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一、“十五”期间的洪旱灾情 “十五”期间,是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5年,也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进入新的快速发展的5年。2003年淮河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西江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辽河流域发生近十几年来的最大洪水。2003年和2005年长江支流汉江、黄河支流渭河发生了较为严重秋汛。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陕西、湖南、福建、重庆、黑龙江等省(直辖市)发生了严重山洪灾害。5年来,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含热带风暴)共35个,累计造成1040人死亡(平均每年死亡20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81.76亿元.因台风造成人员死亡大大低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平均水平。其中东南、华南等沿海地区多次遭受了强台风和热带风暴的袭击。同时,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2001年发生了全国性严重干旱,部分城市一度出现供水紧张的局面,2003年和2004年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连续夏伏旱。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受高空槽控制、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广西上游西江流域干流、柳江、桂江、氵蒙江一带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西江流域中上游水位急剧上涨,造成西江高要水文站出现了近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05.6”洪水与“98.6”洪水有着相似的洪水特性,主要对出现在西江高要水文站的“05.6”与“98.6”洪水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珠江"压咸补淡"到"水量统一调度"的变化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频繁遭受咸潮侵袭,严重威胁生活、工业、农业等方面用水安全。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珠江水利委员会开创"压咸补淡"新举措,对珠江流域进行水量统一调度抵御咸潮。于2005年、2006年年初连续两次成功地实施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试验,后又成功组织实施了2006-2007年枯水期珠江骨干水库调度,以及2007-2008年枯季珠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了澳门、珠海等三角洲地区饮水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修水县"长治"工程建设惠及"三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江西省修水县自2000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采用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种草、保土耕作、封育治理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措施,5年来,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祝贺"百期"     
值此《北京水利》出版"百期"之际,特表示热烈祝贺. 《北京水利》双月刊的前身是《北京水利科技》.从1976年开始,先是不定期出版,后改为一年4期,一直是内部科技刊物.到1994年下半年,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市水利局和北京水利学会的指示,决定每年出版6期,双月出版.1995年经上级批准,改为公开发行的水利综合性科技类刊物.至今已经25年了. 25年来,北京的水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这期间,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利由侧重为农业服务转成为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和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服务,水利的任务更重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方面国家和市政府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和社会办水利的投入,全市水利建设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完成了许多防洪、供水和改善水环境方面的重要工程项目,提高了水利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水利已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受强台风"派比安"的影响,北江水系二级支流古水河出现了近20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该文主要将此次洪水和1982年5月发生的大洪水的成因、特点等作分析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古水河洪水的特性,提高对小流域暴雨洪水的测验及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7.
都水 《北京水务》2005,(2):i001-i001
2005年3月3日至4日,北京市召开了全市水务工作会议,建设部和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到会并讲话,副市长牛有成发表了重要讲话,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做了工作报告,通州、怀柔、东城3个区介绍了工作经验,近20个委办局和14个区县有关负责人到会。这是北京市实现水务统一管理之后的第一次大型水务工作会议,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一个洪涝台旱灾害频发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连续遭受极端性气候影响,台风、干旱、暴雨洪水交替发生,灾害严重.2003年至2004上半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严重干旱: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下半年,多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尤其是2004年的第14号台风"云娜",风力强、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浙江省上下根据国家防总"两个转变"的防汛抗旱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了大中城市和绝大部分县城的正常供水,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秋开始,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了胶东半岛。33个月,龙口市累计降水992.1mm,仅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2.5%。但龙口市的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保持稳定。1999年、2000年,该市分别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11.5亿元和123.8亿元,同比增长11%和11.6%,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口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区域性贫水的自然地理状况对水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龙口市属胶东贫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入境客水很少。水的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外围云系影响,2006年7月14~16日,位于湖南省湘东南部的郴州、永州和衡阳等地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郴州市资兴、永兴、汝城等县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山洪灾害,致使湘江一级支流耒水发生了100年一遇超历史特大洪水,湘江干流全线超警告急,“碧利斯”在郴州部分地区带来的水汽之多,形成的暴雨强度之大、影响的范围之广,暴雨历时之长、产生的水量之多,造成的灾害之重,创造了有资料以来的历史之最,和历史上其它影响湘南的台风相比更加怪异凶狠,出乎意料,防御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西江"01.7"与"02.6"洪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7月和2002年6月西江出现了中等偏高的洪水.两场洪水的规模相似.但洪水的成因、组成等均有所不同。该文通过对“01.7”与“02.6”这两场较为典型的一般洪水的比较分析,能更好地了解西江洪水的特性以及北江洪水对西江洪水的影响情况.以提高对西江洪水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编制预算的一种具体方法,即不考虑过去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  相似文献   

14.
从降水过程、暴雨空间分布、洪水发生时间及其过程,以及进退水速度等几方面,分析比较2003年5月份和6月份韩江流域2次洪水发展过程,为进一步认识韩江流域的气象水文特性、提高水文预报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发现,副词"基本"与"基本上"在语义指向、句法分布和与谓词性成分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基本上"的语义指向有前指、后指和统辖整个句式的语义等多种;在句法分布上较为灵活,可与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等谓词性成分进行搭配使用。两者通过对词汇、句式和语体的不同选择,显示出其在主观性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时隔12年,洪水又一次向淮河两岸人民发难。据专家分析,今年我省淮河流域洪水为1954年以来最大,超过了1991年,洪泽湖周边、里下河地区内涝严重。但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与199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江淮大水搏击战相比,今年江苏百万抗洪军民更多了一份镇定、自信和理性。 在洪水面前的镇定,源自于各级党政部门运筹帷幄和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对  相似文献   

17.
李晶 《水利发展研究》2003,3(5):11-11,18
“治水”的提法古往今来,一直延用。从“大禹治水”、“盛世治水”,到今天的“治水思路”、“依法治水”。人们已经习惯用“治水”二字,也听惯了“治水”二字。但其内涵是什么?所称“治水”中的“治”和“水”字的内涵是什么?“治”指的是治理、整治、防治,还是有其他更宽泛的意思?“水”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水,还是水利行业、水利工作的代名词、缩略语?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同理解有不同的结果,这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应当搞清楚。先看“水”字的含义。有人可能会说,水就是大自然中的水,这有什么好说的?其实不然。“大禹治水”…  相似文献   

18.
鏖战“6.8”     
6月 8日的夜晚,陕南佛坪等地,一个难忘的惊魂之夜:凄厉的雷声撕裂平静的夜空,咆哮的洪水奔涌而下,暴雨摇撼大地,洪魔肆虐村庄,灾难从天而降……紧要关头,我省党政军民紧急动员抗洪救灾,水利战线干部职工全线出击,在秦巴山区谱写了一幅气壮山河、人定胜天的抗洪图。  相似文献   

19.
“无人值班”梯级电站远方黑启动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灿庆 《小水电》2009,(6):21-23,29
黑启动开机是电力系统突变防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电网发生大面积或全网停电的情况下,水轮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简单,不仅启动速度快,而且安全可靠,是电网安全恢复的首选黑启动电源,而电站首先黑启动成功保厂用电则是电网黑启动的关键。结合实例着重阐述在现场实现“无人值班”的条件下,从电站主、辅设备开始分析,探讨并制定了梯级集中监控运行模式下的远方黑启动方案,并进行了成功试验和实施。图2幅,表1个。  相似文献   

20.
"玉卮无当",是古人常用的一句成语,也是一句非常实际的警语.卮是一种饮酒器,始于西周,盛行于秦汉,之后逐渐弃用,以致后人不但忘其形制,就连其器名也感到生疏.现今,知道这句成语的人不是很多,使用此语者更少.其实,这句成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