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不对称粒子,并以聚苯胺乳液进行杂化,形成纳米导电不对称粒子。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和第二单体投料方式对不对称粒子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径分析仪等对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使用水溶性引发剂,第二单体以20 g×h~(-1)恒速滴加时,不对称粒子特征明显。使用聚苯胺乳液对不对称粒子进行改性,从而获得导电纳米材料。不对称粒子乳液中杂化聚苯胺乳液会使得粒子粒径变大;当不对称粒子和聚苯胺质量用量比例1:1,不对称粒子压片后电导率会阶段性升高。至此,由杂化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导电不对称粒子。  相似文献   

2.
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阴/非离子型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体系,进行高固含量St-BA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获得了固含量达34%,而乳化剂总用量为3.0%、乳液粒径为38.2nm的聚合物微乳液。讨论了聚合方法、乳化剂、反应温度、单体滴加速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聚苯胺,并讨论了乳化剂、氧化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粒子的粒径、电导率、分子链结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利  陈云  刘家和 《上海涂料》2005,43(1):22-24
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聚苯胺,并讨论了乳化剂、氧化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粒子的粒径、电导率、分子链结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聚苯胺,并讨论了乳化剂、氧化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粒子的粒径、电导率、分子链结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将正硅酸乙酯(TEOS)的非水sol-gel反应与单体的微滴乳液聚合技术相结合,制备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乳液。首先采用凝胶时间的测定与动态光散射等手段研究TEOS在甲酸催化下的非水sol-gel反应动力学,表明当甲酸/TEOS的摩尔比大于6,有利于形成颗粒状纳米二氧化硅溶胶。以硅烷偶联剂KH-570对非水溶胶原位改性,然后引入丙烯酸酯共聚单体中,研究硅溶胶的存在对单体微滴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动力学与单体的微滴乳液聚合基本相似,但二氧化硅的引入改变了单体微滴的均一性和剪切分散的稳定性,导致乳胶粒径逐渐增大,粒径分布变宽。复合乳胶粒是若干无机粒子以微相区被包覆于有机聚合物中的纳米复合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7.
高庆  陈正国  路国红 《粘接》2001,22(5):22-24
采用异相粒子成核阶段滴加单体乳液的改进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 PBMA/P(BMA-AA-AM)和 PBMA/P(BMA-AA-HMA)2种功能复合聚合物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功能单体对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SLS、OS-15含量的增大,乳液粒径减小,乳液稳定性有一极佳值存在;随着功能单体含量增大,乳液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8.
张明智 《天津化工》2009,23(3):25-27
用自制乳化剂DK,用量占单体量的5%,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出粒径32.4nm,多分散性0.165的纯丙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剂种类用量、温度、搅拌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要求缓慢搅拌,并严格控制滴加速度。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歇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硅丙)共聚乳液,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表面张力仪等分析了硅丙共聚乳液和涂层的性能。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和间歇乳液聚合均可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共聚乳液。半连续乳液聚合得到的硅丙共聚乳液的粒径较小,粒径分布窄;采用半连续滴加纯丙烯酸酯单体和滴加单体预乳液对共聚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态影响不大。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可使有机硅单体的开环聚合和丙烯酸酯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同时进行,获得的硅丙乳液稳定性好,但聚合转化率偏低,乳胶粒子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较宽。硅丙共聚乳液胶膜的吸水率小于纯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胶膜,并随有机硅共聚率的增加而降低;硅丙乳液胶膜的接触角接近有机硅接触角。硅丙共聚乳液涂层整理的织物手感优异,但涂层牢度小于纯丙乳液整理剂。  相似文献   

10.
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粒子。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分别以非离子型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复合十二烷基硫酸钠(SDS)/OP—10(质量比为1:4)为乳化剂,合成了聚苯乙烯种子核。连续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OP—10乳化的种子乳液可以制备粒径范围在0.16~0.67μm的核-壳粒子,当单体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St/MMA)的质量比为3:7时,所得粒径为0.18μm,粒径分散系数为0.012。而以OP-10/SDS质量比为4:1制备的种子乳液所得核壳粒子直径在毫米级。差示扫描量热研究显示,以OP-10乳化所得种子乳液制衢的复合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7.2℃,峰形单一,表现山良好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1.
孙中丰 《广东化工》2010,37(4):24-24,26
综述微乳状液的特性及其制备,简单阐述微乳液在制备纳米超细颗粒、纺织染整加工、药领域、金属加工用油和微乳燃料中的应用。微乳液的反应机理虽然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视,微乳状液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消泡剂JLX-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以有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偶合剂等为原料制备消泡剂JLX -1的方法和组成 ,该产品与其它消泡剂比较 ,消泡效果好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微乳液消泡剂  相似文献   

13.
一步法合成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用D4开环聚合,硅烷偶联剂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改性,合成了半透明或透明的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纺织用柔软剂。  相似文献   

14.
传统铅笔板制造工艺采用烤板法加蜡,利用铅笔板本身的余热,石蜡被熔化并渗入木板中。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铅笔板中石蜡分布不均,铅笔仍会发生活芯或膨胀变形等问题。采用石蜡、C5石油树脂以及氧化蜡等为原料,制备铅笔板乳化蜡,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确定了铅笔板用乳化蜡微乳液的配方,考察了乳化条件对制备微乳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石蜡、C5石油树脂、氧化蜡的质量比为1∶0.6∶0.4,乳化时间为30min,乳化温度为90~95℃,搅拌速度为1100r/min时可制得性能稳定的铅笔板专用防护蜡乳液。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司瑞玉  周晓东 《中国涂料》2005,20(5):22-24,i00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溶剂,通过溶液聚合得到两端为双键的聚氨酯交联剂.将此交联剂用于乳液聚合中,采用微乳聚合的方法并调整乳化剂用量及比例,可大大减少凝胶量,同时使产品粒径无明显粗大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李伟  杨润清 《广东化工》2006,33(9):80-82
该文研究了以微乳液为介质时,锰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显色反应,选择了560nm为测量波长,470nm为参比波长,锰量在0.1~0.8μg/mL。在该范围内测定芹菜中的含锰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衷明华 《广东化工》2006,33(10):110-111
研究了微乳液介质中,在pH=9.0的NH4Cl-NH3缓冲溶液时,镍(II)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显色生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在580 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ε=6.09×104 L.mol-1.cm-1,镍(II)含量在0.1~0.7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捡出限为0.0012μg/mL,可用于芹菜中镍(II)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胡福田  于新 《广东化工》2007,34(9):5-8,43
以某有机酸与碱液反应作为主表面活性剂,副表面活性剂、中长碳链醇作助剂,制备了甲醇—柴油微乳化液,并对其临界分层温度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碱液、副表面活性剂、醇对临界分层温度有显著影响,正丁醇是各种助剂中最好的。复配表面活性剂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能发生协同作用,达到最佳效果。从理论上分析了碱液和醇类在微乳液形成中的作用机理,主表面活性剂与副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机理。  相似文献   

19.
建筑用红外辐射降温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外辐射致冷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红外辐射涂料的影响因素;通过微乳液聚合的方法描述了阴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形成涂料用乳液中的功能,研究发现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聚合中是高效的乳化剂,可以提供典型的粒径控制,以及良好的乳液稳定性,只需1%左右就可以得到固含量45%左右的透明纳米级丙烯酸乳液;确定了辐射涂料的各种功能填料,并对填料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填料反射和辐射功能,研制出了具有显著降温功能的辐射涂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