为基础。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而电压崩溃点是可以提前预知的。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和PMU(向量测量单元)的进一步应用,广域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用在电力系统电压崩溃点的预测也将成为必然。本文以广域测量技术为辅助手段,根据功率边缘的概念,使用电压崩溃预测器来预测系统中电压崩溃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为了消除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静态测量时的自加热效应对器件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Sagittarius实验测量操作平台设计的新型自动脉冲式电流一电压(I—V)测量系统.用短脉冲技术加低负载循环,通过补偿因子进行系统校准,分析对比直流I—V测量方法和脉;中式I—V测量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脉冲式I—V测量方法正确有效,能够得到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真实的输出电导和跨导,自动测量系统相比常规测量方法可以提高测量效率约12倍,为构建大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精确模型和工业生产监控提供相关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静态电压稳定和暂态功角稳定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已取得很大进展,然而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研究不够充分,有关暂态电压崩溃的机理、模型和稳定指标的研究尚待深入。为了探讨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在电网受到短时大扰动后的暂态电压稳定性以及故障期间如何保持风电场并网运行并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提供动态支持,基于双馈风机建立了风电机组的暂态数学模型,分析了含风电场地区电网暂态电压失稳的机理,建立了暂态电压稳定指标和风电机组的综合控制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风电接入容量、不同故障位置以及不同阵风强度下系统节点的暂态电压稳定性。通过改进风电机组的控制模型建立了具有暂态电压支持能力的快速桨距角控制和转子侧变频器控制协调控制模型以改善电网故障期间风电场地区的暂态电压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系统发生大扰动期间风电机组特性对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改进的控制模型对提高风电场地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介绍了邻近电压崩溃指标和电压稳定裕度指标两种基于潮流计算结果的静态电压稳定性指标。设计编写了两种静态电压稳定性指标计算程序,并分别以IEEE57节点系统和IEEE118节点系统为例,进行详细的仿真计算。最后对两种电压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两种静态电压稳定性指标都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且可以预测系统中的薄弱节点,但是在计算上,电压稳定裕度指标更为简单和方便.  相似文献   

11.
以有载调压变压器为控制对象的变电站电仪/无功控制中,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调整可能引起电压不稳定,甚至电压崩溃,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利用一种电压崩溃判据,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引起的这一“负调压”作用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动态规划法综合求取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配电站电容器和馈线电容器的控制策略,实现电压控制和无功优化,并满足控制调节次数约束. 为了减少计算量,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的简化算法. 算例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长期电压慢动态的特点,对长期电压稳定有重要影响的发电机、励磁电流限制器、电枢电流限制器、有载调压变压器、负荷和二级电压控制器建模,从而建立整个系统的准稳态模型,通过时域仿真获得系统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暂态平衡点,从而可描绘出系统长期电压动态过程,并实现快速仿真。以一个10机39节点系统为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二级电压控制对电压稳定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电压下降或失稳过程中,二级电压控制可改善区域电压水平和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心支撑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提出一种针对X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倒塌判定标准.按照中国规范设计了一组不同层数和跨度的算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并评估X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倒塌储备能力.结果表明:X形中心支撑结构的倒塌储备能力随层数的增加而减弱,随跨度的增加而增强,所有算例均具备FEMA695规定的倒塌储备能力.X形中心支撑与倒塌水准对应的基于结构层延性的整体抗侧刚度与初始弹性抗侧刚度之比大都在2%~3%之间,表明文中提出的倒塌标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符合实际结构最终依靠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的受力和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本文基于潮流方程的雅克比矩阵的最小奇异值分析,将最小奇异值及其对应的右奇异向量用于电压稳定薄弱节点的分析及无功补偿点的确定。通过二分法逐步逼近电压稳定薄弱节点的最佳补偿容量,对每次补偿后的右奇异向量中的最大元素确定新的电压稳定最弱节点进行无功补偿,经过反复排序及相应的无功补偿,提高节点电压的稳定性和系统的负荷裕度。同时,以New England 39节点系统发生N-1故障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电压稳定薄弱节点29,28,26,27的4次无功补偿后,电压幅值由原来的0.938 9,0.976 1,0.997 9,0.999 6提高到0.989 7,1.028 3,1.037 1,1.029 9,系统的负荷裕度由原来的4%提高到10%,达到了系统的负荷裕度要求,提高了节点电压的稳定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直接简单,易于实现,避免了无功分配及优化等复杂计算。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了爆炸荷载和地震荷载引起的建筑结构倒塌失效模式,收集了与建筑结构瞬间发生脆性倒塌失效相类似的事件,采用事件树建立了爆炸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倒塌引起的内部人员的致命率模型,并对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致命率统计特性和概率分布模型,通过对砖石、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失效事件的组合统计分析,得到了当前城市主要建筑物在爆炸荷载作用下致命率的评估模型.基于现有数据样本量的观测统计,分析了不同楼层对致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楼层数的增加,建筑结构倒塌的致命率统计均值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迅速有效地电压稳定性判定对于预防电压崩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分析现有的各种基于单端口阻抗匹配法的电压稳定性判定方法,揭示了此方法在裕度估计方面存在明显误差,且不适用于多负载系统。在现有单端口阻抗匹配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等值阻抗匹配"的概念,即将所有负载都移到被等值的系统外部,将电力系统分解为一系列没有任何近似的单端口网络。基于耦合条件并根据阻抗匹配原理模拟出负载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电压稳定性在线监测的目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都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