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凤阳县玻璃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并显示出竞争优势。利用"SWOT"法,分析了凤阳玻璃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缺乏较强的集群竞争力。因此湖南如何利用有利时机,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优化湖南产业机构、快速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视角,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动因和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集群能够产生产品结构、品牌、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等经济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陕西汽车产业集群态势已初步形成。基于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实环境,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可选择路径有:营造良好产业政策环境;发挥新能源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招商引资工作尚未取得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主要原因是存在政策支持、高级资源、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缺失。为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营造产业集群新格局,具体对策有:科学规划和布局,引导专业化分工,延长产业链;实施人才虹吸战略,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重要影响。产业集群环境影响农民工创业个人特质,机会识别能力和资源获得能力。但是,农民工冒险精神仍不强,构建农民工创业所需关系网难度较大,农民工创业所需有效技术支持弱仍然影响农民工创业能力。在产业集群环境下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需要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创业风险规避机制;建立农民工创业协会,鼓励合伙创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塑造和谐积极的集群文化。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的约束,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是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政府转变观念,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产业集群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全球价值链与区域外经济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通常会受到来自价值链主导企业以及集群自身的阻碍。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面对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应从政策环境、信用制度、开放力度、集群内外部资源潜力以及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以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为基础,采用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指标体系及Z-score对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测算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协同度。通过对产业内部创新主体子系统和产业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和协同度的测算,得出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都呈一定上升趋势,但并不协调,创新系统整体协同度较低;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子系统对整个系统协同度的演进起主要作用,外部创新环境系统起辅助作用的结论。需从调整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结构、加强金融环境建设以及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着力提升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升安徽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分布现状、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特点的分析,指出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缺少产业规划、企业创新和合作意识薄弱、外部软环境差、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继而提出强化集群品牌意识、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促进政府与企业的联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效应、低成本优势、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竞争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本文主要涉及: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理;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承德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承德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承德市区域环境特点及发展现状,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生态产业集聚体系为目标,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解决承德市本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1998~2002年间贵阳市31个工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表明:贵阳市应将工业部门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稳定橡胶制品业的优势地位,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3.
生物制造产业“十二五”时期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制造产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物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生物制造对于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立绿色与可持续的产业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论述了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推进节能减碳工作是浙江省"十二五"的新课题,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作为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的浙江省所面临节能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抓手,是深化节能减碳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最后,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生态、环保、低碳、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提升浙江省节能减碳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模式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它不仅注重发展经济,而且更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建设模式。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内涵,总结了几种生态工业园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安徽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也面临产业定位不明确、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配套能力差及融资困难等发展瓶颈,而调整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园区创新支持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些瓶颈,提升工业园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迭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与工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培植和发展主导工业、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从而在提高整体工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起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杨凌示范区正处在二次创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促进杨凌示范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杨凌示范区在坚持农业示范的方向上,迈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立足于杨凌工业发展的已有基础和优势,分析了当前杨凌示范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杨凌示范区工业在发展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工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特别是西高新、宝高新)、与农业、与城市以及与农村的关系,提出了在生物产业、食品加工、新型环保农资、机械加工及农业装备制造等四个特色产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静脉产业园区是我国一种新近兴起、前景广阔的产业空间。本文首先结合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将静脉产业园区划分为生活垃圾类、工业固废类和机电类三种。然后,针对每种静脉产业园区的运输特点、环境影响、建设条件等,结合建设实践深入探讨它们的建设选址要求、用地规模预测和空间布局模式,从而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园区规划研究框架,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20.
在大开发中实现重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再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的构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配置入手 ,在深入分析重庆现有产业结构和布局中存在的四大矛盾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重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再构建的可能性 ,提出了有益于重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创见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