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印度宗教建筑的空间模式,阐述宗教信仰对于原始建筑艺术的影响,印度宗教建筑是对佛教宇宙空间模式的象征表现,即称为“曼萘罗”的理想空间,运用现代建筑理论的构图分析方法研究这种构图形式,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具有超人的尺度与集中式的构图的纪念性建筑空间模式,文中运用完型心理学对这种建筑现象加以分析,揭示印度人民集体无意识创造理想宗教空间的意向,并以此结论解释整个亚洲地区殊途同归的复合文化体系,寻求宗教建筑在相同地缘文化背景下共同的亚洲血缘。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旧有建筑形态的改造提出3点解决方案:(1)横向增建,沿建筑水平方向对原有建筑面积及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主要包括两种增建模式:连接式增建和模矩式增建;(2)纵向增建,在原建筑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向上部空间增建,增建形式包括直接增层法、改变传力途径增层法、外套增层法;(3)围合式增建,在原有建筑墙体的外围加建新的建筑立面,里层是旧建筑真正的围护结构,外层是改造后的附加层.  相似文献   

3.
把力学概念“静矩”通过建筑色彩、建筑“开孔”、建筑空间体块构架等诸多因子应用于建筑构图理念中 ,使建筑沿建筑均衡轴或空间均衡轴达到一种不对称的均衡美。  相似文献   

4.
把力学概念“静矩”通过建筑色彩、建筑“开孔”、建筑空间体块构架等诸多因子应用于建筑构图理念中,使建筑沿建筑均衡轴或空间均衡轴达到一种不对称的均衡美。  相似文献   

5.
城镇街区能耗不仅与建筑单体相关,也与群体形态密切相关.为探讨小城镇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根据中心城区居住街区样本研究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形态特征,提取出典型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的5个典型容积率.随后从形态类型学的视角,依据小城镇居住街区的形态特征,以5个典型容积率生成了5种"基本形态"和17种"衍生形态",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两步能耗模拟,分别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对居住街区能耗的影响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居住街区类型中,多层板式能耗强度最低,低层独栋式能耗强度最高.混合式居住街区为最适合小城镇的居住街区模式,同等容积率下通过两类住宅混合,并将较高楼层的住宅建筑置于较低楼层住宅建筑北侧可降低街区能耗强度.采用正南正北行列式布局也更有利于居住街区节能.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都不可忽视,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对物质形态的控制间接调控其非物质形态因素,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说,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营造过程,是在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建造活动.空间的功能、结构、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技术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建筑空间发展因素的分析,探讨了科学技术对建筑空间演变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会展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不仅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重要元素,还是城市环境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基于其独有的大跨度空间特征,结构语言是其空间形态、空间轮廓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它所处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元素.本文以当代会展建筑优秀案例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结构语言对其视觉空间"域"的创作方法,开拓建筑师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相似文献   

8.
现代日本建筑界中始终贯穿着日本趣味的创作意识,其形成因素是日本几代建筑师不断努力探索的结果,更是受日本民族认知与民族精神的直接影响.从日本民族的时空认知出发,分析现代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提出的短暂建筑理论、"生成"式建筑空间和"间"空间、"奥"空间的创作思维,并与日本民族时空认知的暂时性、模糊性和阴翳性结合进行推理分析,提出现代日本建筑的日本趣味是由于其岛国民族特有的时空认知意识形成的必然结果,这种意识是民族根性使然.它是一个多变的非线性系统,由造型模仿过渡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现代建筑虽具有多元性,但日本民族的认知意识始终影响其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造型是构成建筑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它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式.建筑的造型艺术,应遵循其普遍的原则,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要求,这是创造建筑形式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想利用土和壳体各自的力学特性,组合构成多层堆积建筑,充分发挥掩土建筑的节能潜力;阐述其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营造方式和具有自然山水特征的外部空间形式;定性分析其安全、经济等性能以及该体系对未来城市规划与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一种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实现的人居环境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从中外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构造入手,系统论述了各种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并着重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等对应分析,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采用木柱,基本造型与装饰以自然形态为主,并具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建筑中则以石柱为主,古埃及石柱粗壮,其柱头,柱身充分体现了巨石柱子的艺术,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陶立克式,爱奥尼式及科林斯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古罗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为5种,陶立克,爱奥尼,科斯林,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这些柱子的长细比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3开始,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3的开始,总之,柱式的艺术七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影响建筑认知的界面性质和提供具体的建筑形态构成方法,对界面的形态、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的认知方式、基本特点,以及实体界面构成涉及到的设计元素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依据人的感知方式将实体界面的性质概括为4种基本类型,并对这4种类型的基本属性、与空间的逻辑关系,从人与建筑环境交互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形态构成方法上,提供了3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的概念、特点和运用条件进行了举例和论证.通过对界面性质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了实体界面形式的特征对激活观察者情绪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互塑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筑创作中,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将建筑纳入城市之中,实现其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建筑是城市大的子系统,建筑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子空间: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此解析了现代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塑共生关系;指出建筑空间的城市空间的渗透与交融,是实现两者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论述了整合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创作模式;提出了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重合等六种空间组合方式,并国内外的创作实例,从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室内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化途径;系统地提出了对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4.
提出关中地区新农村住宅的可持续建筑模式,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些住宅建筑模式是对本土传统住宅的现代解释,并通过围合庭院的联排住宅创造出共享的开放空间.将传统和可持续设计原则相结合的建筑模式减少了土地消耗;减少了资源消耗;创造了社区开放空间;把对外来材料的需求减至最低;增加节能和热舒适性;所有这一切都将改善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学的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抛弃了传统的构图原则,将人类视觉思维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创造了新的建筑形象。  相似文献   

16.
卢萌 《丹东纺专学报》2000,7(2):30-31,38
“气候设计”是一种按人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改善建筑热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气候设计对建筑形态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同时也是创作的重要源泉,它构成建筑作品的深层结构。利用工效学的原理,对严寒地区传统建筑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建筑形态发生、发展和成熟与特定气候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设计创作的地方性,并提出了我国严寒地区建筑的“气候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的风土建筑是苗家人自己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苗族民居和公共设施建筑两个空间部分。苗族建筑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是苗族的"无字的史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生态和谐之美、功能实用之美和民族人文之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诠释建筑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对建筑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视觉艺术空间主要由空间视觉获得.点,线,面,体的艺术形式是空间形态的主要视觉元素.视觉元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空间设计的背景下更加多样化,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全面地互动,构成了空间的艺术形式.同样,公共艺术本质的表现也离不开视觉元素,大众对建筑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正是通过视觉元素而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大空间建筑内火灾早期自动定位的需要,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一种精确的高大空间建筑火灾定位方法。由于在传统摄像机非线性显式标定方法中很难精确建立其复杂的数学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摄像机隐式标定方法。在平面像素坐标与立体空间坐标之间建立映射;利用IPSO算法搜索LSSVM回归模型的最优参数,提高LSSVM的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并通过三维重建实现火焰的空间定位。将此方法应用于高大空间建筑火灾定位,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录了一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篆刻开始进行的中国属性的建筑设计实验.通过解析一方篆刻"江南布衣"的空间组织与生成过程,并以类比的方式将这一图解分析引入一次经过设计的建筑设计实验题目,在这一针对建筑空间自明性和材料建构特性的专门性训练的设计实验中,引入空间与行为关联设计,设计出一座具有中国园林意境的宅园空间作品,从而完成了一种"引篆刻空间入建筑"的探索中国特色建筑的实验,以此来尝试一种具有内在中国属性的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