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确定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揭示了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研究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高陡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花状构造特征.根据撕裂断层两侧断块运动方向和断块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可以将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分为单侧逆冲型和同向差异逆冲型两种类型.这些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明显受基底断层和区域挤压应力的控制.先存基底断层控制后期撕裂断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区域挤压应力在基底断层两侧造成的位移变形量差异为撕裂断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逆断层活动在沉积层中的传播模式、以及引起沉积层变形和破裂的特征。试验中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计算沉积层表面变形的位移场,并采用高精度数码摄像系统捕捉和记录活动断层在沉积层中的破裂扩展过程。逆断层在沉积层中向上扩展时形成了一个剪切带,且断层倾角越小,沉积层中的剪切带就越宽;而基岩断层的抬升位移和滑...  相似文献   

4.
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主要特征是:异常高压储层的顶部存在下第三系巨厚的盐岩、膏泥岩盖层,封闭性能良好;含气面积大,储量高;断层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抬升和水平构造挤压应力。喜山晚期构造运动导致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剥蚀而垂向、侧向上良好的封闭性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得以保存;侧向挤压应力又加剧了异常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济阳坳陷青城凸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基于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和平衡剖面法,结合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等低温热年代学证据,揭示了青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认为青城凸起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而不是新生代单一构造作用形成的凸起.结果表明:青城凸起的形成体现出了多期次、多性质、多方向构造作用的叠加演化,早、中三叠世青城凸起及周缘地区表现为整体沉降,晚三叠世受挤压变形而整体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期,具充填-披覆式特征,古地温为137℃;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在多向汇聚挤压的远程效应影响下整体挤压抬升,冷却速率为1.55℃/Ma;早白垩世在北西向的滨西—平南断层伸展作用下发生构造沉降,升温速率为1.21℃/Ma;晚白垩世整体挤压抬升,发育挤压背斜构造,冷却速率为1.83℃/Ma;古近纪高青断层、花沟断层开始活动,青城凸起在断块翘倾抬升作用下继续抬升,东营组沉积末期受东营运动影响发生了构造抬升剥蚀,冷却速率为5.66℃/Ma;新近纪—第四纪青城凸起及其周缘地区拗陷沉降.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在重、磁、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油气勘探、野外考查等资料,分析了盆地主要地质构造时期的演化过程及其力学机制,认为盆地盖层断裂十分发育且断裂大多继承、追踪基底断裂的走向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里东晚期,盆地基底先存断裂在周围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发生活化,为盖层断裂形成和演化奠定了基础,在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山期的多期应力场综合作用下,盆地盖层断裂广泛发育.根据方位可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根据规模可分为盆地级(100 km)、坳陷级(50~100 km)、区带级(10~50 km)和圈闭级(10 km);根据力学性质可分为张剪型、挤压型和剪切型.这些断层倾角大多在60°~90°之间且具走滑性质,地震剖面上同相轴错断不明显,隐蔽性较强.盖层断裂和裂缝带对油气运聚成藏有重要意义: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通道,且断层活动使油气聚集形成圈闭;断层活动形成的裂缝带改善了低渗储层的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先决条件;断裂带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一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一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一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8.
滨北地区浅层断裂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了滨北地区沉积层内的断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发育规律;计算了同沉积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了逆断层的活动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与对比,结合其它地质资料,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史,提出了滨北地区浅层构造演化模式:(1)泉二段以前的NW SE向的水平挤压作用;(2)泉三段一青二、三段的NE SW向的水平拉张作用;(3)嫩江组末期的南北向的左旋剪切作用.指出该区正断层向逆断层的反转构造可成为有利的圈闭  相似文献   

9.
以地震剖面的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参数定量分析了临清拗陷东部主要断层的活动性,结合中、新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横向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断层发育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是临清拗陷东部中、新生代最重要的构造变动型式,依据不同地质时期断层的活动性,将断层发育演化过程划分为J3+K1、K2、E、N+Q四个主要的期次,不同期次断层发育演化特征存在着差异性,古近纪是研究区现今断层格局的主要发展及定型期;临清拗陷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整体为-NE向展布的大型断陷湖盆,现今残留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张性断层对其沉积、晚白垩世区域性抬升和逆冲断层活动以及新生代张性断层对其剥蚀的叠加效应,古近纪断陷湖盆为NE和近EW向展布,地层厚度相对较薄,其展布特征体现了新生代张性断层对其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印支-燕山期复杂构造及其叠合过程对深层油气勘探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性,以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和火山岩测年资料,明确了黄骅坳陷印支-燕山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伴生的火山岩特征,认为印支-燕山期黄骅坳陷经历了多方向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叠合演化过程,提出深层油气勘探2个优势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印支期晚期、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走滑构造样式形成于燕山期;伸展构造样式及伴生火山活动(133 Ma到114.8±2.8 Ma)集中于燕山中期.2)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T_3)近SN向挤压逆冲,逆冲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24.4 m/Ma;燕山早期(J_(1+2))中北区近SN向、南区NW向多向挤压逆冲,近EW向和NE向逆冲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7.6 m/Ma和-11 m/Ma;燕山中期(K_1)NW-SE向张扭性负反转,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为22.8 m/Ma;和燕山晚期(K_2)区域挤压抬升4个演化阶段.3)与周边地区对比,印支期黄骅坳陷发育近EW向大型背斜,济阳坳陷发育NW向逆断层;燕山早期黄骅坳陷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与燕山褶皱带类似;燕山中期,黄骅坳陷发育NE伸展断层,济阳坳陷发育NW向伸展断层.中、北区"新生-古储型"油气区和南区"古生-古储型"油气区为深层油气勘探的2个优势区带.  相似文献   

11.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构造样式、沉积特征、断层组合等方面探讨了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存在,指出结晶基底的不均匀性是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形成和新生代盖层走滑构造产生的控制因素。采用单剪模式解释了由于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在新生代的右旋走滑活动,在主位移带(PDZ)的两侧产生了NE向的R剪切.R剪切受区域NW-SE向伸展和由走滑导致的SN向局部伸展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现今黄骅盆地中区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渤东低凸起及其邻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地层展布特点、构造样式分析和构造恢复等方法,研究渤东低凸起中南段的构造形态、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东低凸起的形成时间为沙三段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定型,形成的动力来源为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使其增压弯曲部位的岩石圈断块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构造演化分为孔店—沙四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末期、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和新近系沉积时期阶段;构造演化通过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过程的控制,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聚集成藏,并使油气在空间上呈现"断层、不整合和区域砂体联合疏导"立体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潭口断层前缘经历了强烈断陷-坳陷-拉张断陷阶段,受潜二段沉积末期盐塑性流动及荆河镇组沉积末期强烈挤压应力双重影响,致使早期发育的同沉积及派生断层发生形变及反转,总体表现出形变后展式,发育盐湖特色"s"型嵌入构造,现今逆断层为早期同沉积正断层反转形成。潭口断层前缘砂体沉积主要受潭口断层控制,形成"凸起-缓坡""缓坡-洼陷""凸起-洼陷""凸起-陡坡"类型坡折砂体。  相似文献   

14.
煤层断层构造演化应力场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DINA,模拟了一次构造作用下煤层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以及煤层断层形成后受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煤层的破坏情况及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一次构造作用下煤层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中,在接近断层面的下盘煤层底部和接近断层面的上盘顶部,煤体容易遭到破坏;断层构造形成后在不同的铅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组合情况下,正逆断层的下盘断层面附近区域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逆断层的应力场方向主要由最大应力的方向决定,而正断层仅在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比较接近时,应力场方向主要由铅直应力决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牛驼镇凸起抬升时间和内幕结构研究不足的问题,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和平衡剖面技术,研究牛驼镇凸起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牛东断层与派生断层组成"Y"型,牛东断层下盘发育阶梯状逆冲断层.研究区构造演化经历3个阶段:J-K为凸起发育前潜山内幕形成期,其中J2末-J3为逆冲褶皱发育期;E1k-E3d为凸起形成期,其中E2s3-E3d为廊固—牛驼镇断块翘倾发育期;N-Q为凸起埋藏期.中生代主要受区域挤压和走滑运动的影响;新生代伸展构造、走滑运动及基底沉降控制牛驼镇凸起的演化,并与断层的产状相关.根据地震剖面、构造演化剖面特征得出内幕存在逆断层,E2s3凸起发育明显.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和圈闭的影响,预测牛驼镇凸起存在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宝饶构造带位于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中部,是凹陷的主力含油构造带。宝饶断层是控制该构造带油气纵、横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震剖面追踪解释显示,宝饶断层顺走向断面形态由平面式到铲状最后到坡坪式变化,上盘在反向调节断层作用下形成铲式扇正断层连锁系统,下盘在地层掀斜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型鼻状构造。该断层形成于腾一段沉积早期,主要活动期为腾一段、腾二段沉积期,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由于区域挤压发生了正反转,第三系沉积早期,再次活动,多期的活动造成了宝饶断层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宝饶断层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是其控油的前提,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是其控油的基础,断面所受的应力状态是其控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生长指数与断层落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海西早期构造演化及其对岩溶缝洞形成与油气运聚的影响,利用最新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及大量钻井资料,对塔河地区构造特征、水系分布、缝洞类型进行研究.通过层面追踪、精细相干技术,明确了研究区断层发育特征和构造差异演化历程,采用三维雕刻技术,刻画了地下河溶洞及中小型缝洞空间分布,多因素叠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奥陶系海西早期存在差异抬升,控制着岩溶水系和缝洞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海西早期I幕,塔河地区呈南北向隆起,北高南低,鹰山组残余地层南厚北薄;海西早期II幕,北西向挤压应力继续作用,构造脊线向东旋转,形成北东向鼻隆,同时鼻隆轴部发育北北东向低角度逆冲断层F_3,使研究区发生差异演化;塔河六、七区沿F_3断层逆冲抬升形成断鼻型峰丘高地,而塔河十、十二区相对下降,呈相对低缓的岩溶斜坡-洼地;斜坡-洼地区沉积了近200 m巴楚组含岩溶角砾砂砾岩层(C_1b~1),岩溶水系和地下河溶洞广泛发育,油井累产小于1×10~(4 )t;峰丘高地区未沉积C_1b~1段,断裂与缝洞复合体密集发育,油井累产大于20×10~4t.因此,差异抬升形成的峰丘高地成为了岩溶斜坡上的分水岭,控制着岩溶水系的分布,使地表河与地下河围绕分水岭呈裙带式分布于斜坡-洼地区;峰丘高地与深大断裂发育区成为油气运聚优势区,斜坡-洼地中的深大断裂带可形成油气"甜点".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南部边缘玛扎塔格山地表构造为一倾向南的新近纪单斜地层,而中深部则为凸向北玛扎塔格背斜弧形构造带。根据该区构造展布特征,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对玛扎塔格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首先从平面上分析了该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然后建立起弧形构造不同部位构造接触关系,引进斜向逆冲断层褶皱概念,分析了所解释的地震剖面,并对其进行部分平衡恢复。结果表明:弧形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垂直弧顶(中部),与弧形构造东、西两段斜交;弧形构造中部与东段之间发育撕裂断层——玛4井东走滑断层,弧形构造中部与西段之间的分界构造为玛7井西侧向断坡;无逆冲断层的部分恢复剖面显示弧形构造中部位移较为均衡,古生界地层从上到下缩短量基本一致,说明构造基本上为纯挤压作用形成的滑脱褶皱;弧形构造西段滑脱褶皱北翼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缩短量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缩短量,说明滑脱褶皱的北翼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构造可与混合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类比;而弧形构造东段的部分恢复剖面表明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缩短量增加很快,而石炭系—二叠系缩短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构造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褶皱类似于简单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玛扎塔格弧形构造属于旋转弧形构造类型,即早期平直构造被晚期挤压导致逐渐弯曲形成的弧形构造,这与剖面上观察到的生长地层得到变形时间认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 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 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 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 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 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