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汉麻纤维的木质素和胶质含量高、纤维粗硬、整齐度较低,纤维长度离散度较大等导致可纺性较差的问题,研究汉麻养生预处理工艺,并对棉纤维进行阳离子改性,对汉麻混纺纱技术路线和主要工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优化养生预处理后的汉麻纤维性能指标满足后道纺纱加工的需求,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并通过优化混纺纺纱工艺,基于环锭纺设备可成功纺制出高品质汉麻/阳离子改性棉混纺纱,采用紧密赛络纺纱工艺纱线单纱强度提高,条干均匀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柠檬酸改性汉麻做为吸附剂,通过测定pH值、吸附时间、Pb~(2+)初始浓度研究柠檬酸改性汉麻对重金属离子Pb~(2+)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模型拟合分析,探讨汉麻纤维对Pb~(2+)的吸附特性与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改性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汉麻Pb~(2+)的吸附性能的改性方法;在酸性条件下(pH=5.5)、溶液初始浓度为0.12g/L、吸附时间为30min时,柠檬酸改性汉麻纤维对Pb~(2+)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介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之间,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描述该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3.
微波干燥制备Al2O3纳米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AlCl3 和NH3 ·H2 O为原料 ,采用沉淀法制备Al2 O3 纳米粉体 ,利用XRD、TEM、DTA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A12 O3 粉体的晶相组成、粒径分布等性质进行了研究 ,发现间歇式微波处理 10min后在 5 5 0℃加热 30min研磨可得到平均粒径小于 35nm的A12 O3 纳米粉体  相似文献   

4.
以柠檬酸改性汉麻做为吸附剂,通过测定pH值、吸附时间、Pb2+初始浓度研究柠檬酸改性汉麻对重金属离子Pb2+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模型拟合分析,探讨汉麻纤维对Pb2+的吸附特性与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改性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汉麻Pb2+的吸附性能的改性方法;在酸性条件下(pH=5.5)、溶液初始浓度为0.12g/L、吸附时间为30min时,柠檬酸改性汉麻纤维对Pb2+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介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之间,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描述该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影响汉麻粉体涂层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成功制备出汉麻粉体涂层织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性聚酰胺含量、涂层厚度、粉体颗粒大小、粉体含量等对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性聚酰胺(WPU)含量的增加,UPF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WPU为80%时,UPF值达到最大;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仅厚度改变时,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UPF值增大;粉体颗粒粒径小,有助于粉体在涂层浆料分散更均匀,UPF值变大;织物的UPF值随粉体含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含量为4%时,达到最佳抗紫外线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汉麻粉体与PVDF共混的方法对PVDF膜进行改性,测试共混膜的微观结构和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与碳纤维布之间的层间剥离强度等性能,并研究汉麻粉体含量对于共混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汉麻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膜表面光洁度降低,断面结构越发不规整,密度及厚度增大,共混膜变得易碎,而力学性能大幅下降;随着汉麻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膜与碳纤维布/木质复合材料之间的层间剥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汉麻粉体质量分数为6%时,层间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0.36N/mm.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球磨因素对碳化硼粒度分布的影响,并考察游离碳含量随球磨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增加,碳化硼粒径分布曲线向粒径小的方向移动,当球磨时间达到60 h,粉体粒径细化程度减缓,继续球磨可进一步提高超细颗粒含量;当球磨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不同的球料比对粉体粒径分布曲线影响较小;游离碳含量随着球磨时间增加而提高,在20~40 h碳含量增加显著,之后增加缓慢;SEM电镜显示球磨前后粉体显微形貌发生显著变化;XRD分析显示球磨60 h后粉体中出现很强的游离碳衍射峰.  相似文献   

8.
从原材料、汉麻纤维脱胶方法、界面改性以及成型工艺等方面综述了汉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总结了一种汉麻纤维深冷-机械脱胶工艺和3种汉麻纤维增强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3D打印用汉麻纤维增强PLA基线材/注塑用粒料制备工艺,模压成型用汉麻纤维增强PLA基复合毡材制备工艺,以及多层结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加工体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共沉淀法,以聚乙二醇为分散剂,制备Yb:Y_3Sc_2Al_3O_(12)陶瓷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和SEM测试分析,研究不同pH、沉淀干燥时间对粉体制备的影响,得到粉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煅烧温度1000℃,pH值为7,煅烧时间2h,干燥时间21h,陶瓷粉体平均粒径约为100nm。采用冷等静压-真空烧结技术,在1750℃烧结20h和在1450℃退火20h得到Yb:Y3Sc2Al3O12透明陶瓷。制备的陶瓷样品尺寸为?10mm×lmm,晶粒的平均粒径为10μm,平均透过率为43%,入射光波长为1100nm时,陶瓷样品的透过率为50%。  相似文献   

10.
实验发现汉麻纤维经过染整加工后,会使汉麻纤维的抗菌性能显著下降。为获得经脱胶后仍能保持其优良抗菌性能的加工工艺,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和脱胶方式对汉麻纤维进行处理,通过振荡法测试汉麻纤维的抗菌性,观察分析菌落数。结果表明:经过预酸处理后再经酶—化学联合脱胶对汉麻纤维抗菌性影响小。通过正交实验方法找到对汉麻纤维抑菌性影响最小的工艺方案,即预处理硫酸1 g/L,酶脱胶果胶酶1 g/L,化学脱胶氢氧化钠10g/L。  相似文献   

11.
运用ND2型行星式高能球磨机,制备超细WC-TiC-Co硬质合金粉体.研究了WC-5TiC-10Co(YT5)复合粉体的球磨时间和平均粒度的关系及粉体的成型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在转速为200r/min,正反转间歇时间为5min的条件下,球磨12h、60h、144h,可以得到平均粒度分别为0.94μm亚微米级、510nm准纳米级粉体、小于50nm的纳米级粉体;球磨时间达到60h,开始明显出现粉体团聚现象,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粉体的平均粒度越小,粉体团聚越严重;粉体的振实密度和压坯的密度由高到低的次序都足微米级>准纳米级>纳米级.  相似文献   

12.
以溶胶凝胶法制得的干凝胶为原料,通过煅烧、研磨得到Sr1-1.5xSmxTiO3粉体,采用TEM、XRD、BET分析手段,对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粉体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r1-1.5xSmxTiO3粉体颗粒细小、均匀,其相组成、形貌、粒度受煅烧温度和Sm2O3掺入量的影响。煅烧温度1 200℃,Sm2O3掺入摩尔质量为4%时,粉体形成单一的钙钛矿结构,所得粉体粒径为1.77μm。  相似文献   

13.
以乙酸盐和草酸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配位反应制得Cu0.30Ni0.66Mn2.04(C2O4)·nH2O复合草酸盐,将该草酸盐在800℃煅烧2h,得到尖晶石相Cu0.30Ni0.66Mn2.04O4复合氧化物粉体。该氧化物粉体粒径均匀细小,一次粒径为-150nm;烧结活性较高,在1050℃烧结5h制得的热敏陶瓷相对密度高达-97%。  相似文献   

14.
纳米ZnO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ZnO,通过反应条件和工艺参数的控制得到了几种不同粒径分布范围的纳米级ZnO粉体,用AFM和XRD方法对纳米ZnO样品进行了表征,并着重研究了这些不同粒径分布的粉体在红外、紫外-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性能,且与普通ZnO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纳米ZnO在紫外有强的宽带吸收,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远远强于普通ZnO,且随着波长的减小,吸收峰不断增大,随着纳米ZnO粒径的减小,其吸收带边向短波方向移动产生蓝移现象;在可见光区,纳米ZnO比普通ZnO对可见光的吸收较弱,有很好的透过率;红外吸收能力随着纳米ZnO粒径的减少而增强,同时红外吸收出现红移和宽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颗粒粒径以及固含量对WC-12Ni粉体表面化学复合镀Ni-MoS2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商用WC-12Ni粉体筛分得到3种不同粒径范围(10~25μm、25~30μm和30~40μm)的粉体并在固含量分别为25、75、125 g/L的条件下进行化学镀包覆Ni-MoS2复合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仪(EDS)对镀覆前后WC-12Ni粉体的表面形貌、Ni-MoS2层厚度以及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并对粉体表面复合镀层的均匀性、致密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论何种粒径分布的WC-12Ni粉体,增加待镀粉体在镀液中的固含量均有利于提高其表面Ni-MoS2复合镀层的均匀性、致密性和完整性;当镀液中粉体固含量较低时,只有尺寸较大的WC-12Ni颗粒(25~30μm和30~40μm)表面能获得均匀致密的Ni-MoS2镀层,尺寸分布为10~25μm的细小WC-12Ni颗粒表面镀覆不均匀、甚至有一定比例未包覆粉体.镀液中固含量的增加提高了WC-12 Ni颗粒之间在机械搅拌时发生碰撞、剪切和摩擦等相互作用的概率,而粉体粒径增加使得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强烈,均有利于Ni-MoS2复合镀层在颗粒表面的均匀沉积和致密化.  相似文献   

16.
50℃时,在无隔膜电解槽中采用电化学溶解铁金属8 h,制备了铁配合物Fe(OEt)2(acac)[acac-为乙酰丙酮基],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含Fe(OEt)2(acac)的电解液直接水解、干燥制备干凝胶,然后在450℃煅烧2 h,得到纳米Fe2O3粉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纳米Fe2O3进行表征.实验表明:前驱体中含有acac基团,可以很好地阻止水解与煅烧过程中发生团聚;所得干凝胶粒径在10 nm左右,纯度较高的纳米Fe2O3粉体粒径在20~30 nm.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醇作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在低温(270℃)低压(18.2 MPa)条件下合成了Nd/Si共掺的钇铝石榴石(YAG)粉体。利用XRD、TEM、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产物微观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在270℃下保温4 h可以得到粒径为200~300nm的球形单分散YAG粉体,粒度比较均匀。粉体的发射光谱与Nd:YAG透明陶瓷的发射光谱近似一致。晶格常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结果表明,Nd与Si已掺入YAG晶格中。热处理条件与Nd和Si的掺杂对粉体的光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柠檬酸一硝酸盐法,甘氨酸一硝酸盐法,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了Ce0.9Gd0.1O19.5粉体。利用XRD、TG-DTA和FI-IR对粉体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合成方法和烧结温度对掺杂CeO2米粉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粉体的粒径大小有较大的影响,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的样品于500℃下焙烧2h后合成的掺杂CeO2粉体的颗粒最小。  相似文献   

19.
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0.2 mol/L的Li4Ti5(OEt)19(acac)5[acac-为乙酰丙酮基]为前驱体,经溶胶-凝胶后在600℃加热2 h制得纳米Li4Ti5O12粉体,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布仪、拉曼光谱(Raman)与差热-热重进行表征。实验表明,前驱体中含有acac-基团,它可以阻止团聚现象;以获得的纳米Li4Ti5O12粉体(粒径为15~20 nm)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实际循环容量约为164 mAh/g,电池循环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法,800℃热处理制备了纳米Cu0.6Ni0.4Al2O4粉体,利用XRD和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Cu0.6Ni0.4Al2O4粉体的晶型为尖晶石晶体结构,粉体呈球状,粒径约为5~40nm。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测得样品的极限吸收波长延伸至782nm,计算得到粉体的禁带宽度为1.59eV。在125W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λ>400nm)的照射下,纳米尖晶石型Cu0.6Ni0.4Al2O4对偶氮染料活性艳红K-2G的2h降解率高达99%,而P-25(TiO2)纳米粉体在相同的降解实验条件下对染液的降解率不到10%。通过研究不同催化剂用量和染液降解率的关系,确定催化剂最佳用量为2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