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其芳 《江苏陶瓷》2014,47(5):12-13
随着紫砂艺术创作的不断繁荣,传统纹样在紫砂壶装饰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本文就如何将传统纹样的内容与壶体设计主题的统一和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与壶体造型风格的协调二个重点展开讨论,力求更好地将传统纹样独特的内容风格完美地运用到紫砂壶的装饰中。  相似文献   

2.
创作一件完美的紫砂花货艺术品,除了有一个完美的主题构思之外,还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泥色配制效果。我们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在回馈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灵感,使紫砂花货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生活赋予艺术灵感,艺术让生活更丰富多姿,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中到处体现着生活、体现自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紫砂艺术的创作更进一步地诠释了这两者的关系。生活给紫砂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无究的灵感,创作者通过紫砂特有的语言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把艺术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鲍敏霞 《佛山陶瓷》2012,(12):50-50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情,又会将创作提升至文化、艺术的品味。紫砂艺人在创作紫砂作品时,可以以新的艺术思维方式、新的艺术创意去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文人的大量参与,引导紫砂艺人在紫砂艺术的雅趣与技艺上不断追求与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紫砂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富有艺术性。如何完美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紫砂艺术就成为了紫砂艺人的创新动力。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大到浩瀚宇宙,小到花鸟鱼虫,一切事物都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这也为紫砂艺术的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游刃有余的紫砂艺人以艺术的眼光敏锐捕捉自然之美,并在创作中巧  相似文献   

6.
正紫砂艺术从造型的千变万化,到把玩时的赏心悦目,一步一步的构思到创作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含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紫砂艺人在自然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将审美与实用完美结合,体现着紫砂艺术的自然美。不仅如此,不断延续发展的紫砂艺术汲取自然精华,使得紫砂艺术更具有时代气息。当然,这也使得紫砂艺术从形成之日起至今,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在众多工  相似文献   

7.
尽管柴烧壶烧制成本高昂、耗费精力巨大、成品率不高,但是我从始至终喜欢这种纯纯正正、原原本本的柴烧紫砂艺术品,坚持创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件紫砂柴烧作品"如意莲子壶",就是把柴烧工艺和古朴自然的紫砂器型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还原紫砂本来的面貌,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之中,还能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的工艺之美。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件"如意莲子"作品中既能体会到紫砂柴烧的无穷魅力,又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领会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范俊 《佛山陶瓷》2012,(8):50-50,52
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必须有一个完美的创作构思、合理的原料配制、精细的制作技艺等共同打造。紫砂装饰的方法有许多,如陶刻、浮雕、泥绘、彩绘、墨绘等等,通过器皿的造型艺术与砂土的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器古朴典雅的形象美,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紫砂陶器有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在紫砂数百年的发展中,艺人们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各类造型艺术的精华,并十分贴切、有机地结合到紫砂的造型艺术中,使其更加完美,真可谓集百家之长,融于紫砂造型。  相似文献   

10.
徐立飞 《陶瓷》2023,(11):148-150
紫砂陶艺经历了数百年发展,从平平无奇到大放异彩,小小的紫砂壶收到无数人的青睐,在紫砂陶艺创作中,各种装饰技法伴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衍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装饰性格,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性格让紫砂器变得有感染力。笔者主要从作品“莲纹高升”的创作来谈一谈装饰对于紫砂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紫砂以其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在紫砂艺人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紫砂独特的全手工成型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紫砂花器的设计和创作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通过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的紫砂花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蕴含其中的自然和人文韵味.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春色壶",非常符合我们的饮茶冲泡习惯,把紫砂花器的元素很好地融入其中,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之下让我们感受到紫砂匠人的良苦用心,用这样的一把紫砂壶喝茶,可以让我们暂时地忘记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激情享受大自然的惬意和舒畅,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味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追逐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历史发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紫砂艺术散发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涵韵。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激发着紫砂艺人的创作思维与精神意境,并通过紫砂艺人对于紫砂泥不同形态的完美塑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可以说,紫砂艺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  相似文献   

13.
葛菜 《陶瓷工程》2013,(11):50-50
《东方之珠》壶的创作是笔者以时代元素、现代美学的观念所创作的,以中国著名的建筑东方明珠塔为创作题材,这一地标性的建筑被笔者运用到紫砂的造型中,可谓极具特色,将建筑和紫砂陶艺相融合,也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4.
宜兴紫砂茶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紫砂艺人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念。不断地赋予紫砂壶新的艺术生命力,让人们在感受视觉上带来美感的同时,越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本文就“阴阳莲子壶”谈谈此壶的创作过程及体会。  相似文献   

15.
除了我们最为常见的紫砂陶刻以外,紫砂泥绘也是紫砂壶上经常用到的一种装饰手法.陶艺人充分地利用了紫砂五色土的良好条件,用不同的颜色装饰出五彩缤纷、层次感十足的紫砂艺术作品,和普通的绘画相比较,在紫砂壶上进行泥绘装饰除了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节之外,最主要的是还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赏玩,是何等的惬意悠然.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山河秋色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紫砂艺术的包罗万象和承古开今,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彩绘可以完美地融合在紫砂壶上面,一样的材质,经过高温烧制的完美契合,为我们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山河秋色,令人在喝茶赏玩的时候,不仅沉醉于茶香袅袅,更加沉醉于秋天的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16.
紫砂的博大,在于它的包容;紫砂的名高,在于它的文化。紫砂从历史到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的中外文化名人、社会名流、艺术家纷纷来到宜兴,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他们与紫砂界的大师名匠、高手强强联合,创作出了许多精品佳作,正是有了这种珠联璧合的完美结合,紫砂也因此而更加人文,更加美丽,更具魅力。紫砂的灵魂是文化,紫砂艺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和高等学府结合,请这些学府的专家、教授参与到紫砂艺术中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美院的许多著名教授与宜兴紫砂的亲密关系,早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  相似文献   

17.
从这些紫砂的器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人们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在洒脱自然的劳作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乐趣。于是各种瓜果蔬菜也成为了很好的紫砂创作题材,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紫砂审美艺术,更是能够体会到其中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情。细细把玩此壶"南瓜桩",能够触摸到表面精细的纹理和树瘿的痕迹,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开拓创新,把紫砂花器的特征运用到了极致,同时在整体的协调性方面也做了很好设计,可谓是一件难得的紫砂佳作,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紫砂的造型之美,还能体会到其中浓浓的田园情趣。  相似文献   

18.
<正>紫砂光器是紫砂陶艺中重要组成部分,以"简约"、"朴素"、"光润"著称,素来最考验紫砂艺人的创作功底。与紫砂花货相比,其造成简单,外形不着一物,素雅自然,可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纵观紫砂壶发展历史,很多紫砂大师均参与到紫砂光器创作中,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如时大彬的拙朴、邵大亨的大度等,他们的紫砂作品可谓气度非凡,神韵气聚佳,完美展现出紫砂光器的素雅之美,诠释其内涵,成为后  相似文献   

19.
万姣 《江苏陶瓷》2021,54(3):78-79
紫砂壶的滥觞之际,正是古人的饮茶方式从煮茶到泡茶的转变时期,在文人雅士们的大力宣传和推波助澜之下,紫砂壶逐渐地流行开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规范,为之后紫砂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紫砂作品"竹韵壶"是一把比较简约的花器形态,以竹入壶,线条流畅、格调清新,作者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创作之中,巧妙地把紫砂花器的技法和实用性完美地融合起来,展示了高超的紫砂制作技艺水准和在传承之中不忘创新的艺术态度,从而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我们在使用此壶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江南竹韵的风情万种.  相似文献   

20.
彭秀云 《江苏陶瓷》2020,53(1):21-22
紫砂雕塑是一类三维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它既包含了民族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了生活中的灵感,又不断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使其发展成为更具意境和美感深度的艺术形式。紫砂雕塑是从软到硬、从平面到立体、从形式到意象,实现了从泥到火的涅槃,且在创作过程中从构思到雕塑作品的完美展现,也是创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