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北宋诗人梅尧臣寄茶诗中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紫泥、砂罂均指宜兴紫砂.可见早在北宋之前,已有紫砂陶的制作.羊角山的重要发现,更推翻了传说中明代供春为宜兴紫砂茶具的鼻祖之说.  相似文献   

2.
宜兴素以"陶都"而著称于世。而紫砂工艺品更是陶瓷大家庭中的佼佼者,据考证,北宋中期宜兴已开始制作提梁壶。如梅尧臣《宛陵集》"小石冷泉知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诗人的吟咏足以说明,在宋元年间宜兴紫砂器已有制作了。而紫砂工艺史上一个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就是供春。  相似文献   

3.
沈寅华 《江苏陶瓷》2006,39(Z2):32-33
北宋诗人梅尧臣寄茶诗中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紫泥、砂罂均指宜兴紫砂。可见早在北宋之前,已有紫砂陶的制作。羊角山的重要发现,更推翻了传说中明代供春为宜兴紫砂茶具的鼻祖之说。俗话说:“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就是艺术,向大自然寻找创作素材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形态的高度认识,再进行表达的一种形式。《孕玉套具》(见图1)的创作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创作是创始人,是开创性的,是别人没有做过而你做了,并经得起推敲、评判,为公众所认同的。创作《孕玉套具》的灵感,完全是源于生活中的素…  相似文献   

4.
正紫砂艺术,是中华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紫砂壶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考究,早在北宋时期,梅尧臣《寄茶诗》中已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其中的"紫泥"指的便是紫砂工艺。紫砂器型多样,包括光货、花器和筋纹三个大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作者思想、情怀、人生态度的流露,体现人文精神、文化人格,制壶人的精神追求、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5.
紫砂起源     
<正>我国紫砂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在漫长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更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然而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随着紫砂文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紫砂渊源进行深入探究。一、宜兴不是紫砂的发源地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一诗中:"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  相似文献   

6.
宜兴紫砂陶代表着中华民族陶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世界陶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早在北宋时期,诗人梅尧臣所作《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中谈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两句诗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明、清时期,紫砂文化迅速发展,当时的陶艺师创造了繁复多彩的紫砂文化.在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紫砂壶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它们都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梅尧臣的千古佳句,也正是这一佳句将紫砂器的制作一直追塑到久远的宋代。宜兴紫砂家喻户晓、名扬四海,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不仅完整地传承了先辈们的精湛技艺,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同时把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注入壶内,使壶不再是单一的器皿,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正紫砂壶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传承的手工艺品。宋代文人梅尧臣的《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膜寄茶》诗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词句,可见在宋代的时候,紫砂茶具就已经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一把壶往往承载着  相似文献   

9.
正"宜兴紫砂在北宋因茶而起,在明代以质佳、实用而兴,在清代由器美、技绝而深入人心,并得以广泛传播,现今紫砂艺术的繁荣就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自古以来,宜兴紫砂,冠绝一时,文人墨客,情有独钟。宋代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咏叹:"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都对紫砂茶器推崇备至。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  相似文献   

10.
<正>宜兴紫砂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可见宋代就有了紫砂,到了明代就进入了兴盛时期,这在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其中的金沙寺所在的位置即为现在宜兴的湖父镇。从此以后,用紫砂做成器皿已然蔚成风气、名家辈出,到了今时今  相似文献   

11.
张丽萍 《江苏陶瓷》2007,40(F09):47-47
曾有诗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如此写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诗中所言“阳羡”指的就是阳羡紫砂壶。紫砂宜茶,被认为是最精良的茶具,那么它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史上来说又有着什么优势体现呢?  相似文献   

12.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宜兴紫砂始于宋朝,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用于盛茶不失原味,“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可见紫砂已成为日常饮茶的器具,具有实用性。作为艺术品,它形制优美,…  相似文献   

13.
紫砂陶崭露头角始于宋代,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宛陵集》中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又云:“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诗中提到的“紫泥、砂罂”指的就是紫砂陶。到了元代,紫砂陶的成型、烧制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并已开始在砂壶上镌刻铭文。特别是到了清代嘉庆年间西冷八家的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和制壶高手杨彭年的合作,写出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杨合璧的最大意义,在于我国传统的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与紫砂壶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蕴风骚的紫砂文化,为以后的陶艺人拓展了无限空间,艺术宝殿的辉煌,影响了一…  相似文献   

14.
陈月娥 《江苏陶瓷》2021,54(1):40-41
从大文豪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吟诵到篆刻家陈曼生的文人壶系列"曼生十八式",从坡公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紫砂壶器型,如今"东坡提梁壶"依然是我们非常经典的壶型,在经过世世代代紫砂艺人的不断传承和改良之后,提梁壶已经成为了紫砂造型艺术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类别.细细观赏此壶"茶香",整体造型从传统器型之中脱胎而来,采用了更加现代的设计手法,表面明针工艺细腻,茶花、茶树的装饰简约而不简单,壶钮和提梁遥相呼应,茶壶和茶香融为一体,把宜兴紫砂丰富的造型艺术和壶茶同誉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沈琳 《江苏陶瓷》2000,33(4):37-38
1 前言 据历史资料考证,宜兴紫砂壶于我国北宋问世,有梅尧巨《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的诗句为证。经过近千年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和各类艺术家的创新,宜兴紫砂现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并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国宝”和“国粹”而享誉世界。 宜兴紫砂壶分为“光货”和“花货”两大类。紫砂光货壶以原料精细、工艺精制、构思精巧见长,光润平滑,玉色晶光,气韵典雅。 最早的原始紫砂光货壶应是不加任何装饰的,开始时只是制壶艺人在壶底、壶把及壶盖圈之外延,刻上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紫砂茶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道出了作为中国特有工艺品紫砂壶的魅力。自从明朝中叶以后,紫砂渐渐形成了集外形、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到了清朝,文人壶使得紫砂进入了一个旺盛时代。据记载,如从吴仕、柳佥、彭年等正德年间人士算起,明清两代直接、间接参与紫砂活动的文人不下90人,其中不乏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和收藏鉴赏家,如董其昌、陈继儒、项元汴、汪文柏、唐  相似文献   

17.
蒋春音  耿浩 《江苏陶瓷》2010,43(4):52-52,54
从宋代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写到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到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所写的:“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单纯的煮茶器具到与诗文书画的结合.再到式样的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8.
紫砂艺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饮誉海内外。紫砂壶最有特色,造型简炼、大方,色彩淳朴、古雅,不仅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还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在古老的紫砂艺术世界,既有东坡居士“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情趣,又有曼生时代“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珠联壁合”的评价;既有顾景舟“智欲其圆,行欲其方”、“愿留鸿爪踏雪泥”的感慨,又有鉴赏家“对斟两岸,品味古全”、“比金子还迷人”的赞叹……在这壶中天地里,倾注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厚爱以及历代紫砂艺人的辛劳…  相似文献   

19.
翟喈 《江苏陶瓷》2012,45(5):25-25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为容易却艰辛"、"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自宋朝以来,紫砂的优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千百年来,陶器伴随农耕文明史的发展和繁荣,紫砂艺术又是在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由传统的砂陶日用品,演变成现在的茶文化元素中不可或缺的茶具以及备受收藏者、爱茶者的新宠。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江苏陶瓷》2001,34(4):43-44
紫砂艺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讲究,社会交往的礼仪,民族文明意识的升华,它稍稍地步入了千万爱好者的心田。砂壶品茗的域地,愈来愈广,茶友壶侣的队伍,越来越众,此时此刻,我渴望和紫砂壶艺的爱好者、珍藏者、鉴赏者们,交换一点品壶观,丰富紫砂艺壶的文化艺术宝库。当紫砂艺壶,还处在草创始初期,它就闯进了文化层。紫砂陶,自宋代沿传至今,通过几十代人的相传相继,经无数双手和脑并用的智慧劳动,创造了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是林立在祖国陶瓷品类之中的一棵瑶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株奇葩。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宛陵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