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北京于20世纪50~90年代曾三次评选十大建筑。2009年9月,又评选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通过四次十大建筑的评选,使人们见证了北京城市建设的辉煌,感触了建筑风格的进步,领悟了建筑文化的发展。建筑随着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进步而进步,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留下历史的印记。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北京不同年代评选出的十大建  相似文献   

2.
北京清代王府建筑集中位于北京内城,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质亲王府虽然已经在城市历史发展中消失,但是本文将追寻其王府沿革、建筑布局、形制比较和府址遗踪,以期对北京王府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城市雕塑艺术(以下简称城雕)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作为传播城市文化和理念的一种方式,雕塑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北京城雕艺术的首要作用是向观者传递北京的城市文化和当代精神理念。因此,城雕艺术如何体现北京的城市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如何与当代艺术对接,是一个值得每一位艺术家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色彩表征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张家口市历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特点、建筑色彩现状的分析,确定张家口应以淡雅的暖灰色构成城市色彩的主旋律.以张家口大境门、堡子里历史文化片区为"根",按照城市发展轨迹,通过城市色彩变化,体现城市的生长与更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市历史地区文态环境和建筑特色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提出了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地区文态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方法,认为只有把城市的"根系"留住,城市才会有生命力。我国还有许多历史城市与聊城古城类似,希望研究对这类城市的保护和更新能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6.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寄托,能够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每个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标志性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入手,总结了当今社会标志性建筑所遭遇到的"丧失特色、缺乏认同、追求外表、泛滥成灾、序列混乱"等种种尴尬,重点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管理等方面对尴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庄亲王府是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承泽亲王硕塞的府邸,是清代王府建筑的典型代表. 虽然其原址已不存,但它仍是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北京城快速发展与蜕变的今天,研究与挖掘北京清代王府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对继承和发展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庄亲王府的现状调查和文史研究,挖掘了王府的建筑布局和变迁史,整理了历代府主的传承关系和生平.  相似文献   

8.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的重大经济文化成就等,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系统结构,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它的有序传承不仅可以使这些古老的记忆得以延续,也正是提高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鸡鸣驿是中国古代邮驿的杰出代表,被称为邮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的"活化石".驿城及古民居内部空间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邮驿文化特征,独特的塞外驿站文化品格,造就了古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解析鸡鸣驿城的内部空间秩序,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标建筑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从地标建筑的历史本源特征和作用入手,采用实例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在古代城市中地标建筑的产生的目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古代与今天的城市中地标建筑具有形态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应当具备标定空间领域、组织空间秩序、丰富空间层次和表达空间意义等作用.最终结论是,古代城市产生地标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的防御安全,而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则应当表示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院落平面布局、建筑墙体材料、建筑储藏空间和建筑雕刻进行了调查和归纳总结。在关中平原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中,当地民居发展出了小开间大进深、夯土与黄土砖墙和储藏空间丰富的小四合院住宅模式。最后以韩城党家村和关中民俗博物馆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通过本文对关中地区民居的粗浅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民居的认识,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本土建筑创作带来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窗户热工性能对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方法分析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选取典型的住宅窗户,分析窗户的热工性能;利用DeST—h计算某住宅模型在不同窗户热工条件下的能耗.结果除了窗户传热系数外,太阳得热系数也是影响窗户能耗的重要因素,在沈阳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太阳得热系数的变化对冬季能耗影响十分明显.结论对于严寒地区,盲目选用低传热系数同时也是低太阳得热系数的窗户,将造成资金和能源的浪费.把窗户的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综合起来考虑,才能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该地区的具有优越热工性能的窗户.  相似文献   

13.
严寒地区低密度住宅节能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密度住宅在严寒地区刚刚兴起,缺乏规范约束和技术指导,建设和设计上出现了许多误区,导致其使用能耗过大,因此,对低密度住宅进行节能研究非常必要和紧迫.通过对严寒地区低密度住宅建设状况及出现问题的分析,从住宅群体布局到单体设计以及围护结构构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指出: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不适于低密度住宅的节能设计,低密度住宅的节能设计不能盲目效仿多、高层住宅,照搬照抄;同时针对低密度住宅层数低、体量小、体型系数大的特点,提出严寒地区低密度住宅的节能设计策略,为严寒地区低密度住宅的节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雨水口流域等流时线法降雨径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等流时线法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雨水口流域降雨径流模拟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实测降雨水资料或城市暴雨公式和相应的扣损方法,模拟计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各雨水口入流流量过程线.经与北京百万庄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比较,该模型可以真实地模拟地表径流过程,结果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5.
居住区停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典型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小区的现状、规划当中的停车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小区特点和小汽车使用等相互关系入手,对小区停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典型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洞庭湖区的农村住宅基本没有进行节能设计,热工性能差,能耗大.夏热冬冷的洞庭湖区,建筑节能设计既要考虑夏季隔热,又要考虑冬季保温.根据湖区地理气候、施工技术、经济条件等,对农村住宅的墙体、屋面、窗户的热工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外围护结构的几种设计方案和构造要点,可为洞庭湖区节能农宅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认为大学校园建筑的环境有着深刻的教学学和文化学的意义,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了大学的历史,见证了教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历程。因而,大学建筑与环境中要体现大学之“大”,以大楼之“大”用“大气”之恢弘气象去承载“大家”、“大师”和“大成”之历史功绩和活动轨迹。大学建筑与环境要体现大学之“这”,大学这“学”在于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和学术自由,这一特性内在地决定了校园建筑与环境的外在形式要与其相一致,要有利于师生的自由之思想不被环境所阻碍,发明与创造的灵感不被高大的建筑所淹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术为本的校园核心价值在宽松,和谐,自由,休闲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古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凝聚了各族人民的风俗文化和精神创造,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我国居住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分析我国古民居建筑特征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现存古民居的火灾状况和消防现状作了分析;结合其布置格局及结构特点对古民居建筑火灾的发展和蔓延的影响,对我国现存古民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作了重点讨论,并就解决的方法和思路提出了设想.古民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其特有的建筑结构类型,利用当前已有的技术手段和新型的消防设施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当前古建筑消防保护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需要巨大的投资,资金问题已成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融资现状进行分析,考虑相关主体融资渠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掌握保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顺利实施不同主体合适的承担比例,提出寒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晋中历史文化名城长廊”建设总体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作者对晋中地区古建筑多年调研、测绘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晋中历史文化名城长廊”,以期全面保护这一人类文化遗产。文中还提出了“变景点式开发为区域性开发”、“全面保护,适度利用”等寓保护于发展之中的古建群体保护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