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河河南段河道的基本特点是宽浅、流乱、变化大,属游荡性河段,河南段黄河大堤断面数据分析,提出了二级悬河产生的位置、时间、区间、现状等,综合分析,得出黄河河南段二级悬河的演变规律及其基本形态,分析了产生二级悬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悬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河是指河床明显高于河流堤防背河侧地面的河 ,其水位常年高于两岸地面 .黄河最迟于西汉时期已形成悬河 ;当代黄河不决口 ,淤积程度加快 ,悬河日甚 ,在河道宽阔的部分河段已形成二级悬河 .悬河具有区别于一般平原河道的特点 ,使其常年存在决口的危险 ,且决口后灾害严重 ,需要不断进行防洪工程建设 .悬河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悬河上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修建水库来降低洪峰、减少来沙 ,加高加固堤防 ,进行河道整治 ,从长远考虑还要淤筑相对地下河 .  相似文献   

3.
开封黄河滩区开发利用与防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封黄河滩区二级悬河现状和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点,分析滩区洪水威胁造成的“小水大灾”、旱涝灾害的原因,以及当前滩区的安全现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引洪放淤等技术措施和分区管理、加快安全建设的滩区开发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的冲积性平原河流,自孟津出峡谷后进入平原,水势变缓,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就修有堤防约束水流,使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床不断抬升,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一八五五年改道所形成的黄河下游现河道,上宽下窄,上陡下缓.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从1946年算起,人民治黄已近半个世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筑堤修库,除害兴利,整治河道,开辟分、滞洪区.抗御了1958年花园口22300mVS的大洪水,取得了40余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决 口 的伟大成就.但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速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增加的趋势;黄河下游的洪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大堤的不断加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5.
一、下游河道的特性及现状桃花峪以下为黄河的下游河段。山东高村以上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对防汛,灌溉引水都不利。高村以下河段,河道逐渐变窄,尤其文山以下河段两岸大堤间距过窄泄洪能力小,安全泄量只有8000m3/s左右,对防洪极为不利。下游河道从1855年改道以来,1961~1964年由于三门峡水库的汛期蓄水运用使河道冲刷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淤积,使河床高程进一步抬高,成为一条地上悬河。黄河下游防洪是以花园口站流量22000m3/s为防御标准,经过河道调蓄作用到孙口站流量约为17000m3/s,需启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河濮阳段河床、滩区及滞洪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段黄河防汛工作中存在的二级悬河治理,滩区、滞洪区的管理和改建,滩区补偿及综合开发扶持政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阳县位于黄河下游上端左岸,上承武陟,下连封丘,是黄河出邙山进入开阔平原的首冲之地。原阳黄河滩区人口20.57万,占河南省黄河滩区人口的1/4,黄河原阳河段全长63.824km,具有宽、散、浅、乱的特点,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悬河形势十分严峻,临背河悬差达9.5m,河床高出新乡市地平面20多m,历史上决口频繁。据史载,自汉光武年间至今,黄河在原阳决口达67次。原阳堤防于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黄河“确保堤段”,占黄河流域“确保堤段”的1/5。  相似文献   

8.
黄河和流生域态在安我全国方经面济具社有会十发分展重要的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其中黄河下游干流河道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7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进入黄河下游的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小浪底水库运用前,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0.05~0.1m,现行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m,最大达10m以上,形成举世闻名的“悬河”。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段渗漏耗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特殊地貌状况,采用试验观测与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渗漏耗水量的变化.利用竖管法现场测定河床沉积物的渗透系数,根据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91—2005年的月、年水位资料及相应年份两岸距离黄河最近的地下水长观孔的月、年资料,以达西定律为基本数学模型,通过物理试验确定参数,分析计算了各子河段的等效渗透系数和各子河段的其他信息,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1991—2005年的渗漏耗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黄河下游水量统一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游荡型河道阻力沿河宽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阻力沿河宽分布的变化是造成游荡型河道主流频繁摆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其变化规律是研究游荡型河流演变规律的关键。通过对游荡型河道成因及河道演变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19541958年的水沙资料,考虑暴涨暴落的洪水、散体颗粒泥沙组成的床面形态以及剧烈变化的地形条件对阻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二维阻力公式。通过实测资料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该公式可以较好的反映游荡型河道阻力沿河宽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治理规划纲要,结合原阳黄河滩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滩区综合治理仍存在洪水威胁、二级悬河、河槽不稳、产业单一和发展缓慢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滩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沿黄经济带"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探讨了滩区综合治理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挟沙力沿河宽分布的变化是造成游荡型河道主流频繁摆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其变化规律是研究游荡型河流演变规律的关键.通过对游荡型河道成因及河道演变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1954~1958年的水沙资料,考虑暴涨暴落的洪水和剧烈变化的地形条件对挟沙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二维挟沙力公式.通过实测资料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该公式可以较好地反映游荡型河道挟沙力沿河宽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水利技术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综述姚文艺,时明立,崔长江(1-1)增量动态规划在小浪底水利枢纽优化调度中的应用覃谷昌(1-4)黄河数字工程管理建设探析郭全明,李国力(1-8)濮阳黄河河段二级悬河现状及治理对策张新安,郭自超,王海滨,等(1-11)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宽深比变化规律及河型判别研究马吉星,张继宇(1-14)黄河堤防道路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时振彬,魏强,付义刚,等(1-16)水泵工况调节原理及变频调速节能潜力分析田丰,贾磊(1-18)东庄堰灌区配套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黎国胜(1-22)当前形势下堤防管理改革的思考郭兆娟,胡亚朋(1-25)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地区.此地区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一遇暴雨,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挟沙水流进入黄河下游的宽浅河道,流速减慢,挟沙能力下降,造成河道严重淤积.平均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t,其中4亿t淤积在黄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使下游河床日渐增高.黄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发生漫滩洪水时,基于小浪底水库的调控作用,研究通过滩区控制性分滞洪,实现下游河道淤滩刷槽、减缓"二级悬河"发展的目标.选取夹河滩—高村为典型河段设计模型,依据"82·8"漫滩型洪水进行了不同水沙组合及不同分滞洪方案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究河段主槽冲刷,滩地淤积,洪水后河道整体呈现淤积状态,部分泥沙被拦截在河漫滩内;河槽在涨洪及洪峰前后强烈冲刷,落峰期主槽有一定回淤;在中水河槽较宽、二滩面积较大的河段,滩地淤积量较大.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宽深比对输沙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50~2000年黄河下游河道各站汛期实测径流量、输沙量资料,分析了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河段处于冲淤平衡状态时径流量与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冲淤平衡时,在径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河槽断面宽深比越小,输送的泥沙量越大的结论;通过概化河工模型试验,分析了在不同的主槽宽度、深度、流量和进口含沙量情况下,临界含沙量与主槽断面宽深比的关系,表明临界含沙量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断面宽深比的减小而增大,临界含沙量随断面宽深比减小而增大的速率随断面宽深比的减小而增大;分析了断面宽深比对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输移公式的影响;最后,与小浪底调水调沙实测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与笔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依据黄河宁夏段河道特点,分析了河道治理中存在的整治方案分歧、工程形式、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等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黄河宁夏段适宜的河道治理方案应以微弯型方案为主、节点汊河方案为辅的结合性整治方案,并对治河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科学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数字"黄河提出了建议,为黄河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夹河滩水文站、高村水文站3站1994~2003年资料,采用断面法进行河道的冲淤量变化分析计算,表明黄河下游花夹高河道1999年之前为淤积状态,1999年之后河道基本为冲刷状态,断面法累计计算长时段淤积量时,精度会明显提高,为深入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床演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水力学法在河段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建成后造成坝后119 km的减水河段为例,用生态水力学法计算了减水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得出为满足减水河段鱼类的生存及繁衍,枯水季节猫猫滩闸址处必须保证下泄45 m3/s流量,在该流量下,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中95%左右河段水深、流速、水面宽、湿周率、过水断面面积、水面面积等水力因子可满足河道内鱼类的生存繁衍;水温的变化不会影响河道内鱼类的产卵;鱼类适应的缓流、急流、浅滩、深潭等水力形态的位置发生变化,数量保持不变。总的来说,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将随着河道流量的减小而减少,但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该实例为生态水力学法计算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对东明河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7月进行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是黄河上进行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调水调沙试验。东明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尾部,是黄河上有名的“豆腐腰”河段。通过对比调水调沙前、后该河段的水位、流量等各方面表现情况,证明调水调沙对于冲刷河道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