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湖流域独特的平原河网特性决定了其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复杂性,为探究生态补水对平原水网中心城区河道流速和水质改善效果,以苏州市古城区为例,基于MIKE模型构建生态补水模型,并模拟3种不同生态补水方案对研究片区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通过新增补水水源、提升补水水量、增设生态堰坝等生态措施,可优化中心城区多源补水格局,完善补水体系,提升活水保证率,古城区重点河道断面水质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大部分提升至Ⅲ类及以上水平,可为改善平原水网中心城区河道水动力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生态补水对潮白河流域地下水质的影响,选取潮白河补水河段沿线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开展补水前后地下水质监测,对比分析补水前后水质变化.结果 表明:补水后氯化物、硫酸盐和氨氮浓度下降明显,硝酸盐氮浓度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氨化物浓度在距河3 km范围内下降最为明显,其他3种指标均在距河3~6 km范围内下降最为明显.生态补水极大改善了潮白河补水河段周边地下水质.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十八大报告精神,依托济南市西客站片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基于资源节约理念,制定了济南市西客站片区生态补水工程方案。在城市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采用输水管道设计思路,既可达到生态补水的目的,也可节省土地资源,极大促进济南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湖是浙江浦阳江流域重要的蓄滞洪区,改造后将形成面积359.28万m2、容积606.8万m3的中型城市湖泊。但建成后的高湖湖区清水量不足,在生态系统构建初期有必要采取补水活水方式来保持高湖水质。生态补水方案根据不同水源水量、水质的特点,提出由浦阳东江和开化江联合补水,石壁水库、陈蔡水库作为应急水源;并充分利用水源的水位和水质情况,提出自流与加压、预处理与直引多种组合补水方式;生态补水采用环湖管网的方式配送到沿湖8个补水点,实现定点精准补水。通过多水源、多工况的生态补水方案,可有效减少死水区,提升湖区水质,并节约了大量的运营能耗和净水费用。高湖水质在运行初期可保证大部分区域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  相似文献   

5.
占润进 《人民珠江》2010,31(2):45-47
福州南台岛东片区内河河网密集,自净能力差,存在水质恶化、排水不畅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改善内河生态景观环境,拟定不同补水方案进行比选,提出补水总方案以南港抽北港排为主,北港补水为辅。在分析生态景观补水流量规模时,以各内河景观水位和流速进行控制,确定各内河补水流量和景观水面线。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城市河道枯水期流量小、水位低、水动力不足、水质污染严重等情况,以南京市城南河为例,进行枯水期生态补水方案效果研究。通过综合考虑枯水期上下游及干支流水质状况,同时结合补水水量及补水方式(包括间断补水和持续补水)的差异性设置补水方案。论文建立了研究区域MIKE11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补水方案下污染物COD、NH3-N、TP削减率及流速分布变化,进而得出不同生态补水方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补水水量的增长,污染物浓度削减率的增幅先快后慢;间断补水方案优于持续补水方案;生态补水对污染物浓度的削减效果显著,对于水质较好和曲折连绵的河段的改善不明显;生态补水对流速分布的改善效果明显,但受到河道内建筑物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确定补水点。  相似文献   

7.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农业产区,也是全国的主要能源基地分布区域,该流域目前面临严重的水生态问题,而生态补水是改善水生态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定量评价生态补水对流域水质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汾河水质水量联合模拟平台,以污染源负荷和生态补水配置情景为基础,考虑2种不同补水方案,评价了汾河干流30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与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现状水资源条件下汾河COD和氨氮容量分别为2.67万和0.14万t/a;生态补水方案可有效改善水质,低生态补水方案补水2.5亿m3,由于考虑了生态需水,对水环境容量影响不大;高补水方案补水3.9亿m3,可相应提高汾河干流COD8%和氨氮12%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8.
黄河最重要的子流域之一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农业产区,也是全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汾河流域目前面临严重的缺水与水生态问题,而生态补水是一项重要举措。为定量评价生态补水对流域水质与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汾河水质水量联合模拟平台(FRSYS),由5个子模型构成,以污染源调查计算和生态补水配置情景为基础,考虑了两种不同补水方案条件下,对汾河干流30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与水环境容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年排放污染物COD和氨氮分别为5.34和0.96万吨/年,太原及其下游断面未能达到目标要求,太原、临汾断面的水质较差;现状水资源条件下汾河COD和氨氮的容量分别为2.67和0.14万吨/年,生态补水方案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低生态补水方案补水2.5亿m3,对水环境容量影响不大,高补水方案补水3.9亿m3,可相应提高汾河干流COD和氨氮8%和12%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
中水用于空调冷却补水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理论上对中水用于空调冷却补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议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以降低水温、稳定水质,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冷却水的水质标准。作者还结合日本和国内中水用于空调冷却补水的工程实际,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结合北京某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通过再生水补水和河水补水的水质特点比较、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分析等,评价再生水水质对热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台州市核心区生态补水最佳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台州城区水生态环境,确定对台州城区生态补水的规模,应用MIKE 11水环境模型软件建立河网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研究河网水动力变化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并预测8种不同工况条件引水后的水质状况,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后降低的污水处理费用作为经济效益指标,以泵站运行费用作为成本指标,计算引水流量与工程净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分析得到最佳引水流量,旨在为确定、优化台州市区生态补水流量、治理城市水污染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生态补水对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水文、水力、水质角度提出改善效果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补水量系数、重要节点补水效率、换水周期变化率、区域水质改善度;以常熟市生态补水试验为例,分析评估了生态补水对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为优化生态补水方案提供定量化基础,同时指导不同连通调水模拟方案间的优选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非点源污染概化方式对城市水系补水模拟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南昌市昌北水系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汇入方式概化了研究范围内入河的非点源污染,模拟分析了两种汇入方式下补水前后的水系水质,利用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水质改善率和水质变化指数反映水质改善效果的三个指标表征补水对的水系水质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采用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相同作为补水标准时,分布式汇入方式下所需的补水量比集中式所需的补水量多约27.7%;而当采用相同补水量条件时,在控制断面处分布式汇入方式水质改善率和水质变化指数两个指标均优于集中式汇入方式。由于集中式汇入方式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概化不能体现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点,因此两种汇入方式反映出的补水对水系水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系补水模拟条件下,采用分布式汇入方式概化非点源污染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6年枯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特别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遭受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景洪水库出库流量,来对湄公河实施"三阶段"应急补水以帮助湄公河流域国家应对旱情。根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点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应急补水传播时间及其对湄公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澜沧江水库实施的应急补水措施增加了湄公河干流的流量,抬升了其下游的水位,对帮助湄公河流域国家应对旱情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流水质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采用改进的模糊数学评价法,对南京市外秦淮河进行综合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除七桥瓮断面外,外秦淮河大部分河段水质处于劣Ⅴ类标准水平,其中NH3-N和TP是外秦淮河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分析城镇化所导致的河网结构及水系连通变化,通过计算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期秦淮河流域的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复杂度、河网稳定度、河网连通度、水文连通度,得出秦淮河流域水系结构演变过程及连通度变化规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水系结构指标与水系连通度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近25年来,秦淮河流域河网密度、水面率均呈不断减小趋势,河道呈现主干化特征,流域河网整体规模呈萎缩趋势,水系连通变化与河网结构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均呈降低趋势,且其变化与水面率、河网密度和河网复杂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质量评价作为了解和分析水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基本内容,是河流规划、治理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针对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模糊性、随机性和最大隶属度不严谨等问题,提出正态云-模糊可变评价耦合模型。模型对模糊边界问题进行定量化处理,确定隶属函数和识别水质级别,并采用最小相对熵原理计算组合权重。运用该模型评价秦淮河流域2016年的水环境,评价结果同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云模型评价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正态云-模糊可变耦合模型更加合理、有效可靠;模型级别特征值H分析表明秦淮河上游和秦淮新河段汛期水环境大部分优于非汛期,但同时也表现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染特征;内、外秦淮河段,汛期河岸的污染物排入河流中,故汛期水环境劣于非汛期,表现出典型的城市生活及餐饮等"三产"污水污染特征。研究方法和结果对地区和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