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有效的预测油层动态的特性,必须建立精确的储层模型。为了实现油藏模拟的目的,流动单元的模型必须与实际非常接近。根据地质学和岩石的物理性质,依据储层中影响流体的流动特性用来定义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识别及预测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有效渗透率的分布。这就需要划分流动单元地区大量的测量渗透率,但又受到测量数据分布的严重限制。所以利用统计学及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流动单元,可以为非均质油藏特性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对白豹地区长4+5沉积微相及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选取最能够反映岩性、流体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的孔隙度、渗透率参数来建立流动单元模型,将流动单元分为A、B、C、D四类,并通过水驱油实验来检验所建立的流动单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表明此次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孔、超低渗、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符合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华庆油田白155井区长63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流动层指数、渗透率、流动系数、孔隙度及泥质含量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储层划分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优选出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将岩相模型不能区分的隔层和夹层区分开.由流动单元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物性、渗透性相对较差的Ⅱ、Ⅲ类流动单元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生产历史与剩余油分布吻合性好,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动态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刚  施玉娇 《辽宁化工》2010,39(4):398-402,405
鄂尔多斯盆地富昌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为典型的碎屑岩储层。通过介绍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利用概率统计法及聚类分析的方法,依据流动层带指标FZI对研究区长6段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且通过对铸体薄片、物性资料、扫描电镜、压汞试验等基础资料的分析,对各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被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具有独立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岩石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Kozeny-Cayman方程的定量方法引用FZI、Φz、RQI、单位储层厚度、渗透率、孔隙度作为聚类分析的六个因素,利用Matlab软件,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丹凤场须家河组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将流动单元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流动单元。得到了流动单元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得出丹凤场区块须家河组须四段气藏不同流动单元所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6.
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塔里木盆地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云南化工》2019,(12):146-147
为提高油、气、水在储层内部的分布和流动特性等参数的计算精度,在对某油田储层测井参数解释模型研究中,进行基础性数据整理,建立了储量计算所需参数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解释与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牛地气田盒2段致密砂岩气藏储层为例,采用多种方法、多学科相结合,初步研究了流动单元特征参数的选取、流动单元的分类及各类特征及综合评价等内容。根据大牛地气田多口井的相关资料,选取孔隙度φ、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和流动带指数FZ I作为划分流动单元的分类参数,并优选出划分流动单元的175个样品点。将原始数据各指标都运用级差正规化处理,然后利用Q型聚类方法对样品的正规化处理值进行聚类,把流动单元按由好到差依次分为A,B,C,D共4类。四类流动单元中,A类储层品质最好,渗流能力最强;D类储层品质最差,渗流能力最弱。从A类到D类大致表现为:孔隙度逐渐降低,渗透率变差,泥质含量逐渐升高,流动带指数也逐渐增大。这既符合理论,也比较符合该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数值模拟对油气储层有效渗透率准确解释的要求;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测井解释资料建立岩心规模孔隙渗透率模型,准确求取岩心规模孔隙渗透率;再引入DST测试分析资料,建立DST测试渗透率和岩心规模孔隙渗透率的关系模型,即多重介质渗透率模型,从而得出能够反映储层真实渗流特征的多重介质渗透率。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际生产动态证实多重介质渗透率较孔隙渗透率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在类似储层的渗透性评价中该评价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低渗、特低渗储层岩性致密、孔喉半径小、渗透率小,原油流动能力差,开采难度大。而油相渗透率代表了油的流动能力,油相渗透率越大,原油在储层中越容易流动,原油也越容易被开采出来。因此,如何提高油相渗透率成为解决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储层的原油流动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饱和度、粘土矿物含量、润湿性是影响油相流动能力的主要因素。含水饱和度越高,储层油相流动能力越差;粘土矿物含量越高,储层油相流动能力越差;岩石物性一致的情况下亲水岩心的油相渗透率大于亲油岩心的油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