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泉 《水处理技术》2006,32(8):72-72
未来五年内,河北省预计投资31亿元,建设八个海水淡化工程,推动海水淡化在电力、化工两个行业的应用。建设完成后,海水淡化能力达到45万m^3/d。据悉,八大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沧州、唐山、秦皇岛三个沿海城市,其中包括唐山曹妃甸港口和重化工业园区10万m^3/d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唐山三友集团1万m^3/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国华沧东发电公司海水淡化工程、秦皇岛新源水工业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装置产业化项目等八个工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亚海水淡化技术对滩涂水库水淡化,建立了2m^3/h的试验工程,试验过程中对水温、吨水电耗、进水TDS、产水TDS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滩涂水含盐量约为海水的1/10,在水温大于13℃时,吨水电耗低于2.5kWh,产水含盐量一般在200mg/L以内,出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3.
祝涛  胡良  李少白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11):126-128,146
介绍了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15000m2/d反渗透海水淡化站的工程设计,总结了海水前处理、反渗透预处理、预处理加药、保安过滤、反渗透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各个工序的设计。该工程工艺合理,预计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能及时为当地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用于高浊度海水淡化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用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对高浊度海水进行了中试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可将海水中悬浮物有效絮凝沉降,当加药量为12.5mg/L时,出水浊度可稳定在10NTU,SS甚至可降至10mg/L以下。该技术用于高浊度海水淡化预处理能得到稳定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5.
陶瓷膜在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天津1000t/d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试验基础上,采用砂滤、0.2μm陶瓷膜进行海水淡化预处理,不仅有效保证出水水质满足GB/T19249-2003反渗透膜进水要求,还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该工艺中陶瓷膜具有化学隐定性能好、分离能力强、耐酸碱、抗微生物能力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实验中膜通量可达600L/m2·h以上,反洗周期为1.5h,反洗效果好且工艺简单,使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成本低,工艺更为简化,有利于尽快实现大规模海水淡化。  相似文献   

6.
在对沿海和海岛地区实地调查、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现状、适用性、吨水投资、制水成本以及对水源和运行管理等要求,对浙江省海水淡化工程进行了规划。规划近期规模为2.69万m^3/d,远期新增2.85万m^3/d,总建设规模5、54万m^3/d,规划工程近期建设投资21770万元,远期23100万元;规划确定的滩涂水资源水处理工程规模,近期为7000m^3/d,工程投资5600万元;远期为81000m^3/d,工程投资56700万元。文章还提出了开源节流、节能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预处理+水解+S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预处理+水解+S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设计处理规模为500m^3/d。实践证明,通过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该校膜科学技术研究所针对我国海水水质特点,开发出蜂窝状和多通道海水淡化预处理陶瓷膜。至今处理量150吨/天的陶瓷膜海水淡化预处理示范装置已在舟山运行5个月,各项水处理指标均达到海水淡化要求,标志着我国陶瓷膜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针对我国海水水质特点。开发出蜂窝状和多通道海水淡化预处理陶瓷膜。其中,处理量150吨/天的陶瓷膜海水淡化预处理示范装置已在舟山运行5个月。各项水处理指标均达到海水淡化要求.标志着我国陶瓷膜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0.
超滤膜预处理在胶州湾海水淡化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中空纤维超滤组件处理胶州湾海水,从超滤膜材质、运行参数和出水水质等方面对这3种组件在海水淡化反渗透预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超滤组件运行和出水水质都很稳定,完全符合SWRO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越来越严格,高邮市某污水处理厂原一期百乐克(BIOLAK)工艺是无法满足要求的。针对这些问题,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预处理采用水解酸化池,生化处理采用改良AA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高密度沉淀池+深床反硝化滤池"组合工艺,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改造工程包含扩建、提标两部分内容,生化处理扩建规模为3.5万m^3/d,预处理和深度处理规模为6.0万m^3/d。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工艺设计理念,选取合理的设计参数,可供同类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回收率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回收率小于40%。本文研究开发死端超滤预处理技术和反渗透一纳滤联合脱盐相结合的膜集成海水淡化新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具有装置体积小,产水回收率高等优点。文章介绍了采用新工艺的海水淡化装置样机的试制情况及现场运行结果。沿岸海水为料液,操作压力1为5.1MPa条件下,操作压力2为2.0MPa条件下,装置脱盐率99.21%,产水量3971.3L/h,产水回收率55%。海水淡化装置对海水中Ca^2 、Mg^2 、Na^ 、HCO3^-、Cl^-、SO4^2-、TDS,总碱度,总硬度的脱除率分别为99%,99.6%,99.21%,95%,99.35%,98.48%,99.21%,95%,99.42%。  相似文献   

13.
田玉萍  刘杰 《水处理技术》2020,46(1):137-140
针对广南高速某服务区缺水问题突出、远离城市、工程性引入自来水造价惊人等问题,设计采用"地下水淡化+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雨水补给"的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模式。地下水经淡化膜系统净化处理后,达到GB5749-2006规定指标,可供服务区生活用水;然后,服务区产生的废水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设计处理量为140 m^3/d。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和收集雨水进行深度处理,使之达到GB/T18920-2002标准,根据最大用水量,中水回用系统处理量为200 m^3/d。增加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计算,设计处理量为50 m^3/d。  相似文献   

14.
目前渤海湾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多采用新型的超滤膜法预处理工艺,为提高预处理效果,主要进行超滤膜材料和性能改进以及膜组件运行参数的优化,而对超滤膜前预处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实验研究了超滤与混凝/超滤作为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考察了两种预处理工艺条件下浸没式超滤膜比通量(SF)、进水水质、产水水质,膜孔孔径变化、反洗效果及膜表面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超滤与混凝/超滤两种预处理工艺都能达到产水SDI15<2.0;混凝处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海水中颗粒数目,降低颗粒物在膜表面沉积和吸附的概率,减轻超滤膜的污染。当采用混凝/超滤工艺时超滤膜表面滤饼层疏松多孔,膜孔孔径变化较小,超滤膜比通量的衰减速度减缓,反洗时超滤膜比通量恢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长岛1000t/d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日产千吨级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在国内首次使用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设备,建成后运行正常,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广我国的海水淡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两种内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从膜材质、运行参数和出水水质等方面对这两种组件在海水淡化反渗透预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膜组件跨膜压差和膜通量的稳定性较1#组件好,两种膜组件出水水质比较接近,但2#膜出水水质稳定性较1#膜好。在进水浊度小于20NTU时,2#膜组件更适合应用于反渗透的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王树勋  赵瑾  张雨山  王静 《化工进展》2013,32(8):1939-1942
预处理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海水淡化的预处理工艺中,过滤过程一般不可省略,目前海水过滤工艺中应用最多的仍是传统的石英砂滤料,存在滤速低、易堵塞、过滤周期短等缺点。本文采用纤维球和彗星式纤维滤料进行直接过滤海水试验,通过与石英砂滤料对比,考察纤维滤料在海水过滤净化中的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石英砂滤料,当滤速为15 m/h时,过滤出水浊度小于5.0 NTU;当滤速增大到20 m/h时,过滤水头损失快速增高,过滤周期仅为2 h。对于纤维滤料,当滤速为20 m/h时,过滤出水水质稳定,出水浊度小于2.0 NTU,过滤周期可达50 h以上。相对于石英砂滤料,纤维滤料在比表面积、过滤阻力、截污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滤料,更适用于海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8.
The worldwide need for fresh water requires more and more pl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conventional water sourc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seawat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resh water in many arid regions. The traditional desalination processes [reverse osmosis (RO), multi stage flash (MSF), multi effect distillation (MED), electrodialysis (ED)] have evoluated to reliable and established processe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process improvements in view of a lower cost and a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per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cess improvements in sea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RO, MSF, MED and ED. Important topics that are discussed include the use of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wind energy, solar energy, nuclear energy) for RO or distillation process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desalination process on the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ybrid processes in seawater desalination; pretreatment of desalination plants by pressure driven membrane processes (micro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and nanofiltration) compared to chemical pretreatment; new materials to prevent corrosion in distillation process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reverse osmosis units. These improvements contribute to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alination process, and ensure a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drinking water on long terms in regions with limited reserves of fresh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