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过氧化氢(H_2O_2)氧化硫化钠(Na_2S)反应在封闭体系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通过固定两种反应物浓度,改变其中一种反应物浓度,考察了酸度、反应物浓度对硫沉淀的形成、准振荡现象的产生和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多硫离子被进一步氧化为无色SO_4~(2-);反之,在酸度足够大时,析出白色硫沉淀且不能被进一步氧化。H_2O_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同时有利于硫的消耗。Na_2S浓度越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硫沉淀越少,反应速率也越慢。酸度、H_2O_2或Na_2S浓度在某一中间值时,产生明显的准振荡现象。该研究对于减少工业和城市废水中硫化物的污染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铬酸钠在氨和二氧化碳介质中脱钠转化反应时氨盐比、铬酸钠溶液初始浓度、温度等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测定了25℃和35℃下Na+,NH4+CrO42--H2O体系的溶解度和相图,并以此分析了反应过程中CrO42-的析出形式及铬酸铵的分离方法,发现在反应过程中生成铬酸铵钠复盐,以N42CrO4为盐析剂能够使反应后溶液中绝大部分CrO42-以NaNH4CrO4·2H2O复盐结晶形式析出,铵盐中间体具有易分解的特性,为开发铬盐转化的新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运昭 《辽宁化工》2001,30(8):323-325,334
研究确定了用石灰乳提纯含NaCl的亚硝酸钙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 ,即 :Ca(OH) 2 /Ca(NO2 ) 2 摩尔比为 1 .2∶1 ,沉淀反应的加热搅拌温度和时间分别是 >90℃、>3 0min ,水解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分别是沸腾、2 0min。经过一次提纯操作 ,产品中的Ca(NO2 ) 2 含量可由 89%提高到 97% ,或由 92 %提高到 98%。  相似文献   

4.
硝酸铈铵复盐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硝酸铈铵复盐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反应物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其它工艺条件对制备硝酸铈铵复盐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出了制备分析纯硝酸铈铵复盐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纯度达99%以上的橘红色硝酸铈铵复盐,收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5.
碳还原硫酸锶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碳还原法制备碳酸锶过程中碳还原反应的机理.通过热重分析初步确定了主反应发生的温度范围在800~1 100 ℃,选用Gibbs-Helmholtz方程、Van′t Hoff方程和Kirchhoff方程对反应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从而判断该反应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影响反应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粒度这3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越高,反应物粒度越小,反应速度越快,反应时间越短;但反应温度过高、反应时间过长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 050 ℃,反应时间为45 min,反应物粒度为130 μm.在此条件下,水溶性锶产率达到92.87%.  相似文献   

6.
刘海霞  王天贵  张雷 《无机盐工业》2006,38(6):30-32,38
为配合化工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研究了25~70 ℃硫酸钙-硫酸钠-铬酸钙-铬酸钠-水体系中复盐的生成规律.摇床实验及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将固体铬酸钙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钠和铬酸钠溶液中时,除生成CaSO4·2H2O外,还可能生成4种复盐沉淀,即CaSO4·Na2SO4,CaSO4·Na2SO4·4H2O,CaSO4·2Na2SO4·2H2O和5CaSO4·Na2SO4·3H2O.当温度和溶液浓度发生变化时,复盐的形式会相应变化,低温稀溶液中只有CaSO4·2H2O沉淀,没有复盐沉淀析出,而高温浓溶液中,4种复盐都会析出.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低品位磷矿开发应用所存在的不足,以贫磷矿为原料,采用盐酸-复盐沉淀法制备磷酸铵盐,并着重考察磷酸三聚氰胺复盐沉淀工序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以溶液中磷酸的沉淀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并确定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磷酸溶液c(H_3PO_4)为0.6 mol/L、三聚氰胺与磷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5、反应时间为1.5 h,此条件下的3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磷酸的平均沉淀率为98.27%。所制备的复盐沉淀样品经XRD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主要成分为磷酸三聚氰胺复盐。  相似文献   

8.
多相态甲基环己烷催化脱氢反应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动态能量平衡的角度对以Raney-Ni为催化剂的甲基环己烷在"多相态"模式下的脱氢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453~573 K)、反应液用量(0.2~4.0 mL)和催化剂用量(2~10 g)对甲基环己烷脱氢转化率的影响.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通过冷凝回流装置不断地从反应体系中分离溢出,通过对Raney-Ni催化剂表面温度和冷凝回滴液量的控制,使整个反应体系始终介于"液-固"和"气-固"的中间状态,实现反应体系的"液(由反应物系的冷凝回滴实现)、气(通过催化剂表面高温气化反应物系实现)、固(即固体催化剂)"的三相共存.研究表明,在多相态的反应体系中存在一个最佳的能量平衡点,它所对应的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时间,既能保证反应液与催化剂充分有效地接触,又能使反应物在发生脱氢反应后立即被气化脱离催化剂,抑制逆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甲基环己烷的脱氢转化率.在523 K,0.5 mL甲基环己烷和8 g Raney-Ni的反应条件下,甲基环己烷的脱氢转化率达到65%.  相似文献   

9.
重烷基苯磺酸合成超高碱值磺酸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波 《应用化工》2007,36(3):248-251
采用南京重烷基苯磺酸-甲醇-丁醇-氢氧化钙工艺,一步法制备磺酸钙。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分别加入促进剂烷基酚钙和甲酸以及分批次加入氢氧化钙,中和反应最佳温度70-80℃,反应时间10 min,碳酸化反应最佳温度50℃。最后可制得总碱值(TBN)超过400 mg KOH/g的超高碱值磺酸钙产品,所得产品的理化指标、模拟评定结果都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10.
MAP沉淀法回收去除尿液中氮磷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智  傅金祥  曹威 《辽宁化工》2009,38(11):822-824
介绍了MAP沉淀法的反应机理以及用于回收去除尿液中氮磷的可行性,分析了在反应过程中pH值、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沉淀时间以及搅拌速度等影响因素,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pH在10左右;反应物摩尔配比为n(Mg2+)∶n(NH4+)∶n(PO43-)=1.2∶1∶1.06;反应时间为20 min;反应温度为25~30℃,一般采用室温;搅拌速度为120 r/min。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马双忱  别璇  黄星  孙尧  陈奎续  朱召平 《化工进展》2018,37(Z1):205-212
中温(200~400℃)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方法能够实现烟尘、NOx、SO2一体化脱除,在当前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氢氧化钙作为该方法的一种潜力脱硫剂,在中温条件下进行烟气中SO2脱除的实验研究较少,针对该情况,在自制实验系统上探究了不同因素对SO2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实验室自制的固定床实验系统下,烟气成分中水蒸气、CO2、NOx、O2等的存在会对脱硫产生抑制,升高温度对SO2脱除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吸附产物进行了XRD、SEM等表征,验证了化学吸附机理,氢氧化钙在该温度区间会逐渐分解形成氧化钙,促进SO2的吸附与内扩散,使得脱硫效果提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脱硫效果,提高氢氧化钙活性,并为下一步实现中温下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镍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勇  董坤  邵磊  初广文  孙宝昌  邹海魁 《化工学报》2016,67(Z2):386-393
采用液相还原法在搅拌反应器内进行了纳米镍粉的制备研究。系统考察了反应物浓度、反应物配比(N2H4:NiSO4)、引发剂浓度、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镍粉物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较优操作条件:NiSO4为0.8 mol·L-1,反应物配比为6:1,NaBH4浓度为0.01 mol·L-1,NaOH浓度为1 mol·L-1,反应温度80℃,搅拌速度为2400 r·min-1,在较优条件下制备出常温下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107 nm的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镍粉。  相似文献   

13.
电石废水脱硫过程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含亚硫酸钠的脱硫循环水与投加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钙。通过沉淀分离将难溶的亚硫酸钙从循环水中清除,氢氧化钠溶于水循环使用,脱硫过程只消耗氢氧化钙。采用电石废水脱硫,脱硫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又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申红艳  刘有智 《化工进展》2016,35(10):3281-3287
针对传统沉淀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一种新的液-液反应机制——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反应器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镁离子初始浓度、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摩尔浓度比、转速、液体流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浆料沉降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在镁离子初始浓度为0.70mol/L、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摩尔浓度比为1/2、转速为900r/min、液体流量为40L/h、反应温度为7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60~80nm的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其沉降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用KMnO4调质钙基吸收剂从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虎  佟会玲  王晋元  陈昌和 《化工学报》2007,58(7):1810-1815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强氧化剂KMnO4作为添加剂对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调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含KMnO4时钙基吸收剂不能有效脱除NO,而当KMnO4存在Ca/(S+0.5N)为1.8时,钙基吸收剂可获得31.4%的脱硫率和13.5%的脱硝率。实验还研究了各种参数变化对脱硫率和脱硝率的影响,反应温度升高能够促进SO2的脱除,但脱硝率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脱硫率随着烟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脱硝率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不是单调的,存在一个最大值;O2是脱除NO的必要条件。结合气体分析和产物分析的实验结果发现,NO被脱除的机理是先被氧化为NO2,然后再与吸收剂和脱硫产物反应生成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半干法脱硫技术中加入脱硝功能的可能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钙镁型废渣可分为氢氧化钙型、碳酸钙型,根据其中镁含量高低,又可分为高镁型和低镁型,只有高镁型废渣才需要对镁元素进行分离回收;常见的钙镁型废渣有电石渣、碱渣、皂化废渣、磷尾矿等。对钙镁型废渣充分综合利用的现状总结归纳为:氢氧化钙型废渣需通过浸取、过滤分离、浸取液碳化等主要化学物理分离步骤;碳酸钙型废渣需要经过煅烧分解、消化浸取、过滤分离、浸取液碳化等化学物理分离步骤,就可实现将钙元素以轻质碳酸钙(PCC)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是高镁型废渣,则需要增加残渣中氢氧化镁的二氧化碳碳化、过滤分离、氨水沉淀分离或碳酸氢镁热解等化学物理步骤来实现镁元素的分离回收。展望未来,钙镁型废渣充分综合利用是一类兼具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循环经济项目,值得关注、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用氢氧化钠水溶液水解2-甲氧基-6-(2′-萘基)丙酸-(2,″2″-二甲基-3″-溴)丙酯得到萘普生,以萘普生收率为主要指标,用均匀设计和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NaOH质量分数,物料摩尔比,水解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解温度(110±5)℃,水解反应时间60~90 m in,w(NaOH)=40%,n(氢氧化钠)∶n(原料)=4.4∶1的条件下,萘普生收率可达99.19%。同时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萘普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卤水—氨水法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物配比以及不同的反应温度分析在制备氢氧化镁过程中这些条件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试验中卤水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矿卤水,一种是海卤水.实验结果表明,两者最佳的反应温度为20℃;海卤水的氨镁摩尔浓度比4∶1时制备氢氧化镁产率较高,而矿卤水在相同的氨镁摩尔浓度比时整体产率都低于海卤水,最佳浓度比为5∶1.  相似文献   

19.
采用碳化法,使用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复合添加剂,制备含文石相的沉淀碳酸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产物的晶型和形貌进行表征。讨论了氢氧化钠添加比例、氢氧化钙浓度以及碳化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产物中的文石相来自于碳酸钙在氢氧化镁沉淀上的异相成核和生长,方解石相来自于碳酸钙在溶液中的均相成核和生长;氢氧化钠的加入降低了溶液中碳酸钙的过饱和度,抑制了均相成核过程,降低了氯化镁的添加比例。在碳化反应温度为30 ℃、氢氧化钙浓度为1.7~ 2.0 mol/L、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物质的量比为2.6条件下,对文石型碳酸钙的生成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conducted of the influence of pH, initial re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reaction time upon the rate of removal of lead ions from solutions of lead nitrate. Three different reactants were used: β-dicalcium silicate (β-C2S)*, α-monocalcium silicate (α-CS), in the form of finely ground clinkers, and commercial calcium hydroxide.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lead in solution was varied between 5 and 1000 mg cm-3 Pb2+ for different additions of reactant. For each concentration of lead ion the effect of time of shaking on the removal of lead was followed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lead concentration in the filtrate. Lead was reduced to low levels by all the precipitants. The precipitated reaction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 electron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analysis characterised the products of the precipitation reactions as basic lead carbonate, basic lead nitrates and lead hydrox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