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吡硫鎓锌在欧盟的禁用,需找到替代它的去屑剂。以糠秕马拉色菌和限制性马拉色菌作为指示菌,通过自行建立的体外方法对去屑剂进行筛选和评价,方法包括:抑菌率、抑菌环和最小抑菌浓度,比较吡硫鎓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氯咪巴唑和水杨酸的效果,筛选出替换吡硫鎓锌的去屑方案——0.25%吡罗克酮乙醇胺盐和0.4%氯咪巴唑。用该去屑方案制成的去屑洗发水,与含吡硫鎓锌的洗发水做去屑对比测试,连续使用14 d和28 d后,头屑明显减少,均具有去屑效果。该去屑方案的第三方人体去屑功效测试结果表明:与使用前相比,使用14 d后的头屑评分显著性下降;与使用前相比,使用28 d后的头屑评分显著性下降;该测试样品具有去屑功效。通过耐热稳定性考察,替换吡硫鎓锌的洗发水体系的稳定性显著好于含吡硫鎓锌的洗发水。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洗发水中水杨酸、吡硫翁锌、酮康唑、氯咪巴唑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5种去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18柱,以乙腈-甲醇-0.01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 mmol/L,磷酸调节p H=4)梯度洗脱分离各个组分,进样体积5μL,柱温35℃,检测波长230 nm。结果表明:水杨酸、吡硫翁锌、酮康唑和氯咪巴唑的线性范围为10~200 mg/L,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的线性范围为20~400 mg/L,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水杨酸、吡硫翁锌、酮康唑、氯咪巴唑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26,0.53,0.26,0.26和2.0 mg/L,平均回收率为96.04%~98.42%。采用该方法对83件市售去屑产品进行检测:有57件检出吡硫翁锌,18件检出吡罗克酮乙醇胺盐,7件检出水杨酸,3件检出氯咪巴唑,未检出禁用物质酮康唑。所有产品去屑剂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的理化性质、功效特点、工艺、宣称和法规等。吡罗克酮乙醇胺盐作为一种新型去屑止痒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反馈,随着市场无硅油,无硫酸盐概念的兴起,吡罗克酮乙醇胺盐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化妆品市场,乃至亚洲、拉美等新兴化妆品市场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同时测定洗发水中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水杨酸、吡硫翁锌、酮康唑、氯咪巴唑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6种去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tlantis T_3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甲醇-0.01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 mmol/L)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5μL。结果表明,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水杨酸、酮康唑和氯咪巴唑的线性范围为4~200 mg/L,吡硫翁锌的线性范围为2~100 mg/L,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的线性范围为5~250 mg/L,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6种去屑剂的平均回收率为96.2%~102.0%,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17%~0.89%和0.27%~1.30%,方法检出限为5~25 mg/kg,定量限为15~75 mg/kg。  相似文献   

5.
研究考察了78批次去屑洗发水中去屑剂(水杨酸、酮康唑、氯咪巴唑、吡罗克酮乙醇胺盐、二硫化硒和吡啶硫酮锌)的含量和44批次普通洗发水中有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去屑剂和有效物的含量符合标准要求。吡啶硫酮锌是最常用的去屑剂,使用率达52.6%,其次是氯咪巴唑。44批次普通洗发水中有效物、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10.3%和2.2%,非知名品牌洗发水的平均有效物和表面活性剂含量低于名牌产品,宾馆用品则低于市售产品。  相似文献   

6.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去屑剂吡啶硫酮锌(ZPT)、吡罗克酮乙醇胺盐(OCT)、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HD)对马拉色菌和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溶出性抑菌测试评价产品在接触时间为0、2和5 min时的去屑功效,以无菌水为对照计算回收率。去屑剂的抑菌作用按由强至弱排序为ZPT、OCT、HD。而洗发水评价结果表明,去屑效果与去屑剂、接触时间、配方体系均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脱发机理和前期研究,筛选中草药和活性成分组成防脱生发方和控油方,制备了防脱洗发水和防脱精华。采用人体功效评价方法,观察使用防脱洗发水及精华前后,头发的掉落情况及头皮油脂含量,考察防脱洗发水及精华防止脱发、控油等功效。志愿者使用28天后,头发掉落平均减少17.4%,头皮油脂含量平均降低25.4%。结果表明,防脱洗发水及精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控油防脱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吡罗克酮乙醇胺盐(Piroctone olamine,OCT)作为一种温和型去屑剂,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个人护理产品中。综述了其作为去屑剂的作用机理,包括抑菌作用、抗氧化作用和经皮吸收性,总结了其去屑效果的评价,包括临床实验评估和抑菌圈实验评估,同时对其安全性能进行了总结,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基因诱变性等。另外,对吡罗克酮乙醇胺盐的检测方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乙腈∶甲醇∶0.01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50∶10∶40)为流动相,DAD检测器,230 nm及300 nm两种波长下对去屑剂中的禁用物质酮康唑,三种限用物质水杨酸、氯米吧唑、吡罗克酮乙醇胺盐进行了测定,并经光谱匹配进行定性。结果发现与酮康唑保留时间相同的峰,经光谱匹配后确定并不是该禁用物质。该方法精密度RSD值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2.3%~102.0%,最低检出限为13.0μg/g,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基本上能够满足去屑剂中水杨酸、氯咪吧唑、酮康唑、吡罗克酮乙醇胺盐4种物质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防脱发育发香波的功效评价方法,使用Foto Finder dermoscope皮肤镜对30名受试者,在使用产品前(0周),及使用4、8和12周后进行拍照微观成像,经图像分析测得靶目标区头发总密度和生长期头发比例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使用受试产品8周、12周后头发总密度均较0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12周生长期头发比例较0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采用Foto Finder dermoscope进行毛发分析,能客观评价毛发的生长情况,可应用于防脱发、育发产品的功效评价,为防脱发、育发产品的功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悬液定量法,利用体外评价法评估去屑剂吡硫鎓锌(ZPT)、氯咪巴唑(甘宝素)、吡罗克酮乙醇胺盐(OCT)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去屑剂对马拉色菌的抑制速度及效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对马拉色菌的抑制率研究发现,不同去屑剂在不同洗护产品中对马拉色菌的抑制效果有剂量与时间的依赖性,而短时间内均没有使马拉色菌大幅度减少,由此推测去屑剂需要通过沉积在头皮上,或者反复沉积,才能长时间作用起到去屑功效。  相似文献   

12.
运用多种光谱法来研究盐酸吡格列酮(PGH)和胰蛋白酶(TRY)的光谱特征。随着PGH的加入,TRY猝灭程度逐渐降低,说明PGH对TRY有一定的猝灭作用,在285,295,310 K下探究得知结合位点数接近于1。热力学常数表明了两者的反应为自发的反应,结合作用力类型通过计算可知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盐酸吡格列酮使得胰蛋白酶构象发生了变化。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结合距离r为1.78 nm。金属离子的加入显示Ca2+、Na+、K+、Zn2+与胰蛋白酶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强产生了竞争,使得盐酸吡格列酮与胰蛋白酶反应体系的结合作用力减弱;Mg2+、Cu2+、Fe3+的加入首先与盐酸吡格列酮反应生成了复合物,再跟胰蛋白酶反应,使得盐酸吡格列酮与胰蛋白酶反应体系的结合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3.
将乙酰基四肽-11应用于小鼠进行脱发研究。通过对C57BL/6雌性小鼠背部进行脱毛处理,实验组连续涂抹3个质量浓度梯度(10,20和30μg/mL)的乙酰基四肽-11水溶液18天,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观察小鼠背部毛发生长情况,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并初步进行了志愿者试用评估。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乙酰基四肽-11可以预防小鼠脱发,避免毛囊微型化,同时可以维持小鼠表皮紧致。志愿者试用评估表明测试样品对所有志愿者都有防脱发效果,85%志愿者反馈头发密度变大。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头皮屑的严重程度与蠕形螨、马拉色菌的相关性。选择150例有头皮屑志愿者和75例无头皮屑者,采用工具在头皮屑严重处取1 cm2头皮角质样本或无头皮屑的头皮顶部取1 cm2头皮角质样本,用显微镜观察蠕形螨和马拉色菌的数量及马拉色菌的培养阳性率,比较无头皮屑志愿者和头皮屑程度不同的志愿者的蠕形螨和马拉色菌的数量,以及头皮屑组未使用去屑剂和使用去屑剂后蠕形螨和马拉色菌的数量。结果显示:无头皮屑组和不同头皮屑程度组均检测出蠕形螨和马拉色菌,无头皮屑组的蠕形螨和马拉色菌数量明显低于有头皮屑组。对于有头屑组,蠕形螨和马拉色菌的数量随头皮屑严重程度加重而呈现上升趋势。另外,使用不含去屑剂的洗发水1周后,头屑组受试者的头皮、头发上的蠕形螨和马拉色菌数量变化不大;使用普通去屑剂(实验对照物为OCT,下文同)1周后,头屑组受试者头皮表面的马拉色菌数量明显降低,但头发上(包括毛囊)和头皮内部的马拉色菌和蠕形螨数量变化不大。使用含MT-Plant221TM满婷植萃&MT-Ocean121TM满婷海洋精粹的洗发水1...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型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制造成本高、防腐期效短等问题,基于金属表面屏蔽阻隔原理,采用酚醛改性环氧树脂和改性聚酰胺为基料,以氧化铁红、硫酸钡、片状填料等为防腐填料,获得应用于新型低合金耐蚀钢或碳钢基材表面的高屏蔽耐温酚醛环氧重防腐涂料。实验结果表明:该涂料吸水率 1. 2%,抗氯离子渗透性 0. 9×10-3 mg/cm2·d,柔韧性 1 mm,耐冲击性 50 cm,耐 88 ℃海水浸泡 6 000 h,耐盐雾 10 000 h,涂层耐阴极剥离性能测试被剥离涂层距人造漏涂孔外缘平均距离为 4. 5 mm,经 33 d 88 ℃海水浸泡 0. 01 Hz低频阻抗( |Z|0. 01 Hz)条件下该涂层电化学交流阻抗值由 8. 28×1010 Ω·cm2降为 1. 18×108 Ω·cm2,且曲线平滑,说明该涂层具备优异的防腐性能。  相似文献   

16.
Q345钢材耐蚀性较差,在其表面电镀致密的Al2O3-Ni镀层可有效提高其耐蚀性,研究了电镀的电流密度对Q345钢镀层试样的耐蚀性影响。结果表明:电镀制备的Al2O3掺杂的Ni镀层可显著提高Q345钢的耐蚀性,电镀的电流密度最优值为2.5 A/dm2。基体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845×10-5 A/cm2。制备Al2O3-Ni镀层后,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均显著下降。电流密度在2.5 A/dm2时,Al2O3-Ni复合镀层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9.747×10-8 A/cm2。在盐雾腐蚀实验中,基体腐蚀速率最快,为12.081 g/cm2·h;电流密度为2.5 A/dm2时,Al2O3-Ni复合镀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混制备了一系列磺化含酚酞侧基聚芳醚酮(SPEK-C)/氧化石墨烯(GO)复合质子交换膜,系统地研究了GO含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含量对膜的离子交换容量、稳定性、质子电导率和甲醇渗透率等有重要影响。复合膜质子电导率随GO含量增加而提高,GO含量为2%和5%的复合膜在80℃下质子电导率均在10-1 S·cm-1以上。80℃下,GO含量为5%的复合膜甲醇渗透率为6.69×10-7 cm2·s-1,低于同温度下复合前SPEK-C膜1个数量级。复合后膜的化学稳定性增强,离子交换容量和含水率均有提高,相对选择性明显增大,最高达SPEK-C的18.2倍。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碳材料对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将MnO2原位化学沉积于活性碳纤维炭毡(ACFF)的碳纤维表面,得到了聚硫化物吸附强化的多孔导电材料(MnO2@ACFF)。将其作为中间层设置于隔膜和硫电极之间,有效控制了高载量硫电极的聚硫离子穿梭,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和库伦效率,降低了电极极化和电化学反应阻抗,提高了电极循环稳定性,避免了锂硫电池的突然失效。在2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载硫量为15 mg/cm2的硫电极经过350次充放电循环仍保有430 mA·h/g的比容量。提高硫电极载硫量虽然使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下降,但载量为20 mg/cm2和30 mg/cm2的硫电极0.1 C下经过100次循环,仍分别保有736 mA·h/g和446 mA·h/g的比容量,比容量保持率为65%,而且面积比容量和面积比能量也能分别保持64%和42%,高于当前锂离子电池的面积比容量和面积比能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硫酸锌对B段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造成的角朊细胞(Keratinocytes,KC)氧化损伤及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新生Wistar大鼠背部皮肤,采用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经贴壁培养获得高纯度角朊细胞,在含10%FBS的L-DMEM+F12培养液中扩增培养。将细胞随机分为UVB组、加锌组和正常对照组,UVB组用15W的UVB进行照射,加锌组与50μmol/L硫酸锌共孵育24h后进行照射,正常对照组不照射。照射后24h收集各组细胞,进行氧化损伤指标(MDA、OH-、O2-)及胞内抗氧化酶(SOD和GSH)活性测定。结果 UVB组细胞MDA、OH-和O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加锌组显著低于UVB组(P<0.05);UVB组细胞SOD和GSH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加锌组显著高于UVB组(P<0.05)。结论硫酸锌可拮抗UVB对角朊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并提高胞内抗氧化物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究马铃薯和大球盖菇间作下,连续施用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后在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的农药残留及膳食安全情况。[方法]在昭通市马铃薯主产区开展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马铃薯间作大球盖菇的田间农药残留试验。建立QuEChERS前处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残留,并与我国现行农药残留最大限量值作对照。[结果]在0.01~1.00 mg/kg范围内,氟吡菌胺、霜霉威、氟噻唑吡乙酮在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20 mg/kg添加水平下,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100%、在大球盖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10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试验中马铃薯样品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残留量均远低于我国当前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大球盖菇样品中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结论]在马铃薯间作大球盖菇田间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和10%氟噻唑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