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沥青烟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当前,国内外解决沥青烟气问题的主要方法有焚烧法、吸附法、吸收净化法和电捕法等,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背景下,广东省公路管理局茂名沥青储运中心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展了沥青热发臭气治理技术开发及应用课题,该课题成功地采用生物方法来处理沥青热发烟气,把生物氧化机理和深床过滤机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负荷、较高的处理效率、较小的占地面积、较低的运行成本等优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废气处理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活污泥发酵(堆肥)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减量化资源化途径,但污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气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污泥发酵臭气的产生以及生物滤池除臭的机理,结合生活污泥发酵工程的除臭案例,说明应用生物滤池除臭工艺能够有效处理污泥发酵工程产生的恶臭。  相似文献   

3.
绍兴柯桥江滨污水处理厂采用膜加盖密封收集+生物滤池除臭工艺处理厂区臭气,厂区臭味得到明显改善。为明确厂区臭气治理的效果,首先对厂区厂界氨气和硫化氢浓度进行长期的监测,并计算了臭气强度值,然后开展了生物滤池处理臭气的研究。实验发现,氨气厂界值达标率为98%,硫化氢达标率为100%;风机频率为40Hz时生物滤池除臭效率较好,氨气和硫化氢去除率均值分别为63.1%和83. 5%,排放量均达到GB14554-1993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靠近居民区,试运行时产生的臭气对周边居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治理恶臭气体污染,该污水处理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物滤池除臭法治理恶臭污染。除臭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改善了厂群关系,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该污水处理厂生物滤池除臭的成功实例,说明生物滤池除臭法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较为理想的除臭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采用中和-生物滤池处理氯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的反应机理、设备及效果.本方法节约处理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既可治理酸性废水,又可去除其他有机污染物,使废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
本技术是关于生物除臭中生物滤床设计和制作,特别要解生物滤池除臭设施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下恶臭治理已经要求排气筒排放的臭气浓度处理到500以下,实践中对复杂并多组份的恶臭,终端也只有生物滤池除臭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生物滤池设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物除臭技术是指微生物对污染物产生的臭气进行降解处理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臭气收集系统、生物除臭系统、控制与监测系统、气体排放系统。影响生物除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臭味气体的流速、滤池的温度以及臭味气体的湿度。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生物除臭技术以其施工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道路沥青在生产及施工工程中释放的沥青烟气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抑制沥青烟的治理技术,特别是道路沥青抑烟剂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沥青烟气产生的原理,归纳了沥青烟抑制剂的组成,并对沥青烟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陶珺 《净水技术》2023,(S2):60-64
为减少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产生臭气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以生物除臭法和化学洗涤法为主、活性炭吸附法作为臭气深度治理或应急措施的除臭设施,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干式化学滤料吸附法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干式化学滤料作为臭气深度治理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干式化学滤料吸附法后,厂界无组织排放臭气浓度、硫化氢、甲硫醇均低于检出限,氨气最高质量浓度为0.05 mg/m3,排气筒有组织排放臭气浓度均低于100,氨气、硫化氢、甲硫醇均低于检出限,臭气浓度、氨气、硫化氢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9%、76.41%、92.88%。对于建设在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污水处理厂,使用干式化学滤料吸附法作为臭气深度治理工艺,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与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石油炼制是一个恶臭污染较重的行业~([1]),其中污水处理场属于重要的恶臭污染源,扰民事件时有发生,亟需进行污染治理,改善员工工作环境。2014年中海炼化恵炼分公司(以下简称恵炼)对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处理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针对高浓度恶臭气体和低浓度恶臭气体分别进行收集与治理。高浓度恶臭气体经化学洗涤后与低浓度恶臭气体分别进组合生物除臭装置(采用"生物滴滤+生物滤池"技术)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恶臭气体进碳纤维吸附装置进行深度处理。改造结果证明,该复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场恶臭治理效果较好,其中臭气浓度低于100,非甲烷总烃≤6.5 mg/m~3,硫化氢浓度为0.004 mg/m~3,均远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