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报道,在发生污泥膨胀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厂中,约有90%的污泥膨胀问题是由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过量生长而引起的。文章在对污泥膨胀的特征及引起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成因、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以调节微生物代谢机制为出发点的补充痕量金属元素控制污泥膨胀方法和以调节环境条件为出发点的采用选择器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微观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膨胀是一个世界难题.尽管各国科学家们对污泥膨胀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却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法.由于存在缺陷,药剂法只适合临时应急使用.控制污泥膨胀通用方法的缺乏.使研究者开始关注丝状菌的微观研究.目前,研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热点之一是鉴别出引起污泥膨胀的特定丝状菌.然后应用PCR扩增技术、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微电子自动射线照相等技术研究这些特定丝状菌的生理生态特征,试图找到可以避免这些特定丝状菌引起膨胀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限制这些丝状菌过度生长.  相似文献   

3.
丝状菌污泥膨胀简化机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红桂  伍小龙  王丽丹  王思 《化工学报》2013,64(12):4641-4648
针对引发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较多且其机理模型难以表达的问题,从丝状菌生长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一种污泥体积指数(SVI)简化机理模型。首先,通过研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形成过程,分析引发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影响因素与SVI之间的关系;其次,确定影响SVI的主要因素,设计出SVI的简化机理模型,并利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校正了模型中的参数;最后,将该简化模型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厂,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过程,获得较高的SVI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设置2组序批式(SBR)反应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探究了温度与污泥膨胀的关系,并结合传统方法和FISH技术对污泥膨胀过程中丝状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低温条件下污泥膨胀更严重,且在污泥膨胀严重时,丝状菌种类单一;在污泥膨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丝状菌演替。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近年膜生物反应器内丝状菌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问题的研究现状,对二者的形成机理做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丝状菌污泥膨胀和发泡的影响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丝状菌的过度增殖是膜池内污泥膨胀和发泡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丝状菌生长的影响条件,探索实际工程中控制其生长的技术措施,有利提高膜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6.
汤曼琳  张顺  田晴 《广东化工》2014,(10):71-74
污泥膨胀问题普遍并长期存在于全球污水处理厂中,是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难题之一。尽管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污泥膨胀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全面的解决办法。本文总结了新近丝状菌的鉴定和表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丝状菌的特性及其功能,结合丝状菌形成的诱因,提出了预防控制丝状污泥膨胀的工程化手段与最新工艺。同时,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提出了需对丝状污泥进行控制与利用相结合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污泥膨胀问题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且难以彻底杜绝的棘手问题,且90%以上的污泥膨胀是由丝状菌的过度生长造成的。SBR法由于其间歇式的进水和反应方式,在时间上存在着很高的基质浓度梯度,因而能有效地抑制丝状菌的生长繁殖,被认为是最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活性污泥工艺,  相似文献   

8.
污泥膨胀一直是困扰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微丝菌是污泥丝状膨胀中的主要丝状菌,因此对微丝菌本质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微丝菌,也可提供诸多控制污泥丝状膨胀的方法。综述了微丝菌在培养分离、生理特性和影像识别以及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丝菌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主要针对炼油污水普遍采用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生产运行中易于出现的污泥膨胀进行了论述,对镜检下良好污泥、基本正常污泥及膨胀污泥的表现状况进行了描述,讨论了非丝状菌膨胀与丝状菌膨胀两种类型的污泥膨胀原因,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基质限制、溶解氧限制、营养物质匮乏、p H与水温变化冲积和腐败废水五种膨胀情况进行论述,对比了丝状菌与菌胶团的理化性质。针对应急措施、工艺设计措施以及工艺运行措施三个方面对污泥膨胀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污水处理工艺中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该工艺污水运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丝状菌污泥膨胀。通过分析在环境工程中污泥微膨胀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耐盐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控制方法,利用革新MUCT工艺重点考察了10 mg.L-1盐度长期驯化的耐盐污泥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发生污泥膨胀的过程。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控制,同时比较膨胀前后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能力,结合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提出利用污泥微膨胀提高含盐污水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耐盐污泥在长期低溶解氧条件下会发生膨胀;盐度降低导致污泥膨胀加剧;提高盐度可有效抑制其膨胀;当好氧2段溶解氧(DO2)维持在1.0 mg.L-1,好氧1段溶解氧(DO1)维持在2.0 mg.L-1时,污泥容积指数(SVI)维持在190~210 ml.g-1之间,稳定处于微膨胀状态。微膨胀状态下系统出水浊度大大降低,可以利用低氧微膨胀状态提高含盐污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廖嘉俊 《广东化工》2012,39(10):124-126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中国污水处理厂普遍运用的方法。而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运行的最大危害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法发生污泥膨胀的特性,污泥膨胀的分类,相关理论假说,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某制药厂水解酸化+2级好氧处理肌苷生产废水的工艺特性,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污泥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阐述。调试结果表明,进水SO42-质量浓度较高(>100 mg/L)或好氧池进水COD污泥负荷较低(<0.2 g/(g.d))时,好氧池会出现污泥膨胀。投加NaClO(有效氯的经验投加系数6 g/(kg.d))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遏制污泥膨胀,合理控制进水SO42-含量和好氧池污泥负荷可以有效避免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4.
低溶解氧膨胀污泥沉降性能的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解氧是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石化废水和啤酒废水为处理对象,对低溶解氧污泥膨胀进行了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DO浓度下运行,能使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恢复到良好状态,且恢复时间及恢复速率均与污泥膨胀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污泥负荷是影响膨胀污泥沉降性能恢复的因素,在一定低污泥负荷下,通过提高DO浓度并不能使低DO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中膜生物反应器产生污泥膨胀,通过实际运行发现,原水中氮的缺乏是造成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在污泥膨胀期,可以采用硫酸亚铁作为应急投加混凝剂,但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增加有机负荷的同时调整营养物质的比例。工程实践证明,采取以上措施控制污泥膨胀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吴晶晶  曹蓉 《广州化工》2011,39(1):30-31,37
污泥膨胀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重大难题.文章系统介绍了活性污泥膨胀的特点和类型,总结分析了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宁  张修奎 《净水技术》2009,28(3):45-47
以实际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为对象,研究了氧化沟污泥膨胀特性;以小试模拟试验系统为对象,分别研究了投加季铵盐、PAM和次氯酸钠以及调整运行工艺参数等对氧化沟污泥膨胀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丝状细菌为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在连续投加50 mg/L的季铵盐2 d以后,污泥膨胀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用2 mg/L的PAM控制氧化沟污泥膨胀较适宜,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有效控制;30 mg/g MLSS的次氯酸钠可以使处于膨胀状态的氧化沟系统快速得到控制;提高氧化沟的溶解氧含量和污泥负荷,有助于抑制污泥膨胀和丝状菌增殖。  相似文献   

18.
磁活性污泥法是对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良.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法,磁活性污泥法减小了生物反应器占地面积、提高了处理负荷、改善了脱氮除磷效果、有效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降低剩余污泥产量.该文介绍了磁活性污泥法的技术原理及研究与应用进展,对磁活性污泥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2):1915-1921
A novel method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using sludge blanket filtration, was proposed. The process was tested continuously with activated sludge over 250 days. The proposed process is based on DAF separation, where the mixed liquor is distribut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tank, and the clarified effluent is partially recycled with compressed air to the bottom. As a result, a floating blanket of sludge is formed which provides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the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extent of sludge bulking, surface loading rate, and the depth of sludge blanket,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effects on the effluent water quality. A pilot-scal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eparation by downflow Sludge Blanket Clarification (dSBC)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other conventional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using micro-bubbles, such as DAF. The average effluent solids concentration from dSBC was about 3.0 mg/l, even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bulking sludge with a total surface loading of 60 m3/m2/d and air/solids ratio (A/S) of 0.011. This result has not been achievable with either gravitational sedimentation or DAF, even when the total surface loading rate was reduced to 20 m3/m2/d, one third of the value applied for dSBC.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dSBC process may provide a more efficient option for achieving both higher and more stable water quality in a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