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电磁波测距观测值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出了计算电磁波测距观测值改正数的实用公式,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于电磁波测距与气象、测区基准面高程以及仪器参数等有关,因此需对测距观测结果进行改正,通过介绍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进行测距观测结果化算的方法.该方法己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计算分析,得知在一定条件下,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4.
山区快速高精度高程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以中间法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精密水准测量的具体条件,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全站仪垂距观测照准误差试验,并在山区进行了中间法测量代替二等水准测量的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在山区,测距控制在300 m范围内,且前、后视的距离差控制在8 m以内,应用中间法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以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光束漂移对光电测距瞄准误差的影响,作者认为,只要测距仪光发射系统存在空间相位分布不均匀,测距的瞄准误差就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这种的根本方法是限制空间相位分布不均匀度,其次是选择大气湍流弱的时间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6.
相位测距中的解模糊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在连续波(CW)雷达中利用多频目标回波相位差进行测距时所存在的严重模糊问题。用模糊函数的概念来评价及改善雷达系统的测距(和测速性能。为减弱测距模糊,文中还对多频CW雷达的差频值如何按一定参差关系设置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和分析了在相位测距中的一种解模糊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海底大地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声呐观测模型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以声速误差处理为主线给出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声呐观测模型的分类体系,按函数模型、随机模型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归纳,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测距定位模型无需现场声速剖面测量,但需解决声速垂向梯度影响的有效参数化估计或改正问题;海底大地测量更为关注声速时空变化对观测值影响,为此推荐采用声速场误差加性补偿模型及其导出的声速场参数间接估计模型;海底局域网阵列存在类似共模环境误差,具有提升海洋环境参数估计及海底定位精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接触网测量仪采用超声、电子、光学、机械等手段测量电力机车接触网的高度和拉出值。本文分析了仪器的各种误差,建立了大气状态影响测距的数学模型,并对测距误差进行修正,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近地层气温梯度逆转时刻是光电测距的最佳观测时刻,本文介绍了两个预报全国各地任何日期近地层气温梯度逆转时刻的计算公式,验算结果表明,预报中误差在±14~m 以内以推算出的逆转时刻为时间中心,在前后半小时内进行对称的距离观测,能使大气折射率误差对测距结果的影响在0.5ppm.D 以下,从而使光电测距精度达到所用仪器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由于分组冲突和信号噪声造成测距数据包损坏,导致节点间距离测量缺失从而定位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容忍测距包损坏的定位算法。首先,设计了一种高效的节点间距离测量值收集机制,并构造具有部分观测值的平方距离矩阵;然后,利用平方距离矩阵固有的低秩结构,将矩阵的恢复补全转化为一个正则化的低秩矩阵分解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改进的Newton-Raphson方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基于恢复矩阵内的距离测量值,应用多维标度技术对所有节点进行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定位精度、定位覆盖率和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11.
实际应用中双目测距系统观测范围较小,目标物在运动中内部纹理与外部轮廓经常发生变化,且基于双目视差的测距方法需要人工进行视差图同位置点确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HSV图像分割法与Meanshift算法的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利用目标物自身HSV特征作为目标物与背景分割的条件,将目标物从复杂背景中提取;通过Meanshift算法将提取出的目标物所在区域作为迭代模板,逐帧对目标物进行识别与跟踪;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系统拓展出的多目视觉测距系统,对目标物进行实时测距。实验中以四相机组合多目系统为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自动对目标物进行识别跟踪与测距,精确度较高,观测范围大且不需要人工点选,较一般的双目视觉系统相比更为出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大量地震电磁波前兆记录分析,论述了地震电磁波前兆的确认方法。文章还指出,深圳大学地震科研观测站所选的观测波段、研制和使用的最低频专用天线以及配套的记录仪器已为实践证明对接收“震源电磁辐射临震前兆”是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含粗差观测值数据处理主要采用2种方法:将含粗差观测值视为方差异常,然后采用变权迭代法即稳健估计法处理;将含粗差观测值视为异常,用统计检验法剔除含粗差观测值后再进行数据处理。本文提出将含粗差观测值逐步校正法,该方法不必剔除含粗差观测值,采用不变权迭代法计算,对独立观测值数据处理效果良好,若为非独立观测时,可用把相关观测值转换成独立观测值法进行处理,故上述方法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4.
改进型能量传递测距模型在矿井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环状金属结构对能量传递测距模型的影响,首次引入矿井电磁衰减指数,对井下目标节点测距模型进行改进,衰减指数反映煤矿井下典型金属结构的几何尺寸和介电常数等对测距模型的影响,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衰减指数与参考节点辐射电磁波工作频率的近似关系式,从而建立了符合煤矿井下特点的改进型能量传递测距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对井下目标节点坐标进行重定位.通过现场测量对比模型改进前后井下目标节点与参考节点间距变化,以及改进前后井下10个目标节点位置坐标变化,计算出改进后目标节点坐标位置与改进前相比总体误差提高近12m2,改进后的模型大幅提高了井下目标定位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墙面上的三种界址点,提出以减少测角和测距误差的偏心法观测,并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特殊的测区环境使用免棱镜全站仪有其独特优势,但在不同观测条件下其测距精度的高低对观测结果影响很大。为了研究不同监测环境对免棱镜全站仪测距精度的影响,以拓普康ES-602G全站仪为例,对其相位式测距精度开展了系统的试验和分析,从不同反射面材质、反射面颜色、激光束入射角度、不同拐角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方案,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取了相应的拟合函数模型,分析其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测距精度影响最大的是大理石面,红砖面和木板面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较小;反射面颜色与测距精度负相关,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信号的能力越强,测距精度越高;激光束入射角度与测距精度成反比,为了保证测距精度应使入射角控制在30°以内;反射面拐角与测距精度呈线性关系,拐角越大,精度越高,拐角越小,其测距误差可能会很大。  相似文献   

17.
平差即由直接观测值求定相关观测值。当相关观测值彼此不存在条件方程,则相关观测值就是平差值;若相关观测值互相存在条件,则再进行相关平差可求得平差值。相关平差的广义性质为实现基本控制网的整体平差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数字地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数字地籍测量中首级及加密控制网的布网形式及精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及分析。用GPS网作为首级控制网作业灵活、快捷,对通视无要求,且精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密控制网布设为一、二级导线形式,采用电磁波测距进行测量,因地制宜,克服了GPS测量中出现的盲点问题;图根导线布设为支导线形式,用全站仪测出图根点的坐标,进行细(碎)部测量,满足了1:500地籍测量中各项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无线测距的精度和稳定性,设计并在LoRa测距系统上实现了一种基于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法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法的融合测距算法。该算法首先应用TOF方法和RSSI方法测量初始距离;其次,基于高斯模型选取发生在高概率区的初始距离测量值,得到其统计平均值,求出测量距离的最优值;最后,对测量距离最优值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最优距离的估计值。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RSSI和TOF算法,所提融合算法在近距离段和远距离段的测距精度较高,在50m范围内的测距精度可达到2m;在中间距离段的测距稳定性有所提升。所提的融合算法提高了无线测距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均匀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传播时其相移常数和振幅衰减方向的不一致性,根据电磁场边值关系建立了导电介质中电磁波的相移常数向量和振幅衰减向量方向的定量关系,实现了将相移常数向量和振幅衰减向量的两个方向统一用一个角度表示. 对于低频非均匀平面电磁波,给出了满足低频条件的低频非均匀电磁波在导电界面反射时的反射系数,利用低频非均匀电磁波在导电界面的反射系数导出了电场偏振化方向在入射面内和垂直于入射面的电磁波在导电界面的反射相角,确立了低频非均匀电磁波反射附加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由此发现:入射角在0°到90°范围内非均匀电磁波的反射波都存在附加相角,这与反射光的反射附加相角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