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负面伦理文化嬗变的历史轨迹 ;分析了中国古代负面伦理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它主张“恣情任性 ,尽享人生” ,与儒家伦理文化主张的存理灭欲论相悖 ;它主张“意志自由 ,超越现实” ,与儒家伦理文化主张的道德自觉论相悖 ;它强调个体利益至上 ,与儒家伦理文化主张的社会整体利益至上论相悖。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努力实现的一个"中国梦"。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儒家智慧,特别是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伦理德性对于当今社会突破发展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内在困境,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敬""仁""俭"三个方面阐释了儒家伦理德性的生态文明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勤、廉、忠、耻等道德规范为根本,以仁爱、正义、诚实、节制、宽容为宗旨的“情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形象符号,对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精神特质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情义”文化所凸显的德性伦理是中华武术内涵的重要特征,同时“情义”文化也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最基本元素,耦合职业素养价值。因此,承继“情义”文化对涵育大学武术课程的品质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文化政治化现象与儒家本身所强调和倡导的精神结合起来,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条路线来表现。古琴音乐深受儒家乐教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表达着儒家的精神追求与艺术追求,古琴与儒家思想之间有着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象征意义与神秘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所倡行的"礼与治"对传统建筑影响深远.为了探究儒家"礼治"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制,文章从建筑的等级特征、上下有序的伦理尺度介绍了儒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对传统建筑的权力等级划分以及宗族礼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建筑的社会功能方面重点阐释了传统建筑"皇权至上""中为至尊""尊卑有序""敬宗尊祖"等礼制等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隋唐以后统治阶层挑选整个官僚阶层的具体方式,同时科举制也塑造了古代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从"范进"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历科举后扭曲的灵魂和变异的人性。在以他为代表的儒生们身上已经没有儒家至圣先师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品格,凸显出来的是他们道德良心的蒙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情"伦理渗透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人情"伦理的局限性,对公共管理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抑制"人情伦理"对公共管理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了全新部署,这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说明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家音乐思想中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礼乐教化、仁、和的审美态度,形成了儒家学说"心物感应"、"天人感应",礼乐和谐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界曾爆发了有关儒家"亲亲相隐"话题的论战,相关学者的分歧点主要在于:"亲亲相隐"是否孕育了现代社会腐败的(至少是一部分)根源;儒家特殊主义原则是否凌驾于社会普遍性原则之上;现代学者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容隐制和西方容隐制以及我国社会法律制度是否有必要恢复容隐制度等等。儒家美德派认为"亲亲相隐"不必然导致现代社会的腐败现象,二者无因果联系,中西容隐制是相通的,我国的法律制度需要恢复并维护容隐制;反对者则认为儒家血亲伦理是培育现代社会腐败的温床,而且这与西方的容隐制有根本的区别,中国法律制度需要严格抵制加入容隐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从存在论、人性论和伦理精神的具体表现3个面向分析了儒家传统、基督教传统在伦理精神上的根本歧异.儒家的天命与基督教的上帝一样,都是终极存在,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其差异表现在处理终极存在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上.在基督教看来,人有原罪,表明人没有上帝的"善性",在人性的根源处,人不能靠自己得救,只能诉求于上帝,在伦理学上走向他律.儒家肯定人性本善,在根源处赋予人以自信、自力的力量,在伦理学上走向自律.儒家和基督教都强调"爱"的伦理,但是爱的背后依据及其超越指向并不一样.儒家的精神传统不适合用基督教语境下的人本主义宗教去概括.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基督新教传教士为"God"的中译名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论,争论主要围绕着"上帝"、"神"和"天主"这三个名称展开。译名之争推动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上帝"派深度把握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智慧。文章从儒家"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仁爱思想和"以时而为""以时禁发"的规则意识这两个理论价值,以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和"圣王之制""以道驭术"的行为约束这两个实践价值入手,探析了儒家生态伦理观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 2 0世纪 2 0年代 ,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 ,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 ,以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 ,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 ,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 ,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 ,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的相通之处 ,又要看到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艰难性以及它与自由主义西化派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上对立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人性问题一向被认为是确立道德原则、道德教育和修身方法的出发点。以人性论为基调,儒家构造了哲学与道德为一体的哲学范式,对中华民族道德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了先秦儒家人性学说与我国伦理体制、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它以人性理论为基础,主张博学、慎思、躬行的修养方法,以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为目标.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为现代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仪礼》、《周礼》和《礼记》是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它们产生于中国奴隶制社会走向灭亡、封建制社会走向巩固的交替时期,因此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主要的历史依据。它们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详细记载了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乃致今天研究它们,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当下却出现了看见老人跌倒不愿扶、不敢扶的现象,产生"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困惑。本文试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论证该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