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微反应器技术对以硫酸铁和磷酸钠为原料制备纳米磷酸铁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流量、反应温度对产品形貌及粒径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磷酸铁粉体的粒径影响很大,且随温度升高产品粒径增大。在常温、硫酸铁溶液浓度为0.10~0.25 mol/L、磷酸钠溶液浓度为0.20~0.50 mol/L、硫酸铁与磷酸钠溶液流量比为4∶5、反应物料在微反应器反应通道内的流速超过 5 m/s条件下,可制得纳米级磷酸铁粉体。由微反应器制得的磷酸铁纳米粉体呈不规则形状,粒度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反应器,以硫酸锌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对制备纳米碱式碳酸锌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流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品颗粒比表面积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反应器,在硫酸锌浓度为0.5 mol/L、反应物流量为10 L/h、反应温度为50 ℃的条件下,制得了比表面积为60.90 m2/g、粒度分布窄、形貌为椭球花瓣状纳米碱式碳酸锌颗粒.  相似文献   

3.
使用硫酸钠、氯化钡和纳米硫酸钡晶种为原料,制备得到了亚微米级硫酸钡产品。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于产品硫酸钡颗粒的形貌、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大,产物硫酸钡粒子的粒径逐渐减小,且粒度分布逐渐变窄;两种反应物同时加入的加料方式所得产品粒径较大且粒度分布较宽;反应温度的升高也会导致产物颗粒粒径增大、粒度分布变宽。将0.5 mol/L氯化钡溶液滴加入含有纳米硫酸钡晶种的0.5 mol/L硫酸钠溶液中,保持反应温度为40℃,可以得到粒径为260 nm左右的硫酸钡颗粒。  相似文献   

4.
以BaCl2和Na2SO4为原料,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制备得到立方形纳米BaSO4颗粒,并通过SEM、XRD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反应方式及微通道反应器结构、反应物体积流量、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体积流量比对纳米BaSO4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下,体积流量为2.5 ml/min,反应物浓度为0.1 mol/L,体积流量比为5是应用于淀粉酶医用干片多功能层的纳米BaSO4颗粒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与直接沉淀法相比,微通道反应器内制备出的纳米BaSO4颗粒形貌规整,最终得到产物粒径为25~55 nm。将所制备的BaSO4多功能层应用到淀粉酶医用干片中,颜色梯度明显,经反射光密度仪检测,信号值依次减小,且信号值变化曲线重复性、稳定性较好,说明制备的BaSO4颗粒可应用于淀粉酶体外诊断试剂中多功能层上。  相似文献   

5.
李永辉 《河北化工》2014,(11):11-12,16
研究了超声波法制备纳米硫酸钡,考察了反应物浓度、超声功率、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TEM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比为40%、反应物浓度为0.25 mol/L、超声反应15 min时,超声反应温度30℃为最佳条件,硫酸钡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火焰反应器生产纳米TiO2的过程中使用TEM微栅在不同火焰高度位置处进行原位取样分析,得到生长过程中纳米TiO2颗粒的粒径和形态. TiO2颗粒经历了成核、生长、聚并、烧结的过程. 调节反应物浓度为7.9×10-5~5.7×10-3 mol/L,研究了不同反应物浓度对纳米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高前驱体浓度形成较高的单体浓度,使颗粒间碰撞几率增加,从而得到粒径较大的颗粒,产物粒径17~85 nm. 调节CH4和O2流量,改变温度场,研究温度对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在相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较高的温度下形成分散性好、一次粒径为63 nm的颗粒,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的颗粒一次粒径为35 nm,但颈部烧结严重;增加喷嘴气流速度减小了反应停留时间,颗粒粒径从63 nm减小到36 nm.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反应器对共沉淀法制备超细碳酸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物流速、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添加分散剂等因素对超细碳酸钡颗粒形貌及粒径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所制备的碳酸钡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反应器可制得粒度分布均匀、长径比为4的柱状和粒径约为300 nm的球状超细碳酸钡颗粒.  相似文献   

8.
微通道反应器中反应沉淀过程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Y型和线型微通道反应器,成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5~110nm、无因次方差为0.2~0.3的纳米BaSO4颗粒:同时利用TEM、BET及XRD分别对微反应器和普通反应釜合成的硫酸钡粉体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流量增大,混合效率提高,平均粒径及方差下降;初始浓度或体积流量比增加,粒径下降: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通过较大尺寸Y型微反应器制备的颗粒粒径及方差略大于小尺寸Y型合成的,而线型微反应器合成的产物粒子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盐硝分离过程中联产纳米硫酸钡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引入分散剂或悬浮剂的条件下,BaC l2浓度、反应温度、水洗温度、搅拌速率以及N aC l浓度对硫酸钡粒度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粒度小、粒径分布窄的纳米硫酸钡的适宜操作条件,制备出符合国标GB/T 2899∶1996要求的纳米硫酸钡。对制得的样品进行了TEM、XRD、BET、粒度、白度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引入其他分散剂,在脱硝卤水环境中,可以制备出粒径在100nm以下的硫酸钡颗粒。  相似文献   

10.
周玉新  刘碧  蔡琴 《云南化工》2007,34(1):29-32
以TiCl4和(NH4)2SO4为原料,在撞击流反应器中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物浓度1.2 mol/L,pH值为3,反应温度70℃,转速600 r/min的条件下,制得的沉淀物经600℃高温焙烧3 h,可得粒径为11.30 nm的二氧化钛颗粒,粒径均匀,不团聚。  相似文献   

11.
新型SBS鞋用材料的配方设计与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采用微交联,微发泡工艺生产新型SBS鞋用材料(S-TPE)的配方,研究了各添加剂的关系及作用,研制了SBS混合改性P83/EVA/M-80,结果表明,采用上述配方和工艺生产的用材料,具有高性,耐低温,剥离强度大等特点,适用于生产,高档运动鞋和旅游鞋。  相似文献   

12.
用废电池生产微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用废电池生产复合微肥的方法,其工艺流程是将破碎后的废电池进行水洗,滤出可溶盐,再将不溶物进行焙烧、酸解,最后浓缩、混配成微肥。论述了反应酸浓度、液固比、焙烧温度对实验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液固质量比3:1,硫酸浓度35%,焙烧温度510℃。依据最佳实验条件,制出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微肥。  相似文献   

13.
肖顺 《江西化工》2014,(1):244-246
概述了微机电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并介绍了MEMS传统加工工艺以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对空心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自组装法、模板法、乳液聚合法,并对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的各种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曝气微电解工艺对乙氧氟草醚废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在一定酸性条件下,控制曝气量和反应时间,可以确保COD的去除率,为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是处理乙氧氟草醚废水的一种有效工艺。  相似文献   

16.
陆平 《广州化工》2013,(21):113-115
用铁炭微电解方法对卷烟厂焦油废水进行处理,考虑了各因素对废水预处理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校正可得COD Cr去除率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铁炭比为1∶3,pH值为2,氯化钠的投加量为200 mg/L,搅拌时间为45 min。在该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81.26%,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湘江水源水的特点,进行了臭氧一生物沸石的除污染组合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优臭氧投加量为2.2mg/L左右,氧化接触时间为15min,水力负荷为2.3m/h左右。此时该工艺CODMn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3.6%和86.1%,从而为微污染源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黄姜废水的水质分析,设计并检验了铁碳微电解-Fenton-絮凝-EM处理方案.主要研究的是EM菌对预处理废水的深度降解,并通过逐一对影响处理效果的的各方面因子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其影响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机黄姜皂素废水,本方案的去除率可以普遍到达98%以上.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在温度32℃条件下,EM菌处理预处理废水pH为5左右时,EM投加量为水样的0.7%,处理时间为48h时,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恶臭气体的生物学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哲明 《上海化工》1998,23(24):37-39
叙述了微生物去除恶臭的机理、效果并作了经济效益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无机填料对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敏  赵海沨  赵辉 《广州化工》2014,(5):12-14,17
参阅大量英语文献的基础上,简述了纳米无机粒子填料对聚合物及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微米/纳米无机粒子尺寸、含量及无机粒子与其它材料的协同作用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对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索和研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