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江淹在赋体文学上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代的辞赋大家江淹是处于元嘉文学向永明文学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代赋家的创作经验。转益多师使他的辞赋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成为六朝赋体文坛上一流的大家。  相似文献   

2.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现存元赋基本上是古体赋。元人对古体赋的看重,主要是“祖骚而宗汉”的复古风气使然,也是科举考试使然。元人赋作数量虽多,但总体水平并不高。这是元赋未受到赋选家青睐的根本原因。元赋在内容与题材上有其自身的历史特点。现实时事等政治、军事题材被引入赋作中;阐释理学、为孔孟等圣贤立言的赋作大量出现;古体赋被引进科考,出现了一大批赞美“大元”的歌功颂德赋作。以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元赋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对一些成就较突出的赋家及作品予以介绍、评析。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期,蜀郡出现了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著名赋家。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赋家的赋作遗佚较多。根据已有的历史文献,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这些赋家一些赋作的真伪、内容、创作时间等诸多方面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松尾芭蕉的艺术人生及“蕉风”俳谐的美学发展脉络,并对芭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按“五、七、五”格律进行了试译和解读,得以一窥其“万世不易、一时流行”的俳谐创作方法论的深刻内涵,即“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一朴素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在南北朝时期,骈赋盛极一时,并具有“律”化倾向,这为唐代律赋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以谢庄的《赤鹦鹉赋》为例,着重探究律赋在萌芽阶段的特点,同时认识谢庄在律赋发展史上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苏金伞是中原农村大地孕育的诗人,他的前期诗歌是指从1926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本文从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诗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苏金伞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8.
柳永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走上了通俗文学的道路。他把目光投向市民、歌伎、都市生活,在词中叙写男女恋情,描绘北宋社会的"太平气象",并采用赋体笔法创作慢词,大量使用市井口语和俚语。他的词作具有鲜明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答禄与权采用"杂诗"这一体裁,是为了便于表现这一时期复杂的心境。其内容、写作手法、艺术风格和汉魏六朝古诗相一致,但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表现出温柔敦厚的特征。其出仕明朝以及一系列的表现都可于此得到印证。作为亡国的太阳汗的子孙,源远流长的汉文明填补了心灵的空缺,并和远祖的文明融合在一起。这是其真诚皈依汉文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金伞是中原农村大地孕育的诗人,他的前期诗歌是指从1926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本从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诗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苏金伞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开。来自于中国、中国台湾的学者从通论、唐前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近代散文四个方面交流讨论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派散文创作中,章克标的创作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创作常常通过观照世俗生活中的现象来透视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写作意味,体现出了散文创作中极具现代性的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当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是不能不回望历史,借鉴于历史的,而以章克标散文为代表的海派散文则为当代的散文创作立起了一座生动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在一生的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散文。阅读与鉴赏散文,要从悟题、寻意、体情、揣语、赏境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确立及其古文的传播,都是在理学思想的观照下,并经理学家之手实现的。理学家选评八家文章,主观目的在于疏浚源流,廓清道统,抬尊理学;以文阐理,假手评点,规范写作;借力举业,传播理学。理学家重道轻文的观点渗透到了诗歌、古文写作中,更借助私塾的教育系统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从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主要的4个方面:寄情于山水名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怀和反思;对文化专制的反思和对健全人格、文化良知的讴歌;对城市文明兴衰与发展的思考;对漂泊者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对余秋雨散文中的两难构思进行了分析,认为两难构思作为文化散文的一种催化剂,可以触发读者的遐想和讨论,从而吸引读者,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更自然、更深入的交流,在散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文体史中,记体散文的文章正体历来被认定为“叙事”,创作中杂以议论是不知其体的表现。本文拟从记体散文的文体源流、文体意识入手,结合唐宋时期记体散文的创作实绩,即记体散文成熟时期的文体特征及体制形态,探析记体散文体制规范形成的过程。记体始于唐代进入文苑,其功能类于碑文的纪功纪德,经唐宋古文家的创变,发展成为文人抒发个人情志、议论时事的短篇散文,摆脱了简单的“叙事识物”的记事范围。从叙事到议论,裹挟于其中深层内在的变化在于应用性质的应酬文字向具审美性的文学散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汉赋的铺采摘文、夸张声貌在汉初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势,后来赋作无法逾越,只能因循模仿,落于前作的窠臼之中。因此,赋的文辞内容逐渐开始转向,走出了铺采摛文、极力夸张声貌的模式而归乎于一种平静淡雅的风格。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言简省古朴,思想净洁笃真,是绚烂之极而归乎于“平淡”的赋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重点转移、经济改制,文学也随之转型,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诗歌渐受冷落,散文趋于火爆,在许多作家由疏离现实到关注现实的同时,亦有部分作家开始热衷于个人化写作。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新世纪文学的某些端倪。  相似文献   

19.
对丽尼散文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三十年代 ,以书评家宗珏为代表 ,以印象式点评为主要研究成果。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至今 ,研究者数量增加 ,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学样式——骈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诸种美态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美学理想和文化理想。因此,应给予骈文更多的肯定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