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下荆江裁弯与城陵矶水位抬高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本文根据下荆江裁弯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与洞诞湖水沙关系的变化;下荆江与洞庭湖出流相互顶托的关系;汇流口河段的河床演变。获得了裁弯后城陵矶枯水位抬高约1.0m,洪水位抬高趋势明显的结论,最后探讨了水位抬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下荆江裁弯对荆江洞庭湖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唐日长 《人民长江》1999,30(4):20-23
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河湾实施裁变工程,沙滩子河湾发生自然裁弯,迄今已有20余年。裁弯后,荆江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沙星锐减、加速了江湖关系变化。根据原型实测资料,对裁弯后荆江河道和江湖关系演变、工程效益和对江湖防洪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指出1980年后,荆江河床已处于部淤平衡状态;洞庭湖口洪道和城陵矶-武汉河段泥沙淤2积问题对防洪影响较小,并对三峡工程运用后,进一步贯彻“江湖两利”方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裁弯工程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实施已30多年.裁弯工程竣工后,对新河发展和老河淤积过程,裁弯段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河道演变及水位变化等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研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裁弯后新河按预期目标发展,老河相应淤积,老河同期淤积量大于新河冲刷量;裁弯后裁弯河段上游河道比降加大,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较裁弯前降低,其降低值自下游往上游减小,枯水期大于汛期;裁弯段以下至城陵矶河段未发生淤积,且略有冲刷,同流量的水位没有抬高,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在裁弯后至80年代中期曾发生淤积;裁弯后逐步实施新河及其上下游河段的护岸工程,目前下荆江河势总体稳定,裁弯工程效益得以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南垒河孟连口岸段历次裁弯改直工程实施后,河床演变规律及水位变化特征,揭示了其对防洪所产生的影响,为南垒河后续防洪整治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也期为同类河流的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林平 《海河水利》1997,(6):14-16
木兰溪下游蜿蜒型河道位于沿海感潮区,是木兰溪下游洪灾多发地,防洪的主要措施是裁弯取直建堤拦洪,裁弯段河床地质为流塑状软土淤泥,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此类工程,国内极少见。通过改河选线、开挖、流态、冲刷及河床稳定分析,对该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下荆江裁弯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关系的变化;下荆江与洞庭湖出流相互顶托的关系;汇流口河段的河床演变,获得了裁弯后城陵矶枯水位抬高约1.0m,洪水位抬高趋势明显的结论,最后探讨了水位抬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60年渭河下游自然裁弯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下游是典型的弯曲型河道,过去60年频繁地发生自然裁弯,其触发原因、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渭河下游的裁弯是河湾横向演变到一定阶段后在汛期洪水冲刷作用下发生临界突变,直接影响河道平面形态、上下游河床冲淤和局部河段的防洪安全。基于原型观测、水沙数据(1960-2013)和遥感影像(1990-2015),分析了渭河下游裁弯事件的水沙条件、影响因素和裁弯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渭河下游发生的18次裁弯的主要原因是受三门峡建库后渭河下游边界条件的改变,包括潼关侵蚀基准面淤积抬高,凸岸边滩及内侧平原缺少粘性成分,抗冲性差,同时也受渭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及其高含沙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斜槽裁弯是弯曲河流长期演变过程中的临界地貌过程,其形态动力学过程仍缺少在不同漫滩水流和植被条件下的实验研究。以黄河源区泽曲支流浩斗曲的局部弯曲河段作为原型开展概化动床水槽实验,研究在5种漫滩水流与植被条件下的斜槽裁弯过程,分析连续弯道在裁弯前后的河床冲刷调整和平面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斜槽裁弯由颈口处的串沟过流冲刷形成,其串沟发育位置及过程不同,颈口宽度随时间呈近似线性缩窄变化,由漫滩水流冲刷形成的新河道展宽速率最快达到129 mm/h。各工况条件下河湾内河道中心线的位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横向迁移,其速率最快达到144 mm/h。斜槽裁弯发生后,“Ω”型河湾底部的冲刷面积大于河湾顶部位置。  相似文献   

9.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显著调整,1966-1975年该河段深泓平均摆幅达42.0m/a,且总体向左岸摆动。三峡工程运用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实施使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趋于稳定,深泓平均摆幅减小到29.8m/a,但北门口下段、调弦口弯道等位置的深泓摆动仍较为剧烈,使得这些局部河段岸线崩退现象十分明显。此外还分析了石首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庆* 《人民长江》2001,32(5):27-29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其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裁弯是弯曲河流演变过程的一种限制弯道形态继续发展的地貌突变事件,弯道裁弯过程驱动新河道开始新一轮周期性演变。目前对于弯曲河流裁弯的形态动力学过程、发生模式与机理和裁弯后上下游河道的响应仍需要进一步系统的归纳和综述。基于弯曲河流的颈口裁弯和斜槽裁弯已有研究成果,根据野外观测与遥感解译、水槽实验和数值模拟成果对裁弯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综述人工裁弯工程的相关研究成果。弯曲河流裁弯演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应考虑漫滩水流、滨河植被和渗流作用对裁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簰洲湾河段的河道概况、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河道历史的、近期的演变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河势不变的前提下,本河段今后的演变仍呈凹岸崩坍、凸岸淤长、弯道更加弯曲、顶冲段下移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现有河势及实施裁弯工程两种规划整治设想,对于维持现有河势方案,河道整治工程采取平顺护岸型式,对重要险段进行守护,当采取裁弯工程时,应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密切注意裁弯新河的发展,当新河发展到一定程度及进出口与上下游衔接较好时,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新河及上下游河势,使裁弯工程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对裁弯后上下游水位变化分析及河势演变预估认为:裁弯会引起上游水位下降,这对在一定程度上级解由于下荆江裁弯引起的城陵矶以下河段的淤积、水位抬高将起积极作用,而下游水位则略有抬高,但不致影响防洪,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受河岸组成、人工护岸工程的控制,上荆江河道平面外形基本稳定,但分汉性微弯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影响航道条件.本文基于不同河段的河床平面形态、水沙输移特性、河床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水沙输移特性既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又直接影响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模式;基于此观点,对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荆江分汉性微弯河段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预测分析了三峡正常蓄水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可供航道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12一0022一0032一0042一0052一0062一007 2~008 2一009 2一0 10 2一0 11 2一0 12 2一013·2~0 14 2一0 15‘2一0 16 2~0 17、一2一018 2一0 19,2一020 2一021陈时若(长办荆实站)下荆江裁弯前后江湖关系的变化,.‘李楚南(长办荆实站)下荆江裁弯前后荆江河道冲淤变化,“_‘晏济远,曹乡汉(长办荆实站)下粼江裁弯前后护岸河段河床演变,’黄南荣(长办南实站)长江下游干河近期河势变化,周凤琴(长办荆实站)芦家河浅滩债坝的形成机理气历史演变,李楚南(长办荆实站)芦家河浅滩演变对通航的影响,杨白珍(长办荆实站)卞荆江系统裁弯对城陵矶二螺山、…  相似文献   

15.
下荆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下荆江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以及沙滩子自然裁弯;1988年葛洲坝工程蓄水运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1998年以来对下荆江实施了河势控制工程;三口分流分沙相对减少,下荆江水沙泄量的相对增多等因素。文章主要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测的水文地质及地形资料,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下荆江裁弯引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溯源冲刷;水库蓄水运用引起自上而下发展的沿程冲刷;护岸工程使下荆江河势得到了初步控制,下荆江河道基本按人工控导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6.
裁弯取直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河道上下游洪水位、水流流态、流速分布及河床冲淤等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山溪性河道,洪水期水位暴涨暴落,容易危及堤防及临近村镇安全。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仙居县城市防洪裁弯取直工程进行研究,探讨了山溪性河道裁弯取直工程中的几个主要水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荆江系统裁弯后,荆江河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荆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因距裁弯处较近,所受裁弯影响也很大,河床淤积严重,分流分沙显著减少。为了研究裁弯引起的这些变化,承担“七五”攻关三峡泥沙科研有关项目的长委会水文局荆实站最近对荆江沙市至城陵矶河段和藕池河进行了勘测调查。  相似文献   

18.
《人民黄河》2015,(11):32-35
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及易发河段等演化规律,提出了畸形河势的整治措施。研究表明:畸形河湾是黄河下游特定水沙及河道边界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河湾流路,其形成条件受河床的可动性、河床泥沙组成及水沙条件等影响,畸形河势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和易发河段等特点,通过控制裁弯的裁弯比、开挖断面、入流角度及水沙边界条件等关键技术指标,可以实现整治畸形河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嘉陵江广元市区河段水文特性、河道地形、河相关系及河床演变规律的分析,结合广元市防洪现状及城市发展规划、美化景观、建设用地的要求,对塔山湾弯道开挖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裁弯取直和双河并存两个方案进行泥沙模型试验.试验表明两个方案均可降低工程上游广元城区洪水位,对该河段通航有一定改善,两方案互有优缺点,为山区河段城市综合防洪整治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成都市府河上游段河道裁弯取直工程实施前后河道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并就河道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为城市河道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丰富了河道裁弯取直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