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紫砂方器的艺术设计之中,龙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却努力地将这一效果呈现出来了.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我就是希望用四方四正的方器来展示紫砂艺术的另一面,同时还可以把雕塑等传统技艺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龙凤壶",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湛技艺,特别是对于方器器型整体的把控和气韵的抒发方面做到了趋于化境,上手细细把玩此壶,抚摸立体感特别突出的图案,用茶汁浇淋之后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更为神奇的艺术享受,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宜兴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在长期的实践积累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的许多题材用紫砂的形式演绎出来,让我们在饮茶论道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艺人们蕴藏在壶中的情感表达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引起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中,受到唐代茶道的深刻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福在眼前飞羽壶",把唐羽的形态经过一定的创新之后,融入了更多的创意设计和艺术美感,同时把我们民间非常喜欢又具有福气满满的蝙蝠形态结合起来,使得整体上更加具有艺术的气质,带给我们更多的人文享受和美好的祝福.  相似文献   

3.
在宜兴紫砂艺人巧夺天工的妙手生花之下,一件件仿生而成的紫砂花器宛如大自然的生动再现,感受紫砂艺术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竹韵提梁壶",在设计的构思和创意方面也是匠心独运,四周竹子的形态郁郁葱葱,充满了勃勃生机,点缀其上的竹叶也是把竹子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的那种感觉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提梁的设计又把竹子高耸入云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能够把身边非常熟悉的竹子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制作展示给广大壶友,这不仅仅能够给大家带来非常多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还能够把江南味道传递得更加广泛,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相似文献   

4.
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传统的紫砂壶制作必然是全手工成型,泥料的选用没有丝毫的马虎,艺人们只有非常熟悉泥料的特性,才能够胸有成竹地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紫砂造型,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紫砂作品"泰来壶"采用了传统的竹器结合提梁的形态来演绎其中的艺术效果,可谓是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把我们对于竹子的美好情感和紫砂的艺术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竹子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凸显出紫砂艺术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希望我们在喝茶把玩,亦或是陈列欣赏此壶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造型之中独特的花器特征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钱海霞 《江苏陶瓷》2021,54(5):41-42
早在7000多年前,宜兴就有古陶的生产活动,在此后的岁月之中,尽管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但是宜兴良好的地理位置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和紫砂矿料,宜兴的匠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不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今天全民健康饮茶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文化方兴未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给我们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事事如意壶",和传统的柿子形态紫砂作品相比较更加的古朴自然、端庄稳重,让人观之感觉是可以陪伴很多年的老朋友一般的亲切自然,上面的纹饰复杂但不凌乱,也是我们经常所见的如意,具有美好的吉祥祝福和文化内涵,带给我们独特的紫砂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6.
单志兰 《江苏陶瓷》2021,54(2):43-44
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对于紫砂艺术的开拓者非常的敬佩,在今天,"东坡提梁壶"依然广受壶友们喜欢,也是紫砂艺人们经典的传承作品之一,并且在仿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许多现代设计的理念和元素,延伸了紫砂艺术的作品造型和文化内涵,带我们走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紫砂世界.从整体上来看紫砂作品"葫芦",展示了作者强大的创作能力和超高的技艺水准,在紫砂与 自然的融合方面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冲泡茶叶的饮茶利器,更重要的是把茶叶的草木之心和我们寄托在饮茶过程中的情感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禅茶一味的乐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王红英 《江苏陶瓷》2021,54(4):41-42
千百年来,紫砂艺人们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把紫砂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包罗万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玄同壶",名字就非常的具有古代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气息,作者通过匠心独运和老辣的刻绘,把此壶之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我们国人那种典型的东方气韵融合起来,让人感受到紫砂艺术特别适合于文化的传播和文人的使用,随着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多,于是禅茶一味的紫砂文化正好可以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壶展示出来,彰显出我们泱泱大国底蕴深厚的人文气度.  相似文献   

8.
经过宜兴世世代代紫砂艺人的妙手生花,让我们在饮茶的时候能够使用到更为称手、造型更为丰富的紫砂器,在充分利用了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的前提之下,可以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之中,可以在喝茶品茗之间放松身心,启迪未来的生活.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子冶石瓢壶",让我们通过规范的形态和良好的泥料特征,感受到紫砂艺术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作为紫砂艺人,就是希望把传统器型之美继承和发扬光大,凸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希望广大的壶友明白经典是如此的耐看和值得把玩,永远不会过时,只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沉淀,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  相似文献   

9.
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来说,紫砂技艺的传承如同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就在父母长辈的泥凳旁边长大,捏泥巴成为了最好的游戏,在这样的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紫砂艺人的专业水准也越来越高,为我们带来越来越丰富的紫砂艺术精品。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掇球壶》,各造型比例协调,节奏流畅,工艺精湛,气韵流畅,堪称紫砂光素器的完美之作。历史上许多的大师巨匠也都曾经演绎过掇球形态,直到今天,许多的年轻紫砂艺人也在不断地临摹和专研,就是为了把最美的器型呈现在我们眼前,展示出紫砂光素器代表之一与众不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相较于其它陶瓷和玻璃的茶具,紫砂艺术的材质更加的古朴,质感更加的丰富,同时又可以集合许多的艺术形式为一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桃李春风壶",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湛的技艺水准,更令人叫绝的是细节的捏塑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很好地衬托了主题的发挥,古人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吟诵,而今通过这件紫砂作品我们可以在漫长的把玩欣赏过程之中,感悟到"桃李春风一壶茶"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丁蜀镇的村落里面,依然可以看到"家家抟泥、户户制陶"的盛景,在上天的恩赐之下,紫砂泥料只蕴藏于丁蜀的土地之下,在紫砂艺人的妙手生花中,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艺术品经过水与火的淬炼之后焕发新生,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和历史传奇.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百源壶",正是脱胎于"仿古壶"、"井栏壶",经过自己的设计之后,更加的低矮和张力十足,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把紫砂艺术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广大的壶友在喝茶品茗之间,能够体会到紫砂技艺在世世代代传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去匠气而存文气的升华阶段,才能够成为陪伴我们的文玩雅物,引起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宜兴现在最引以为傲的特产是被称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宜兴的紫砂艺人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之中,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艺术造型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紫砂作品"福临八方壶"采用了经典八方的方器形态设计,通过线面的完美结合和陶刻装饰的辅助,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效果,彰显出作者对于紫砂技艺的坚持和审美追求.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不仅把紫砂艺术方器制作的经典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从细节的方面欣赏到紫砂造型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从陶刻的题材内容里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的接地气,又具有美好的祝福,让人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真情实感,在使用和把玩的过程之中更加富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宜兴"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名号在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之中广为传播,吸引着更多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热爱紫砂艺术的朋友们来到宜兴一探究竟,更加促进了紫砂艺术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舍壶",形态选择为椭圆形,本来就是一种创新的设计,在中国传统的紫砂经典器型之中并不常见,壶身的纹理也是非常的具有特点,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舍得之道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壶在2018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评比中获得了银奖,由此可见行业之内对于其创意创新的认可,也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大道.  相似文献   

14.
张梦洁 《江苏陶瓷》2021,54(4):63-64
在宜兴,最为著名的当属传承千年的紫砂陶艺术,尤其是在今天非常重视饮茶环境和氛围的情况之下,紫砂作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选择,凝聚着紫砂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无尽的心血,也折射出江南文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影响和我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紫砂作品"掇球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理念,把"掇球"的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还非常的大气实用.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和传统的"掇球壶"相比较,它采用了青灰色的色泽,整体的设计更加轻盈舒展,非常适合上手把玩,通过多年的临摹紫砂光素器的经验和对于器型特点的把控,在细节的处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让我们可以在摩挲之中充分地感受到紫砂器的光素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姜莲 《江苏陶瓷》2021,54(3):51-52
许多的紫砂大师诸如顾景舟、汪寅仙都曾经演绎过竹器紫砂,为我们后来的紫砂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之中树立了典范和榜样,紫砂竹器依然是最为常见的紫砂花器类型和装饰题材的热门之选,竹子和紫砂的缘分在上天的安排之下注定产生美妙的因缘,才让我们有机会在今天能够看到如此美妙的竹器紫砂艺术精品.紫砂作品"韵竹壶"采用了紫砂花器以竹饰壶的手法来呈现出此壶的与众不同,此壶壶身采用了传统的紫砂造型,从上到下逐渐鼓起,特别的实用大方,壶底置圈足,更加凸显出此壶的端庄稳重.壶流、壶把、壶钮运用竹段的元素,把竹子的形态和气韵融入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雅韵,体会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朱迪 《江苏陶瓷》2021,54(6):70-71
紫砂的造型艺术包罗万象,从线条流畅的圆器到横平竖直的方器,从惟妙惟肖的花器到韵律感极强的筋纹器,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六方玉璧壶",在器型的设计方面匠心独运,把传统六方元素和玉璧的形态结合起来,辅助以丰富的陶刻装饰,把紫砂艺术的丰富造型、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融合起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和灵感,在提高自己艺术审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王家新 《江苏陶瓷》2021,54(3):69-70
屹立在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至今书声琅琅,在东坡小学就读的孩子们把薪火相传的希望延续下来,前来慕名参观的游客也在此感受到了"东坡提梁壶"的艺术魅力,也体会到了紫砂对于这座小城的影响.明代香炉在中国历史上来看,也为后来的艺术审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其流畅的线条、简约大气的设计,让我情不自禁地把它融入紫砂艺术之中.紫砂作品"明炉提梁壶"正是把金属器的特征和提梁的设计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细节的处理突出明炉的层次感,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感受,同时用提梁的形态提升了整体的空间,这两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明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紫砂抽象的演绎,把我们带进了明代的生活美学和历史传奇之中.  相似文献   

18.
宜兴的紫砂艺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把紫砂的传承和发扬当做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养家糊口的第一技能,一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更加具有时代气息,更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拙壶",重点突出了其中的拙字,在器型的设计方面,没有壶钮的设计使得其中藏着更加具有历史韵味和人文雅韵的独特魅力,使得我们在把玩这件作品的时候感觉大巧不工、大象无形,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在精神的层次方面则是把拙的味道做足,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和比较直接的处理,而是通过完美的弧线和优雅的线条来展示其中令人着迷的古拙之味.  相似文献   

19.
张静珍 《江苏陶瓷》2021,54(6):54-55
紫砂最为基本的就是泥料的选择,不同的泥料呈现出不同的产品颜色,也适合不同的器型演绎,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紫砂的可塑性和色泽感.然后就是考虑不同的器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技法和装饰来展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纯粹的圆器、线条明朗的方器、惟妙惟肖的花器等等都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千变万化,让我们感受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整体上来看"祝福壶",可以说是紫砂的一件小花器,同时又融合了方器、捏塑、陶刻等等的技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件泥料独特、设计巧妙、工艺纯正、寓意美好的紫砂作品,带给广大壶友最为真挚的祝福和问候,也希望大家在喝茶赏壶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直接地摩挲把玩,更加体会到紫砂艺术的博大与厚重.  相似文献   

20.
随着饮茶方式的转变和茶文化的普及,紫砂壶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实用器型,在满足我们饮茶的需求之外,更多地成为了作者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载体.不同的紫砂造型代表着创作者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艺术理念,不同的陶刻装饰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把这一特点更加凸显出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和了解到紫砂的艺术特征和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就是希望把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之中的人物关羽突出地展示出来,因为他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和民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威震四方壶",正是充分利用了紫砂方器的造型优点,让我们在感受到紫砂造型艺术的神奇魅力时,更加凸显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