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明确贵州各地区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农药的残留水平及相关膳食风险。[方法]样品通过乙腈提取,经石墨化碳黑-氨基复合固相萃取柱(Carb/NH2小柱)净化,气相色谱检测结果,并对一般人群的膳食风险做出了初步评价。[结果]贵州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检出率为5.00%,残留量在0.05~0.25 mg/kg之间;溴氰菊酯检出率为14.50%,残留量在0.05~1.20 mg/kg之间;联苯菊酯检出率较高(23.00%),残留量在0.05~1.40 mg/kg之间。贵州茶叶中3种农药的慢性膳食风险(%ADI)和急性膳食风险(%ARfD)范围分别为0.03%~0.19%、1.50%~18.00%,2种膳食风险均小于100%,为可接受风险。茶叶中3种农药的慢性、急性累积摄入风险危害指数HI分别为0.34%、22.50%,均小于100%,为可接受风险。[结论]贵州茶叶中残留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对一般人群所产生的慢性、急性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μ-ECD)开发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万寿菊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QuChERS前处理方法,经乙腈提取、PSA净化,氮气吹干后用正己烷定容,外标法定量。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万寿菊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在4.0%~8.5%。笔者建立了万寿菊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气相色谱残留分析方法,能够满足万寿菊样品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定量分析,并对万寿菊高效氯氟氰菊酯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检测,样品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土壤、小麦麦苗、小麦麦秆和小麦籽粒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小麦麦苗、小麦麦秆和小麦籽粒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别通过不同的提取、净化处理过程,定容后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最小检出量为0.05ng,平均回收率在84.2%~97.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3%~12.1%,符合残留分析要求。通过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消解量和最终残留量,建立了其消解动力学方程,消解过程为:前期降解相对较快,中后期较慢,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农药》2016,(6)
[目的]由于中药材作物上农药登记严重不足,滥用现象严重。以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例,对中药材金银花上施用后的残留动态进行研究,为金银花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山东、河南主产区进行田间试验,样品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用样品残留量和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残留动态方程。[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在金银花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8~2.9 d。在施药量为13.5 g a.i./hm~2的情况下,2014、2015年距末次施药7 d后金银花中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94、0.67 mg/kg,低于1 mg/kg。[结论]参照我国国标及欧州药典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在金银花上使用,施药量为13.5 g a.i./hm~2,施药1次,采收间隔期设定为7 d,最终残留水平低于1 mg/kg,为其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药》2015,(5):39-41
建立了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分析方法。小麦、植株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分析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结果表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0.05~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和0.998 0。在添加浓度为0.05~20.00 mg/kg时,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4.0%~101.6%、76.3%~92.1%和81.2%~93.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13.2%、10.7%~13.9%和3.5%~8.2%;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2%~108.8%、78.2%~86.1%和82.1%~91.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1%~9.7%、6.8%~10.0%和0.8%~7.8%。  相似文献   

6.
《农药》2015,(5)
[目的]研究麦田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施药人员的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方法]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在麦田中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通过全身整体取样方法分析施药者的人体暴露量,研究麦田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操作人员的暴露风险。[结果]施药者的人体暴露量为18.57 m L/h,约占总施药液量的0.03%,主要暴露部位为下身(大腿和小腿),约占总暴露量的75%。施药者的暴露界限(MOE)值均远大于100。[结论]在研究的暴露场下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人体暴露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蔬菜、水果、土壤等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半衰期与残留动态现状,及其降解去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科学使用和残留量的控制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并有助于了解和预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土壤中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7,(2)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悬乳剂的新方法。[方法]以乙腈作为溶剂、磷酸三苯酯为内标物。[结果]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6.531、11.647 min,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和0.9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2%、1.10%,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1.76%~101.80%和92.65%~101.92%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白菜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郑州和杭州市郊区进行了其在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实验.小白菜和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SPE柱净化,然后经GC(μ-ECD)测定其残留量.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半衰期在小白菜中为1.6~5.0 d,土壤中为8.3~13.4 d.建议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在推荐剂量下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6,(7)
[目的]建立菊酯类微乳剂的正相色谱法分析,分别对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无水硫酸钠为干燥剂,通过正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和定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5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0.05和±0.03,回收率分别为95.9%~102.0%、98.5%~101.0%、97.9%~102.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能够满足菊酯类微乳剂农药产品有效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刘骞  程运斌  沈菁  刘军 《农药》2021,(1):46-51,73
[目的]评价二嗪磷在黄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膳食摄入风险。[方法]2015、2016年在湖北、浙江和河北进行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FPD)分析样品。评价二嗪磷在黄瓜上的长期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结果]二嗪磷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01、0.02 mg/kg,添加水平范围为0.01~3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2%~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2%,二嗪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1~19.8 d。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商为0.006~0.013,摄入风险保护水平值为7.48~16.99。[结论]二嗪磷在黄瓜中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可根据推荐施药剂量和施药方法在黄瓜上施用。  相似文献   

12.
常见水果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产物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绪金  安莉  马婧玮  秦冬梅  李萌  李通  马欢  周娟  许海康  汪红 《农药》2021,(3):201-206,219
[目的]研究莲雾、山楂、柿子和杏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相同施药措施下4种水果中残留量的差异性分析,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长期膳食摄入评估模型对使用过螺虫乙酯的4种水果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莲雾、山楂(果肉)、山楂(全果)、柿子、杏(果肉)和杏(全果)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5~0.15、0.052~8.12、0.042~6.72、0.050~1.89、0.050~0.36、0.050~0.36 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22~0.11、0.022~7.11、0.018~5.88、0.020~1.55、0.020~0.20、0.049~0.31 mg/kg。莲雾、山楂、柿子中主要代谢物是酮基-羟基、烯醇和单-羟基,杏中是烯醇-葡萄糖苷、酮基-羟基和烯醇。相同施药措施下,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和监测定义残留量在部分水果之间存在差异。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之和残留量的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2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56%左右。[结论]按本试验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进行施药,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胺唑在梨上的残留行为,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建立了梨中亚胺唑的残留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MS/MS)检测。[结果]在0.001~1.0 mg/L范围内,亚胺唑的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81(R2>0.99);在0.005、0.01、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亚胺唑在梨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4%,定量限为0.005 mg/kg;亚胺唑在梨中的半衰期为16.5~16.9 d;在采收间隔期为0、14、21、28 d采收的梨中亚胺唑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16~2.7、0.033~0.78、0.042~0.69、0.012~0.54 mg/kg;亚胺唑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0055 mg,风险商(RQ)为0.9%。[结论]亚胺唑在梨中的残留量随着采收间隔期的延长逐渐降低,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建议在梨上使用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时,最高施药剂量50 mg/L,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为7 d,安全间隔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4.
褚玥  孙明娜  董旭  童舟  肖青青  王梅  高同春  段劲生 《农药》2020,59(2):117-121,126
[目的]为明确福美锌在蔬菜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番茄、黄瓜和西瓜3个蔬果品种的规范残留试验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开展福美锌在蔬菜水果中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消解动态试验剂量分别是1263.38(番茄)、1968.8(黄瓜)、1687.5 g a.i./hm^2(西瓜),施药1次;终残试验剂量分别是842.25、1263.38 g a.i./hm^2(番茄),1312.5、1968.8 g a.i./hm^2(黄瓜),1125、1687.5 g a.i./hm^2(西瓜),施药3~4次。基于福美锌在蔬果中的残留行为,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对蔬果中福美锌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福美锌在番茄、黄瓜和西瓜果实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1~17.5、16.0~20.0、7.6~11.2 d。福美锌在番茄、黄瓜和西瓜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0.2~21.3、9.2~13.9、10.2~11.1 d。在收获期,福美锌在番茄、黄瓜和西瓜中残留中值分别为0.088~0.189、0.196~0.362、0.266~0.353 mg/kg,福美锌在番茄、黄瓜和西瓜中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808、1.25、0.530 mg/kg。[结论]福美锌在我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慢性风险值为86.6%,在可接受范围内,试验为蔬菜和水果中福美锌的合理应用、科学监管及MRL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7种有机磷农药在辣椒腌制加工中的残留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二嗪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喹硫磷和三唑磷7种农药在辣椒腌制加工中的残留分布情况及加工因子.[结果]不同的食盐含量处理对7种农药的影响较大,表现在影响农药在辣椒中的残留浓度,影响农药在腌制过程中的加工因子,影响农药在辣椒和卤水中的分配比.[结论]7种有机磷农药在辣椒腌制过程中的残留变化,不仅与食盐处理浓度有关,而且与农药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16.
Capsicum species produce fruits that synthesize and accumulate carotenoid pigment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ruits’ yellow, orange and red colors. Chili peppers have been used as an experimental model for studying the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Most reports refer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enoids and content determination in chili pepper fruit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cultivars, varieties or genotypes.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carotenoids differ between different chili pepper fruits, and they are also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Yellow-orange colors of chili pepper fruits are mainly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α- and β-carotene, zeaxanthin, lutein and β-cryptoxanthin. Carotenoids such as capsanthin, capsorubin and capsanthin-5,6-epoxide confer the red colors. Chromoplasts are the sites of carotenoid pigment synthesis and storage. According to the most accepted theory, the synthesis of carotenoids in chili peppers is controlled by three loci: c1, c2 and y. Several enzymes participating in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in chili pepper fruit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 sequences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limited information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this biosynthetic pathway. Approaches to gain more knowledge of the regulation of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叶倩  朱富伟  王富华  黄玉芬  赵晓丽  唐雪妹  万凯 《农药》2020,59(5):362-366,374
[目的]建立了菊花中氟啶胺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UPLC-MS/MS)分析方法,并在安徽、浙江、江苏和广西4地进行了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在菊花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氟啶胺在菊花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对菊花中氟啶胺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方法]菊花样品经乙腈提取,以C18色谱柱分离待测物,采用ESI源,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氟啶胺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36;在0.010、0.10、0.50 mg/kg 3个质量分数下,菊花中氟啶胺的回收率为81.4%~9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6.4%,检出限(LOD)为0.011~0.040μg/kg,方法定量限(LOQ)为添加的最低质量分数0.010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在菊花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3.9 d,属易降解农药;使用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施药剂量300~450 g a.i./hm2,分别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14 d,菊花鲜样的残留量低于同期干样的残留量。[结论]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啶胺的风险概率为每人每日摄入总量的77%,表明在菊花生长期间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氟啶胺对消费者的膳食健康风险较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化工》2022,(1):6-9
研究了国内外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情况及其暴露风险。通过对已发表科技文献的调研,从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危害、限量标准、污染情况,以及暴露风险等方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农贸市场、零售店、超市,以及百货商店的辣椒干、碎辣椒和辣椒粉等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意大利等亚洲和欧洲国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报道较多;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浓度(最高浓度达968.3μg/kg)和暴露风险最大;来自农贸市场的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报道最多且超标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国家、不同形态以及不同储藏环境的干制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情况和暴露风险的研究,以及辣椒中黄曲霉毒素B_1限量标准的制修订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戊唑醇和肟菌酯及其代谢产物肟菌酸在马铃薯种植体系中的沉积、降解、累积等残留行为。[方法]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通过残留田间试验,对不同剂量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和块茎中肟菌酯、肟菌酸和戊唑醇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0.02-20.0 mg/kg的添加水平下,戊唑醇、肟菌酯和肟菌酸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8%~1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7.4%,方法定量限(LOQ)为0.02 mg/kg。肟菌酯和戊唑醇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沉积量随施药剂量增大而增大,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3.0d,施药后部分肟菌酯快速代谢为肟菌酸。[结论]选择的施药剂量下马铃薯块茎中肟菌酯和戊唑醇的残留量均小于最低定量限,低于我国和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膳食风险处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茜  张宪  毛建霏  尹全  杨晓凤 《农药》2021,(4):285-289
[目的]通过对复配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展开1年12地的残留试验并对其在水稻可食部位糙米上进行风险评估,为该农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提供使用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田间试验准则实施试验,样品依据标准操作规程处理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糙米、稻壳和秸秆中的农药残留量,最后对糙米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水稻采收期时,多效唑和甲哌鎓的残留量大多数集中在秸秆上分别为<0.010~0.22、<0.010~1.3 mg/kg,其次是稻壳中分别为<0.010、<0.010~0.13 mg/kg,糙米中的残留量较低分别为<0.010、<0.010~0.017 mg/kg。[结论]10%多效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在分蘖期至拔节前期,按对水喷雾的方法,有效成分用药量75~150 g a.i./hm2或制剂用药量750~1500 g/hm2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为收获期,收获期时糙米中农药残留量的风险商和危险商均小于100%,因此,建议我国可以分别暂定多效唑和甲哌鎓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均为0.0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