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油藏动态监测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油田增产和挖潜的基础。本文首先阐明了加强油藏监测的必要性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研究了动态监测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说明该技术对促进和管理油田各项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在动态监测技术取得的新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其技术攻关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生产实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粘接》2019,(11)
我国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后期面临含水量高、油层分布不集中、等问题,使得开采情况复杂,产量低。动态监测技术能够对开采过程中的变化参数进行采集,从而指导油田开发过程。文章主要就过套管地层测试、过套管油藏饱和度监测、微地震监测技术三大技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为有效的监控开发过程,合理调整开采计划,提高产率节约成本,为加强动态监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的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开发动态调整,有利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对认识油藏的地质特征,掌握油、气、水井的流体性质,油、气的压力与温度,注入产出特征,判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是油气藏开发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对低孔低渗油田注水开发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总结问题和经验,为该类油田的下步监测资料录取工作指明方向,有效指导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5.
东风港油田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境内,构造上处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西部的车西洼陷南部缓坡带,整体西南薄东北厚,砂层组厚度变化大,砂体发育程度差异较大,受多期断裂作用影响不同断块间的地层差异大。[1]其中车40-44块自1992年投产以来,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能量逐年下降,油井稳产基础差,通过加强地质研究,深入油藏开发分析,充分利用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指导油田开发中各种矛盾的研究。油藏动态监测资料是认识地下油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油田开发,特别是对地质状况复杂的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吸水剖面测井、示踪剂监测、电位法井间监测等方面着手,重点阐述了动态监测资料在车40-21-25注采井区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对今后的动态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随之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也使得我国的石油储量不断降低。为了稳定我国的社会经济,所以需要开发更多的可再生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石油的开采量。低渗透油田的存储量在我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是开采量却非常低。主要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的动态监测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汪广轮 《云南化工》2019,(1):165-166
我国的大多数油田都已步入了开发后期阶段,生产井含水较高,对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作为油田生产工作的基础,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油气田合理开发的保障。根据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技术内容,提出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上述研究,对数值试井分析技术进行分析,预测现阶段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实现跟踪注入流体,监测其流动方向以及波及情况,掌握井间及地层的连通情况,是重要的油藏开发监测技术。在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中使用的油田示踪剂种类及其检测是该技术的关键,也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油田示踪剂种类、作用以及检测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能源的需求,作为当前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的开发需求也不断提升。由于当前我国石油开发能力的限制,石油的供需矛盾不断升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油藏的特点限制。在当前我国已经探明的油藏当中,有60%左右属于低渗透油藏,这就使得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受到制约。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井网部署工作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因此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工作展开研究,对于石油开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油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产品之一,在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油田中油藏的类型有很多,为了保证油田开发整体阶段的稳产,就要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并结合油田开采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油田不同类型油藏以及开发后期的改造措施。本文就对不同类型油藏储层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油藏类型的开发后期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