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探讨当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丰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理论,促进城镇化、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分析目前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构建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维度上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尺度上有待进一步拓...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测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测算和评价研究有待完善;有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承载力的研究较欠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及提升路径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对安徽省十六个地级市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合肥市以81.05分居首位,而六安以54.44分居末,总体来说,各市之间差距较大,在地区分布上则是皖南各项指标普遍优于皖中,皖北最低。安徽各市在土地利用和发展动力方面差距极大,在生态建设方面差距最小,但总体都不高。同时针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镇发展和城镇环境质量两个维度构建辽宁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辽宁省城镇化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辽宁省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由2.74提高到4.74,经济城镇化子系统质量上升最大,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子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环境状态和环境压力子系统质量相对平稳.2)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0.087~0.740之间,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沈阳为"大核心",大连为"小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3)研究区城镇化质量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辽阳市,2005—2019年偏转轨迹是"东南—西北—西南",且标准差椭圆重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逐年增加.4)影响辽宁省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主要有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因素;具体到指标层上,影响综合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有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且指标影响力在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2005-2014年期间中国互联网及城镇化的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公共设施和城乡统筹5个方面来构建中国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区域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然后对城镇化质量与互联网普及率进行回归分析,以此从4个区域对比的角度探讨互联网对城镇化质量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和西部上升较快,中部与东北部上升较慢;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近几年有明显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上升速度最快且互联网普及率也最高,东北部次之,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及其增长速度都处于较低水平;3)我国各区域互联网普及率与城镇化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互联网普及程度对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化质量最高的东部,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效果也最为突出;而在2011年之后,当城镇化质量越高时,互联网普及率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改进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14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湖北省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处在全国中游偏上的水平,个别指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指标法是国内通行的评价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的方法.城镇化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积聚,还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城市的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城乡协调水平等多方面.城镇化不是一个指标能反映的,我国和湖南省城镇化的特点也要求改变单一数量评价方法.笔者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复合方法,对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和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未来17年的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活跃的单元,其质量与效率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为例,运用AHP与熵值法、DEA-BCC模型,分别从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率选取指标,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以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城镇化综合效率发展稳定,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城市呈现由东向西的扩张趋势;②2010~2014年,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8年,耦合度呈现弱下降趋势,协调度保持上升态势。研究期末,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效率的耦合度、协调度在空间上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研究希冀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作用以及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已基本上取得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只是初步的、基本的,其中还有不少认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确立和完备,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与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承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关系,事实上在教育界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一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效率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对城市效率的研究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尺度、影响因素及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梳理,指出我国未来城市效率的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理论研究;合理选择城市效率的研究方法;完善城市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加强城市效率评价的动态分析;深化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对构建区域生态稳定、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中部快速城镇化地区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期间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变化原因,结果如下:(1)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生境质量较好的用地构成为林地、草地、水域;较差区域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最为明显,耕地次之;20年间生境质量呈现“慢—快—慢”的下降趋势,2010-2020年期间恶化速度趋缓;(2)在空间布局特征上,山区生境质量高于丘陵、平原地区;(3)从景观格局指数与城镇化两个角度选取影响因子,发现近20年来城镇化指标对合肥都市圈生境质量的均为负向效应,景观格局指数对其呈现正相关。合肥都市圈整体生境质量的变化剧烈程度与其周边城镇化速率有关,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平原地区变化程度相较于山区更加剧烈,呈现一定的梯度效应。本研究可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类似区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采用了"最大-最小值法"确立了各指标对城镇化评价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辽宁等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与上海、湖南、福建、陕西对比可以发现,辽宁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居全国中上等水平.其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居全国的中上等水平,而人居生活状况指标不高,环境指标略差.结论 通过辽宁省与其它4个省市的实际数据验证,结果 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是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借助李振福的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了测度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测度了浙江省2003-2012年的城镇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差分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浙江省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中、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城镇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政府支持和市场开放度对浙江省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不稳定制约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我国发展的现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协同学理论,分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于中上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得出三地在这4个方面的综合水平;再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项城镇化指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距不断缩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产量将越来越多,再生混凝土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难题,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砂石资源。为了对混凝土再生粗骨料质量进行排序和优选,基于信息熵-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了混凝土再生粗骨料质量评价模型。根据《混凝土用再生骨料标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单指标测度函数;利用信息熵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各个指标的样本实测结果计算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和多指标测度评价向量;按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质量等级评判并应用实例分析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信息熵未确知测度理论不仅可以对单个样本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还对评价结果处于同一级别内的样本质量的好坏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意味着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应该提倡新的思维和认识。对相关文献进行浏览、分类和筛选,从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教育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基于内涵建设的政策背景,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将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系统管理的角度进行评价,以及积极推动动态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国内外对胶粉改性沥青老化机理、表征及评价的研究现状。胶粉改性沥青的老化过程伴随着胶粉的溶胀、降解反应以及沥青与胶粉之间的物质交互作用;胶粉改性沥青老化行为的表征主要从化学组分、分子结构、分子量、表面形貌入手,并解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胶粉改性沥青老化性能评价主要采用黏度、复数模量、低温蠕变劲度、疲劳寿命等流变学指标,且通常与微观表征及化学方法相结合。然而,当前国内外对胶粉改性沥青老化过程中填料迁移行为关注较少,特别是炭黑、白炭黑等填料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挖掘;缺乏胶粉改性沥青多组分老化特征同步表征方法;缺乏统一的老化评价指标,且大多研究在混合料老化性能验证方面存在不足。最后,提出了胶粉改性沥青老化机理及表征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视觉中的图像匹配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图像的变换模型、图像匹配的三要素及图像匹配性能评价指标,分析常用匹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探讨了图像匹配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概括高教强省内涵与基本构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不足,进而对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以突出高教强省的评价主题。文章从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7个评价要素出发,综合现有研究中的高频指标,初步整理出了高教强省的评价指标集;采用定性分析和变异系数法定量筛选该评价指标集中的各指标,最终构建了包含2个维度、7个要素、36项指标的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