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扶余油田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和井网的多次改造,开发后期形成了许多高渗流通道。这些高渗流通道的存在,导致注入水形成无效循环,无法起到有效驱油作用,严重影响了油藏注水开发效果。针对形成的优势渗流通道以及在生产中的表现,在认识优势通道形成机理基础上,形成了6种识别优势通道技术。通过扶余油田调剖现场应用6个区块55口井,验证符合率达85~90%。  相似文献   

2.
层状砂岩油藏主要表现为层间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特点。此类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表现出层间矛盾突出(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压力分布状况等差异明显且相互制约),加之注采井网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影响,生产过程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1],整体注水开发效果变差。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需要开展优势渗流通道的针对性研究,研究其展布规律,并加以抑制。本文以PB油田1S区块为例,展示优势通道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研究为海上层状砂岩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高渗水驱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长久以来对于水流优势通道的识别都停留在宏观研究层面,同时判定水流优势通道以层段为单元,即不够精确,同时缺乏具体微观刻画手段,通过宏观研究结合密闭取心井的取样点室内实验分析,刻画出以取样点为单元的水流优势通道微观特征,进而建立起一套水流优势通道的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4.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两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连通性变好、物性改善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则会出现渗流通道被堵塞、随着注水的进行注水压力大幅提高。Ⅱ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变强,储层逐渐变为亲水性,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锦99块杜家台油层为一普通注水稠油油藏,采用大套合采方式生产。进入开发中后期后,注入水沿渗流阻力小、水洗严重的高渗层突进,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水效果差。为缓解开发矛盾,开展了区域细分层系、轮替采油的先导实验。通过有目的的分阶段开采一套层系,形成单独层系的有效注采井网,降低层间干拢,并使其它动用层系油水关系得到重新分布。实现了稠油注水区块开发中后期有效开发,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新开发的地质中,低渗透油藏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油藏主要的开发方式就是注水开发,而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又存在一定的问题。注水井启动的压力高、地层和注水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试井基本理论,给出了无因次井底压降表达公式;采用轮南油田的流体、地质特征参数计算了油藏无因次压降曲线图版。基于该井实测的井底压降资料,利用无因次压降图版进行了注水优势流动通道识别,判别结果是存在优势流动通道。此外,示踪剂资料、生产动态资料和吸水剖面资料也证明该井存在注水优势流动通道,并确定了优势通道发育的纵向层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新开发的地质中,低渗透油藏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约占到了70%左右。低渗透油藏主要的开发方式就是注水开发,而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又存在一定的问题。注水井启动的压力高、地层和注水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等。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潜山油藏裂缝分布规律差,注水开发难以受效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潜山油藏裂缝研究的成功经验,对裂缝成因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搞清了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为潜山油藏注水开发提供基础,同时为类似油田裂缝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已有的油藏描述方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的当今需要,针对不同分区物性差异较大,不同分区非均质性差异较大的530井区八道湾组油藏更是如此。大量研究和油田开发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水平井钻井活动更加清楚的揭示了油层横向的连通性比原来预料的要差得多,这也在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不断被证实,即油藏存在横向上优势渗流条带或称优势渗流通道而不是大面均匀驱替。油藏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有时会出现强注强采现象,使得储层物性参数、流体性质和渗流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利用物质流线技术进行四维流线数值模拟就成为研究530井区八道湾组油藏的唯一解决办法,既可以满足其不同分区非均质性差异较大的问题,也可以就J1b51层纵向上动用程度较高,但剖面动用不均的问题进行满足,同时对于砾岩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变化分布以及物质流线四维分布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计算与刻画。  相似文献   

11.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开发重点由Ⅰ类储层向Ⅱ、Ⅲ类储层转移,层间干扰、注水困难是油藏开发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精细注水开发,有必要对小层分层启动压力进行研究,尤其是在非均质性严重油藏。本文介绍了氧活化测试资料在确定小层注水启动压力具有快速、直观、准确的优势。总结了小层启动压力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旗油田长6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同步注水和滞后注水相比,超前注水这种先注后采的开发方式,在合理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及保持油井较高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采用超前注水技术,改善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和采收率低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吴旗油田吴420井区为例,介绍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在该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开发效果分析,认为超前注水是提高低渗透油藏最终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滩坝砂油藏的注水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开展注水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注水防膨工艺研究,优选了水伤害处理剂+改性小阳离子聚季胺盐+铁稳剂的大型防膨转注工艺模式,并在现场应用实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以实现低渗滩坝砂水敏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适合在滩坝砂低渗透油藏注水井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田由于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一般天然能量都不足、油井自然产能低。本文在分析超前注水开发低渗油藏优势的基础上,以新疆油田某区块为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建立反九点井网模型,确定了超前注水开发的注水速度和时间,为油田区块的油藏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油房庄油田T9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井含水上升,油藏水驱不均,平面、剖面矛盾突出。本文主要从储层非均质性入手,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其注水见效情况及水驱规律,研究认为T9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水驱受效明显;油井见水主要受边水侵入、注入水突进、底水锥进等因素的影响;注入水沿高渗条带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局部水驱不均;为封堵高渗层段、均衡油藏水驱实行堵水调剖、优化注水等开发技术政策,指导油田高效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16.
异常高压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油藏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而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是一类特殊的低渗油藏,研究其注水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该类油藏渗流与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中的问题,并指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注水开发一般用于小集油田的开发,在开发中需要加强对油藏的动态分析,方能保证其开发效果。与传统的开发方式相比,注水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可以在开采中将地层压力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保证了油田的产量。动态分析包含了储层性质等有关参数的分析与研究,为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对油田开发实践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注水开发油藏由于经过注入水长期浸泡和冲刷,在部分储层内油水井间形成了低效水循环通道。低效水循环通道的形成既有储层固有的地质因素,也有动态变化的开发因素。本文综述了低效水循环通道形成机理和国外内低效水循环通道识别方法,对低效水循环通道深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化工设计通讯》2016,(8):19-20
克拉玛依油田部分油藏二次开发后,其中中渗油藏原有注水政策不适应,受平剖面非均质严重影响,注水平面沿主流线突进,剖面易沿高渗层窜流,含水上升快;低渗、特低渗油藏缺乏合理注采技术政策指导,注水见效差,递减大。针对油藏二次开发后存在问题和表现出来的注采特征,选取典型中渗、低渗和特低渗油藏进行二次油藏描述,重点开展中渗油藏隔夹层展布、中低渗油藏单砂体刻画,及中渗油藏优势通道研究和分类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并进行分类油藏分区分层的合理开采界限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中渗油藏推行四级精细注采调控结合间注、调驱;低渗油藏进行分层加强注水和提高注采对应;特低渗油藏进行储层分类治理的精细注水调控思路,达到减缓递减,确保二次开发后油藏持续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马北一号油藏是青海油田仅有的一个底水油藏,对于底水油藏的开发来讲,缺乏此类油藏的开发经验,我们对于此类油藏的开发主要还是以注水开发模式为主,随着开发工作不断推进,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及矛盾,尤其是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效果不理想,底水锥进导致产量下降,围绕该油藏主要矛盾,本文致力于研究注水对该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主要通过产吸剖面资料状况分析油水井在平面及纵向的产吸特征;注水分布测试与地质响应特征的关系;高渗透层与剩余油饱和度的特征响应三个方面对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及潜力进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