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谈紫砂壶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菊芳 《陶瓷》2012,(2):35-35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使经典传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时代特点并融合自己的个人情感,把对茶壶的认识、情趣、适合时代文化特点,传统经典发扬光大,把壶艺表达得更加完美,是从业者开拓创新的一贯追求.笔者师承高级工艺师徐元明学习,并进^研究所深造,得到中国工美美术大师徐汉棠悉心指导,开始进行壶艺的设计创作,特别是对紫砂传统经典壶艺特别嗜爱.仔细琢磨,细细分析其泥料、泥性、泥质以及壶艺特点,工艺特色.这种喜好又促使自己在欣赏之余,亲自动手,从配泥到选泥,仿作传统壶.久而久之,自己对传统壶的认识越来越深.从艺至今,笔者尝试专注于紫砂传统经典壶艺创作,先后制成的壶样从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民国的程寿珍、冯桂林,当代的顾景舟、徐汉棠等,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就制作创新传统经典壶谈一些创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何燕萍 《江苏陶瓷》2010,43(6):48-49
在一件紫砂壶艺作品中,采取一个什么形式的壶型都是由壶艺家的心灵确定的。壶艺家必须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和自己追求的造型效果是什么样子,要把自己在一阵心醉神迷之中感觉到的思维换成物体形式。壶艺创作中物化与心灵间的关系,不管追求何种艺术理想都需要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范小芳 《佛山陶瓷》2013,23(5):57-57
紫砂壶的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紫砂茗壶的存在价值。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紫砂壶艺的创作,必须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充分地表达出来,创造一件件壶艺杰作。  相似文献   

4.
丁志斌 《江苏陶瓷》2012,45(2):57-57
人有人的风采,壶有壶的神韵,给作品赋予神韵是壶艺创作一以贯之的追求。曾和壶友作过这样的比喻: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觉得他光彩夺目、生动有神,而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觉得他无精打采、没有神气。一把壶也是如此,好的壶理应光彩夺目、生动有神。但是壶艺创作多了,在传统和创新中不断徘徊,有时也会陷入创作的瓶颈之中。任何一个紫砂创作者都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艺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手工成型工艺为特征,蕴含着人文哲学、文史书画、宗教文化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紫砂精神.紫砂壶艺的创作注重整体、体现个性、推崇和谐、陶冶情操.壶艺创作过程中的创作立意(即创意)是壶的灵魂,有了好的创意设计,再运用能直接表现创意主题的工艺和选用合适的紫砂泥料进行造型构造,才能制作出赏用皆备、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力的精品来.因此,一名优秀的壶艺家不仅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具备娴熟的制壶技艺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和文学、书画知识,不仅能制壶,还要有画家的情怀和诗人的浪漫,创作中学会写意、抒情与壶艺交融,这样的作品才会更富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而值得欣赏品味.  相似文献   

6.
鲍玉梅 《江苏陶瓷》2010,43(1):25-26,28
围绕紫砂壶艺物象形式美和意境韵味美,并结合自身壶艺创作体会,论述了物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紫砂壶艺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紫砂壶的文化属性历来便备受壶人和文人的广泛关注,自古以来,无数紫砂艺人进行了丰富的尝试。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应文人需求,改进了壶型的体态特征,从而使紫砂壶具有偏小的容量特性;清代文人陈曼生与制壶名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共同合作的一系列"曼生壶",更是将紫砂壶的文化属性推向了巅峰,对后世壶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文化属性已经成为壶艺创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形神兼备更是成为了人们衡量一把壶综  相似文献   

8.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6):I0009-I0009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与壶艺的关系”,所创作品,有的纯朴敦厚,有的大度和谐,有的灵秀巧隽,多件作品获全国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奖。现为“益顺陶艺中心”创作主力,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9.
紫砂文化艺术形态五百多年,紫砂壶艺传承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具有个性的文化艺术之路.壶艺创作,层出不穷,壶艺创作者心手相传,奠定了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基础,也为全国各地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载体,因此紫砂茶具成为泡茶的最佳用具.紫砂壶本身的泥料不可再生性与手工制作的技巧性,决定了紫砂壶及紫砂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而紫砂壶的创作,成为越来越多茶客、壶友、藏家的研究对象与修心禅定之上品佳器.  相似文献   

10.
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元素融入紫砂壶艺的创作,运用几何线条构建壶艺造型,正确把握意念与物象相互影响的作用与审美关系的处理,使得紫砂光素方器"六六大顺壶"的表象更趋完美,内涵更为充实(见图1)。  相似文献   

11.
兴紫砂壶艺形式随时代兴替而发展变化,在传承与创新中造型与装饰不断彰显时代精神与特质.改革开放以来,艺人们以壶言志、以壶寄情,用新理念、新思维,创作讴歌、颂扬国家繁荣昌盛、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等为题材的壶艺新作.“万象更新壶”则是在设计理念上诠释创新是继承传统的必然规律与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1传统龙图腾的继承"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来作为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3.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5):I0010-I0010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与森艺的关系”,所创作品,有的纯朴敦厚,有的大度和谐,有的灵秀巧隽,多件作品获全陶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奖。现为“益顺陶艺中心”创作主力,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紫砂壶造型与装饰,构成了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从清代中期以来,热衷于壶艺的文人积极参与,紫砂壶艺形式文人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不拘一格的造型、寓教于美的装饰、壶艺文化的契合,为紫砂的传承与创新拓展了思维空间与设计舞台。"瓦当纳福壶"(见图1)就是设计理念、主题创意妙得经典传器心裁,融当今文明社会的和谐联想所创作的光塑结合之作。  相似文献   

15.
刘建芳 《江苏陶瓷》2012,45(5):54-54
宜兴紫砂壶艺最大的优势是题材的广泛与包容,举凡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都能在紫砂壶上得到展示和表达,演绎不同阶段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寄托,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挖掘创作素材,抒发真情实感,诠释壶艺精神,讴歌盛世和谐。紫砂"祥云壶"(见图1)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精神的鼓舞下创作的一件新品。  相似文献   

16.
此《祝福》壶整壶器型气势磅礴,细节处理浑然,造型改变轮廓线曲直变化、水平位置的原理设计创作,选用竹作为装饰手段,很好地体现了其积极向上的创作主题,充分体现了壶艺的多样变化.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艺创作要有新的题目,要有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在造型上还要从继承传统。紫砂壶艺的创作,必须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充分的表达出来,充分的反映出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艺术天赋,才能创造出一件件壶艺杰作,永远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朱泥壶是别具一格的宜兴壶艺,虽然同属紫砂壶艺系列但不论型制、泥胎的组成、茶艺文化的内容、壶艺出现的文化背景都别具特殊风格,它的红润娟秀是藏家们别以眼光的骄宠,是茶家们掌中的名门闺秀,可轻轻把玩而不可亵玩。从事紫砂制作的人都知道:由于朱泥矿料的独特性,制作朱泥壶难度大,在朱泥壶上加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创作情感难度更大,制作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朱泥壶更是一种自我挑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文化底蕴、创作激情、手工的驾驭能力、烧制等等。朱泥"喜上雀跃壶"(见图1)就是典型的朱  相似文献   

19.
顾秀娟 《江苏陶瓷》2012,45(5):52-52
紫砂壶的造型各种各样,容大千世界之美,且富有意蕴。紫砂壶的外表尤其注重陶艺家情感的表现,人们品赏一件壶艺作品时,视线沿着形体的表面或是轮廓线条的移动,在整个视觉运行中引起了心里舒坦的感觉,会唤醒"沉睡"着的愉悦,还能产生美的感受。因此,陶艺家在长期的壶艺创作实践中,需要注重壶体造型形态的正确把握,正确处理物象与意境的关系,培育和开发壶艺的意境美,力求物象美与意境美和谐共  相似文献   

20.
沈洪伟 《佛山陶瓷》2013,23(8):65-65
作为特种工艺品,以紫砂与文人的关联最为突出名流名工会叙一起,或讨论壶艺,共创新作;或以自己的书画诗文,装饰壶身;更有甚者直接参加了陶土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