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货运成本高企,成为横亘在制造业面前的难题。全球供应链遭遇严峻挑战,出现局部断裂。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为重要一环。在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引领下,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都进入了全面加速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水泥界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进入十四五,水泥行业应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扛起责任和担当。一、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同年的气候峰会上作出了"到2030年,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CO2的减排成为热议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而CO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重要手段.就地质CO2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做出简要介绍,包括油气藏封存CO2技术,煤层封存CO2技术,...  相似文献   

4.
《腐植酸》2021,(3)
正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当前,全球疫情反复,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已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而碳达峰、碳中和又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腐植酸作为土壤的"储碳器"、化肥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5.
一、"双碳"战略 1."双碳"目标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且多次向全世界承诺.国家已经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成为业内外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议题.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9年已经...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陈立泉表示,能源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加速推动"动力中国"建设,这非常重要。陈立泉认为,对于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来说,必须抢抓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机遇,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腐植酸》2021,(1)
确保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庄严承诺,也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腐植酸是土壤的"储碳器",联土、联肥、联生态。实现"土壤碳中和",离不开腐植酸、腐植酸低碳肥料的核心力。让腐植酸低碳肥料说出土壤气候大事,对于推进"土壤碳中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近期召开的"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科学会议上,相关领域专家认为,科技是保障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专家们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充分发挥好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要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具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基础,但面临的压力与困难也是巨大的,需要我国以更大的毅力与魄力,采取包括法律、宣传教育、技术以及经济在内诸多政策措施去推动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村,许多负责任的国家都制定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规划,宣布了相应的庄严承诺: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已达到碳峰值(45亿吨/a),2019年已承诺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美国2007年达到碳峰值(59亿吨/a);我国最近宣布,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9年欧洲水泥协会Cembureau已宣布,  相似文献   

11.
正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确定的时间表。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系统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甚至是一次彻底的能源革命。一种能源被替代,可能不仅仅是资源的枯竭,而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颠覆或替代。碳中和提出的背景我国提出碳中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坛寄语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的气候峰会上重申了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即成为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日趋严苛的政策环境、一再提升的排放标准、不断拓宽的治理范围,这不仅是水泥企业的责任,相关水泥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装备企业,都要变"环保压力"为"绿色动力",积极行动起来,集聚智慧、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腐植酸》2021,(2)
正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思想,践行碳中和目标构建,关注农业气候变化、土壤气候变化、"土壤碳中和",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提早行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现代煤化工产业碳减排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尽快研究和探索出一条较低成本的、可持续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通过对"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规划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及碳排放进行估算,提出适合于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碳减排路径——可从生产过程减排、公用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4月20日,宝丰能源集团在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3060"论坛上宣布,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正式投产。宝丰由此成为中国首个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真正实现"碳中和"路径的工业企业。该项目包括20万k W光伏发电装置和2万Nm~3/h的电解水制氢装置,为已知全球单厂规模最大、单台产能最大的电解水制氢项目,开辟了一条技术、经济可行的科学实现碳中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减排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低碳化的清洁能源,或将在今后且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重要的过渡性燃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油气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国家管网公司正式成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企业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塑料制造》2013,(9):3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同步发布的《201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预定目标高出约14%,比2000年增加了约20%。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开发,可使一向被视为"气候杀手"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减排利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会泉研究员表示,研发二氧化碳化学转化生产能源、化工产品的新过程、新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碳氧资源化利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背景和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全球和我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碳交易市场普遍存在成交量与成交额比例不协调、市场供需待平衡、透明度和信用基准待完善的问题,提出应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加大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加强自身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建议,并对未来全球和我国碳市场发展作出展望,全国碳市场的积极发展将对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宪成  李双 《腐植酸》2022,(1):11-17,55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通过腐植酸低碳肥料促进化肥碳达峰是关键.本文从腐植酸低碳肥料特点、腐植酸低碳肥料与碳达峰、腐植酸低碳肥料碳交易市场前景等3个方面作了阐述,着重介绍了腐植酸低碳肥料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