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上海水务》2006,22(4):32-32
美国东部水资源较为丰富,采用累退制水价制度,大水量用户水价低,小水量用户水价高。对于居民生活用水,一般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则采用"服务成本 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美国西部地区如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水资源十分紧缺,服务成本定价模式和完全市场定价模式较常见。美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在制定水价时,一般是按单个工程定价,每个工程分别制定  相似文献   

2.
在单一灌溉情况或单一目标下制定的农业水价不能反映灌溉水量的年际差异和水价利益方的多样性。在阐明农业水价具有动态性和多目标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水成本和农民承受能力的动态农业水价计算方法,建立了农业成本水价与农民可承受水价相结合的动态水价制定模式,并在河南省博爱县项目区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相比固定的农业水价,基于动态水文条件下计算的动态农业成本水价和农民可承受水价更能真实地反映供水成本和农民承受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动态水价制定模式不仅考虑了水价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还弥补了单一目标定价的不足,并能在兼顾用水公平的情况下,发挥水价进使农业节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农业水价承受力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占宝  杨晶 《中国水利》2005,(16):22-24
按现行水价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农业供水实行成本定价,从理论上讲,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被农户接受,但现实工作中供水成本难以得到用户承认或接受.在对灌区内典型单位具体农户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水价承受能力,提出提高农户对水价承受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中水资源全成本定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全成本定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及在确定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时应遵循的原则,建立市场经济中水资源全成本定价模式.这种模式考虑了供水的所有成本及水资源的稀缺性,兼顾了供水企业成本,同时将水污染的成本内部化,转嫁给造成污染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自身,也反映了水市场供需关系,是一种相对完整的定价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2年全国水价上涨的问题,国家资源品价格改革的形势,探讨我国城市水价改革,借鉴国外水价确定模式,探讨"全成本+用户承受能力"水价模式将逐步成为我国城市水价未来改革方向。根据我国国情,考虑到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现阶段建议仍实行分类水价、递增阶梯式计量水价。  相似文献   

6.
从灌溉用水定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灌溉水价的确定模式和实施方式,以及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的概念、内涵、测算方法等方面,对灌溉水价和农民承受能力的研究进行述评。现有成果表明,目前灌溉用水定价方法的研究不多且偏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强;灌溉水价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忽略了用水农户的重要作用;对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等缺乏深入的研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灌溉水价的合理性评价与测度方法、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管理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水价时既要考虑工程成本,也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到合理负担,保本微利,持续发展。本文从勉县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勉县在农村供水水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经验,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运行管理、水费征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测算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供水成本水价和用户水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荐可行的供水水价,为有关部门制订水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测算某大型灌区总干渠工程综合供水成本水价和用户水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荐了其可行的供水水价。表3个。  相似文献   

10.
彭慧 《海河水利》2005,(1):59-61
面对当前地下水资源低价或无偿使用的局面,首先探讨了地下水资源价值及价格构成,指出现行地下水资源费必须全面反映资源的价值以及水管单位、用户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然后在全成本水价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水价模式。考虑了地下水资源开采成本及利润、水资源价值及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等方面的可持续水价既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共用工程水价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陕西定边、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等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防治地方病,发展农业灌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而兴建的一项扬黄工程。运用相关的市场经济理论以及价值规律、水权理论,对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共用工程供水水价进行分析,根据选定的投资及供水成本费用分摊方法,对三省(区)共用工程的投资及供水成本费用进行分摊,分析测算了盐环定扬黄共用工程三省(区)口门的供水成本。结论认为,设计水价按照用户承受能力和不高于完全成本的原则定价。建议共用工程在2015年前、后,分别按照运行成本水价、完全成本水价向各省(区)专用工程供水。  相似文献   

12.
灌区水价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和水价不能按成本收费的原因,从五方面提出了水价改革建议:即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为水价改革莫定舆论基础;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充分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合理的水价标准;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用水是用水总量的重要组成,推动农业节水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水价作为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节水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中山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供水成本进行了核算,并具体分析了农民水费承受能力。结果表明,农业供水终端水价:粮食作物运行维护成本水价为95.730元/(亩·a),经济作物完全成本水价为135.545元/(亩·a),水产养殖补偿成本水价为317.647元/(亩·a),均在农民承受能力范围以内。考虑到农民缴费意愿和财政补助的可能性,中山市国有骨干农业供水工程水价继续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等农业水价实行协商定价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国家和河北省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要求,献县对农业水价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得出农业水价成本测算范围,提出"超用加价"的农业水价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5.
龙凤山灌区农业供水水费财政补贴核算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灌区农业供水水价不达成本,同时由于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灌区的水价不能一步到位,为了灌区的自身发展和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对于没有达到成本部分的水价提出由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16.
何志萍 《山西水利》2010,26(1):35-36,42
通过测算引黄水到达用户的水价,引入综合水价观点,分析了引黄水到达受水区后,与当地水源统一调度后用户的实际水价。通过承受能力分析,可知测算的综合水价在用户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灌溉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价上涨是必然趋势。灌溉是用水大户,农民阶层作为当前社会的弱势群体,分析他们对水价改革的态度及承受能力对于我国水价政策制定、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民水价承受能力的内涵,通过武都、泾惠渠和石津灌区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灌溉水价有上涨空间但极为有限。水价上涨难于补偿供水成本,灌溉水价改革还得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达到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水价的理论分析--二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通汉 《中国水利》2002,(10):38-42
水价所决定的水供求不能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水价的理论内涵,水价所决定的收支水平必须保证供水工程能持续运行和用水户有支付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水价所决定的水供求关系,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供水工程承受能力作为定价的核心内容,以用水户承受能力作为边界条件,笔对可持续发展水价的定价区间,水需求的价格弹性与用水户承受能力,水价模型的修正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农业水价定价不科学等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农业供水水价成本模型,并以R县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践。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是特殊商品,其形成机制应是在市场框架和政府调控下的定价和调价的制度安排,对其定价时应充分考虑水价成本和农民承担能力。通过对R县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得出R县自流、提水灌区供水运行成本分别为462.30元/hm2、690.15元/hm2,为减轻农民负担,明确R县自流、提水灌区执行水价为225元/hm2、300元/hm2,差额部分由县财政补充。研究成果可为农业供水水价制定和水费的收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美国、日本、瑞士、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北制定水价的政策和原则,水价的计算方法,计收水费的情况.考虑用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途径有调整水价、发展节水农业、使用处理后的污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