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研究CO2/HCs混合工质应用于热泵系统的性能,建立单级带节流阀亚临界循环和跨临界循环数学模型,分析了CO2/R170,CO2/R1270,CO2/R290,CO2/RC270 4种混合工质的特性、不同混合工质配比对循环制冷系数COP和高压压力的影响,以及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循环中,性能最好的是CO2/RC270,COPc峰值为2.92,COPh峰值为3.92,质量比在0.1/0.9左右,COPc和COPh分别比其他2种工质高出了9%、26%和7.1%、18%。在跨临界循环中,CO2/R1270当质量比为0.96/0.04时,COPc最大值为3.2,COPh最大值为4.2; CO2/R290能有效降低高压压力,当循环的高压压力在7.5 MPa下时...  相似文献   

2.
大功率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运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功率CO2热泵热水器的基础上设计与构建了一种大功率跨临界循环CO2热泵热水系统。在该跨临界循环CO2热泵热水系统中, 采用二级冷却套管式CO2气体冷却器、双毛细管并联组合节流及设置回热器等技术途径, 用以提高系统的热力性能。在恒温环境实验室中测试分析了气候参数及运行参数对跨临界循环CO2热泵热水系统稳态热力性能的影响。各种典型气候条件下系统日平均运行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 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地选取运行参数, 该系统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能。系统的制热温度可在60~85℃选取, 在环境温度为4.1~27.3℃的气候条件下日平均性能系数(COP)在3.45~4.04之间。  相似文献   

3.
采用CO2跨临界循环水-水热泵技术,测试了CO2跨临界循环冷热联供机组的性能特点。通过调节压缩机频率、电子膨胀阀开度、蒸发器侧乙二醇水溶液进口温度与气冷器侧进水温度等方式,测试该机组在以制热为主要目标时最优排气压力的变化,以及不同参数对制热量、制冷量、制热COPh与系统综合能效COP(制热COPh与制冷COPc之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压缩机频率从80 Hz增加到120 Hz时,系统最大制热COPh从3.9降到3.3;当乙二醇水溶液进口温度升高、气冷器进口水温降低时,系统的制热COPh以及系统综合能效COP都随之升高。机组同时供冷供热可明显提高系统综合能效,经济性好且节能效果显著。文中的研究成果对于屠宰、酿造等同时具有冷热需求的行业推广应用CO2冷热联供机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温超临界喷气增焓技术的新型CO2热泵循环,以显著提升跨临界CO2热泵在高温循环加热工况下的制热性能。通过建立超临界喷气增焓型高温CO2热泵系统的数值模型,并采用EES(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对该热泵系统的循环加热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在较高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蒸发温度、压缩机中间压力、气体冷却器压力等参数对单位容积制热量和性能系数(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排气压力下,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高达60℃时,该热泵循环的COP也能达到3.0左右;相对于普通喷气增焓系统,COP明显提高;相对于无喷气增焓的常规系统,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为60℃时,相对补气量为0.3、0.4、0.5的超临界喷气增焓系统COP分别提高了14.8%、21.2%、29.2%;气体冷却器压力和中间压力对系统COP的影响变化趋势一致,但气体冷却器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存在最优的气体冷却器压力和中间压力使系统COP达到最大,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为60℃,相对补气量为0.4时,最优气体冷却器压力和中间压力分别为13.5MPa和8.5MPa。  相似文献   

5.
CO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菲  杨勇  沈胜强 《化工学报》2013,64(7):2400-2404
目前还很少有关于CO2跨临界喷射式制冷循环的研究。本文对CO2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计算了在不同的冷却压力、冷却器出口温度、加热器压力、加热器出口温度及蒸发温度下,喷射器的喷射系数、跨临界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COP)和有效性能系数(COPm)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冷却器压力的升高,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减小,循环的COP 和COPm值先增大后减小,在某个冷却压力下存在最优值;提高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循环的COP 和COPm值均降低;提高加热器压力、加热器出口温度及蒸发温度均能增大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和循环的COPm值。  相似文献   

6.
在低温工况下,因跨临界循环CO2热泵系统气体冷却器的进水温度和CO2出口温度降低,压缩机吸气压力和温度随之降低。当系统的吸气压力低于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下限时,将导致系统无法稳定运行。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采用在气体冷却器冷水入口处混水的方法,将热水箱的热水旁通至气体冷却器冷水入口。采用三通调节阀调节混水比例,适当提高气体冷却器的进水温度,以期实现系统在低温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混水方法不仅可保证低温工况下跨临界循环CO2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可降低结霜频率,延长系统运行时间,但系统的制热量和COP将小幅下降。兼顾系统的热力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当环境温度为-20℃、制热温度为60℃时,较为适宜的混水温度为12~18℃。  相似文献   

7.
刘洋  韩吉田  游怀亮 《化工学报》2018,69(Z2):341-349
提出了一种新型冷热电联供系统,通过TCO2循环和溴化锂制冷机回收SOFC/GT循环的排烟余热,实现对外供冷、供热和供电。建立了联供系统热力性能的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并研究了空燃比、SOFC压力、CO2工质流率、CO2工质分流比和TCO2泵出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系统的净发电效率为70.79%,系统总(火用)效率为68.29%,综合能源利用率为108.5%。增大空燃比、CO2工质分流比或降低SOFC工作压力、CO2工质流率和TCO2泵出口压力可提高联供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增大SOFC工作压力、TCO2泵出口压力或降低空燃比可提高联供系统的净发电效率和总(火用)效率,随CO2工质流率和CO2工质分流比的增大,净发电效率和总(火用)效率先降低后增大。  相似文献   

8.
董丽玮  李敏霞  姚良  马一太  詹浩淼 《化工进展》2021,40(10):5431-5440
热泵循环中引射器的使用能减少能量损失,改善循环性能。在已有机械过冷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引射器,本文提出主循环带引射器[MSHPS(MWE)]和辅循环带引射器[MSHPS(AWE)]的跨临界CO2机械过冷热泵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对系统使用散热片(TDR)、地盘管(FCR)和小温差风机盘管(STD-FCU)3类不同末端的性能进行分析。将该系统与CO2基本系统(BASE)、CO2机械过冷系统(MSHPS)进行了对比,并选取了我国4个典型气候城市,对其供暖期间的运行进行了季节供热性能系数(HSPF)分析。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机械过冷系统均存在最优主、辅循环排气压力和最优过冷器出口温度,使系统性能系数(COP)最高;其中以STD-FCU为末端的系统具有最高COP。通过与已有系统的对比,表明在额定工况下,MSHPS(AWE)和MSHPS(MWE)较BASE系统的COP最高分别能提升约21.18%和26.66%,较MSHPS最高能分别提升约2.62%和9.53%,MSHPS(MWE)具有更好的性能提升效果。MSHPS(MWE)系统在严寒工况下仍能运行,带引射器的系统在不同温区均具有更高的HSPF。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严寒地区的HSPF改善效果最明显,以TDR为末端的系统更适用于高纬度的严寒地区,以STD-FCU为末端的系统更适用于低纬度的地区。此外,辅循环工质的种类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MSHPS(AWE)中使用CO2的提升效果最好, MSHPS(MWE)中使用R717的提升效果最好。使用混合工质R32/R1234yf的系统具有更高的COP,但提升效果并非最优。  相似文献   

9.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超临界CO2混合工质再压缩布雷顿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在中低温热源下(200~400℃)加入气体种类及比例、透平入口温度、透平入口压力、分流比、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对循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10%的丙烷、新戊烷、异丁烷、正丁烷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改善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在透平入口温度低于260℃时,加入乙烷的循环热效率低于单一工质CO2。随着混合比例、透平入口温度和压力、分流比的增加,系统循环效率也随之提高。主压缩机入口温度增加,循环效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李慧  曹祥  张春路 《化工进展》2016,35(Z2):421-426
CO2跨临界热泵循环,其制冷剂工质为CO2,不可燃,无毒,无刺激性气味,零臭氧层破坏能力(ODP=0)以及微乎其微的温室效应(GWP=1)而对环境无害,可从工业生产中回收,逐渐成为被广泛应用的热泵技术。本文从国内外CO2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出发,总结概述了目前典型的CO2热泵循环系统应用案例,如单级压缩供给加用热水系统、双级压缩带中间补气供给家用热水系统、家用供暖及供给热水于一体的双热泵单元家电辅热系统、大型公用建筑用CO2热泵系统,并从系统层面对影响CO2热泵循环系统效率的相关热力学参数进行循环分析,如水箱进出水温度、气冷器水流量、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等参数的控制。以期为未来CO2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系统,本文对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特性进行再分析,通过参数计算,分析回热温度、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运行压力三种因素如何影响系统性能,提出提高CO2热泵运行效率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回热器并不总有效,而是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有关,当温度小于某临界值时回热会降低系统运行制热性能系数COPh,当温度大于此临界值时回热则有助于提高COPh;对应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存在最优压力,但实际压缩机的可承受压力是有限的,导致系统在某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不能在最优压力下运行,同时在不同的排气压力下,存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最高限定值,否则COPh不合理也不可接受;热泵出水温度以及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共同影响系统排气压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热力性能优化,往往其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会增加,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其对总体费用的影响不明确。本文建立了常规CO2跨临界热泵系统(BASE)、CO2双级压缩热泵系统(TSCHPS)和CO2/CO2机械过冷热泵系统(MSHPS)的热力学与经济学模型,其中在经济学模型中定义了综合考虑设备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的目标函数,研究了3种热泵系统在小温差风机盘管、地暖以及暖气片作为散热终端下热力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系统升级后的生命周期经济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散热终端的系统名义工况下,TSCHPS、MSHPS的能效比(COP)均比BASE系统提升15%以上,但其生命周期经济性却不一定得到改善;BASE系统热力性与经济性之间相互关联,TSCHPS、MSHPS的热力性与经济性之间关联性不强;系统升级后的经济性变化与蒸发温度及供热量有关,给出了3种散热终端下不同应用范围内经济性最优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CO2跨临界热泵采暖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双级压缩双气冷器中间补气回热系统。结合其他3种CO2热泵系统和R134a单级压缩回热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系统能效的影响。此外,通过构建综合考虑初始投资成本和年运行成本的经济性评价模型,结合典型年气象参数,研究不同城市中各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的总投资情况。结果表明,CO2热泵系统中,双级压缩双气冷器中间补气回热系统最优COPh最高且可以超过R134a单级压缩回热系统,在环境温度为0℃、出水/回水温度为65℃/40℃时,理论性能系数(COPh)可达2.58,比R134a系统高9.1%,比CO2单级压缩系统高22.5%,且排气温度不超过现有压缩机排气温度极限,是能效最优系统。在选定样本城市中,热泵系统运行周期内的总投资成本在上海最低,而在沈阳最高,可见总投资成本受气候区域影响较大。由于CO2压缩机成本过高,CO2热泵系统的总投资成本高于R134a系统。随着CO2热泵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当压缩机成本降低80%,CO2双级压缩双气冷器中间补气回热系统的总投资成本将低于R134a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李恩腾  徐英杰  谢小东  范伟 《化工进展》2020,39(5):1657-1666
针对跨临界CO2热泵成本过高与占用空间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济性与实用性的数据驱动跨临界CO2热泵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跨临界CO2热泵进行性能模拟获得大量的驱动数据,然后经由BP神经网络构建跨临界CO2热泵的热力学预测模型,并且从投资、运营、环境以及空间占用等多角度建立跨临界CO2热泵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以住宅用户最关心的总年度成本与水箱容积为设计优化目标,通过精英策略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与TOPSIS决策法进行最优设计方案求解。案例研究表明,占用空间小、总年度成本低的最优设计方案的水箱体积为0.235m3、总年度成本为958.1USD/a。且通过分析设计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发现水箱保温层厚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个较优区域,水箱直径与高度的影响较大,而气冷器换热温差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魏晋  唐黎明  亓海明  陈琪  陈光明 《化工学报》2016,67(5):1719-1724
通过在跨临界CO2系统中引入喷射器是回收系统节流损失的有效手段。实验研究了混合室直径分别为1.2、1.4、1.6 mm时,对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热泵整体性能以及喷射器自身性能的影响。整个实验中热水进口温度、蒸发温度不变,热水出口温度作为比较基准,在实验中为变量。结果表明,混合室直径对压缩机排气温度影响较小,而其对压缩机排气压力影响较大,当混合室直径为1.6 mm时,压缩机排气压力最小;当混合室直径为1.6 mm时,系统制热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