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在设计全过程中能对打印机字车系统的运动及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从而设计出性能优异的字车系统,加快设计进程,在Adams中建立了字车机构的虚拟样机,在Simulink中建立控制模型,应用Adams/Controls插件联合Adams和Matlab对字车机构进行机构运动和控制的协同仿真。对字车机构的速度控制采用模糊PID控制方法,应用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建立模糊PID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规则在运行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变PID控制参数。结果表明,应用模糊PID控制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展示了对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联合仿真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轿车,在Adams/Car中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并进行平顺性仿真,对整车底盘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和功率谱进行了分析。通过Adams/Insight进行整车的优化设计,对整车的前后悬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使得整车平顺性得到提高,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汽车行驶平顺性优化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某四轮全地形车的实车模型为基础,设计新型三轮全地形车。基于Adams建立全地形车动力学模型,借鉴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对该新型全地形车进行稳态回转、角阶跃输入和蛇行试验操纵稳定性仿真和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全地形车总评分为77.9,原型全地形车总评分为75.4;新型全地形车在以上3种试验中操纵稳定性均优于原型全地形车。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悬架控制精度低、稳定性较差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半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器.首先,在Matlab/Simulink模块中建立模糊PID控制器模型,以簧载质量的位移偏差及其变化量作为输入参数,输出参数为KP、KI、KD;然后,应用Adams软件搭建汽车1/4半主动悬架模型;最后,进行Simulink和Adams联合仿真,评价控制器的使用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此模糊PID控制器可显著降低汽车车身垂向加速度和悬架动挠度,改善了汽车行驶中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能量反馈法进行数学分析,得到其时域函数,验证其稳定性,并优化目标函数的影响参数,分析参数与弹簧-质量振子系统的位置变化关系;通过Adams与Matlab软件联合进行仿真,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质量块在没有阻尼的情况下能较快稳定,反馈参数k2越大,弹簧-质量振子系统稳定越快,这个结论与数学计算的结果一致,表明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供一种分析汽车极限工况的快捷办法,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使用Adams软件建立车辆悬架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根据实车参数对悬架模型参数进行定义,使模型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然后分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工况,其中着重选取了单侧过凸包和转向制动两种区别普通工况更具代表性的极限载荷工况进行分析,计算了两种极限工况下的轮胎接地力,然后通过Adams进行仿真分析,求出车身相连处硬点的载荷,为后续刚度分析提供了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中建立整车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基于逻辑门限值控制算法的ABS控制系统模型,通过Adams/Controls接口建立联合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处理与分析,验证了基于虚拟环境下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控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了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Pro/Engineer建立增压机工作装置参数化实体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运动学模型,对工作装置进行运动仿真.首先将模型的连杆部分导入Ansys分析软件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然后将活塞和连杆部分通过Pro/E和Adams之间的无缝接口软件Mechanical/Pro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其在多种情况下的运动曲线,各项数据基本上达到了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型全地形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四轮全地形车数字样机为基础,设计新型三轮全地形车。基于Adams建立动力学模型,进行稳态回转、角阶跃输入和蛇行试验等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与四轮全地形车比较,在稳态回转仿真中新型全地形车随车速的提高不足转向量增加,角阶跃输入下响应较快,但蛇行试验中侧倾角加速度偏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弹性衬套和柔性零部件的车轮定位参数仿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悬架中弹性衬套替换刚性铰接及主要承栽零部件的柔化处理对车轮定位参数的影响,以多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在Adams中建立了某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多刚体模型Ⅰ,对三因素弹性衬套替换刚性铰接以及下横臂和横向稳定杆的柔化处理的影响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说明:3个因素对车轮定位参数有很大的影响.在模型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述3个因素建立了模型Ⅱ并进行悬架运动学分析,揭示了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特性,为悬架的开发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