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7年望虞河和梅梁湖泵站联合引调工程,在保障太湖水源地水质水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介绍贡湖与梅梁湖湖流监测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湖流测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了贡湖、梅梁湖湖流分布状况,风场对湖流的影响,特殊区域和位置的流场变化,得出以下结论:联合引调工程,改善了两湖水体的流动状态,特别是在梅梁湖泵站调水情况下,湖区流速明显增加,这一流动状态对贡湖取水口和梅梁湖水源地的水质改善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梅梁湖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梅梁湖是太湖中污染最重、污染发展速度最快、危害最大的湖湾 ,其主要污染原因是大量污染物经河道入湖和内源的二次污染。梅梁湖水污染防治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只有确立综合防治水污染的观点 ,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关闸挡污、生态清淤、调水、提高水位、大规模水生生物防治 ,才能改善梅梁湖水环境。最后建议先实施太湖—梅梁湖—内河调水或贡湖—五里湖—梅梁湖—太湖调水 ,再实施长江—新沟河—梅梁湖—太湖调水的组合型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围绕太湖水体氮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科学需求,利用15N、18O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氮源解析及优先控制源识别研究,分析不同生境特征下氮的形态转化与迁移特征,提出外源性氮源控制对象、生境调控途径与方法。通过西部入湖河流及梅梁湖、贡湖、五里湖、西部湖区与胥湖等五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共44个监测点的上覆水、沉积物的取样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湖上覆水中无机氮的赋存形态以硝酸盐氮为主,沉积物和孔隙水中以氨氮为主,太湖西部入湖河流无机氮主要形态为NO3--N与NH4+-N。重点对南河  相似文献   

4.
引江济太对不同水域氮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于贡湖、梅梁湖;长江水在流经望虞河进入太湖的过程中,太湖地区水质随着进水时间的延长而好转,水质浓度与进水流量的大小成反比;"引江济太"调水对迅速抑制太湖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ASTER卫星影像在太湖水质空间分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卫星影像针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夏季与影像同期太湖水体主要为竺山湖水域和梅梁湖水域中的水质实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太湖水体主要受到悬浮物和藻类物质的污染,其他污染指标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针对水质的遥感分析也以这两类污染指标为主。对太湖的部分水域水质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用水体指数掩膜将水体从背景中分离,监督分类将水体按污染物成分与含量不同分成6类:近岸水(相对干净水体)、泥沙污染(泥沙较多)、泥沙和藻类混合、混沙水(泥沙少量)、混藻水(藻类少量)和藻类污染(藻类较多)。分类的总精度为84.796 5%,Kappa系数为0.817 4,统计出各污染类型水域的面积,发现太湖的污染物主要为泥沙类,其次为藻类。在太湖沿岸水域受泥沙污染较严重,且具有一定的扩散趋势;太湖中、东部受藻类的污染较严重。用NDVI提取藻类污染区,结果与监督分类的相符。最后结合遥感图像水体周围状况以及实际统计资料对太湖水质的污染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忆平  姚国金 《江苏水利》2002,(4):36-36,38
1 无锡市水环境 80年代以来,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超标排放进入河、湖。而无锡地区属典型河网型地区,河道纵横交错,直接或间接连通着太湖,流向顺逆不定,污染物得不到有效降解、稀释,水污染日益加重。 水质资料显示,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包括五里湖)水质常年维持在Ⅰ~Ⅴ类(主要以GB3838—88标准为评价标准,下同);贡湖水质在Ⅲ  相似文献   

7.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流域性工程,也是流域洪水北排长江的流域性骨干工程。工程既能将直武地区5年一遇及其以下涝水由南排太湖改为北排长江;还可通过新沟河外排梅梁湖水体,改善梅梁湖湖区水动力条件,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具备遇水污染突发事件时,引长江水入太湖,扩大"引江济太"规模,保障梅梁湖等湖湾水源地供水安全,整个工程具有双向引、排水运行要求。本文以其中的江边枢纽为例,根据泵站运行特点,选择合适的机组型式,兼有排涝、引水功能,以此在太湖和长江之间形成有效联通通道,形成新的调水引流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湖泊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研究了扩大马山内河对改善太湖西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湖湾水动力和水环境的作用,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湖湾内流场、流速、水质,以及湖湾口水量交换等,以便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建华 《江苏水利》2001,(4):28-29,35
1 概述 梅梁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面积123.9km~2,平均水深1.95m,容积2.41×10~8m~3,东、西、北三面环山,形似口袋,南部与太湖相通。 近10年来,随着沿湖工农业的发展,入湖污染物的急剧增加,梅梁湖已成为太湖污染最为严重、污染发展速度最快且危害最大的湖湾,梅梁湖历  相似文献   

10.
朱立国  徐兴  朱玲  潘杰 《治淮》2023,(4):4-5
为改善太湖梅梁湖、贡湖水体水动力条件,自2007年开始,调度梅梁湖泵站、大渲河泵站抽引太湖水经梁溪河入苏南运河,同期无锡大包围工程启用。受其影响,苏南运河梁溪河汇口上游洛社段河道水文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洛社段年均水位上升10cm,与上游常州站日水位差均值由17cm减少至7cm。年径流量平均减少约46%,河段平均流速由0.12~0.14m/s减少至0.06~0.08m/s。洛社段水文特性的改变对上游常州地区引江能力、上游水量下泄路径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表征浅水湖泊太湖和洪泽湖中天然有机质(NOM)的组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滴定试验研究了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湖泊的NOM中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太湖NOM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洪泽湖NOM则以类腐殖质为主;太湖和洪泽湖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点位及结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NOM中类腐殖质的结合点位要显著多于类蛋白质;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u~(2+)的结合能力以及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强于类腐殖质,但贡湖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则弱于类腐殖质,而洪泽湖NOM中类蛋白质与Cu~(2+)和Cd~(2+)的结合能力均强于类腐殖质;太湖NOM与重金属Cu~(2+)和Cd~(2+)的结合能力要显著高于洪泽湖NOM。  相似文献   

12.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和湖西区、澄锡虞区主要入湖口门水质资料,对2000年前后的太湖水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湖西区和澄锡虞区由于受引长江水的影响,入湖水量大增,导致河网污染物大量入湖,使输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纳污(自净)能力,太湖富营养化有加剧的趋势。建议严格强化陆域控源减排,优化"引江济太"调度方案,适度控制引长江水量,以减少竺山湖、梅梁湖、太湖西部沿岸区乃至整个太湖的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14.
太湖的主要流动类型为风生流,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四种定常风场作用下的太湖风生流水动力特征,总结了风向对太湖风生流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东南风与西北风作用下太湖主湖区存在西部环流、中部环流和北部环流三个大尺度环流,北风与南风作用下太湖主湖区仅存在西部环流和中部环流两个大尺度环流。东南风和西北风作用下,太湖北部竺山湾东北部、梅梁湾东南部和西北部及贡湖湾东北部存在大尺度环流。东风与南风作用下,竺山湾西部、梅梁湾东南部和中部南北两岸及贡湖湾东部存在大尺度环流。定常东南风作用下,太湖表面流向与风向相同,底层流向与风向相反,流向拐点一般出现在相对水深hc=0.8处。  相似文献   

15.
太湖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及近年来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2000~2005年太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等3种不同的湖区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这3种计算太湖水质指标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选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的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避免由于个别测站水质状况有较大的差异而影响湖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污染严重区域为北部梅梁湖、竺山湖和五里湖,但水质恶化趋势在2003年后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太湖东部沿岸区、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水体水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6.
Zooplankton are an important link in aquatic food webs of lakes serving as consumers of algae, bacteria, and other microorganisms and as prey for fish and invertebrates.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of subtropic, large, shallow, eutrophic freshwater lakes. Our investigation of zo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Lake Taihu, a subtropic, shallow, eutrophic lake and the third largest lake in China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this subject.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and water chemistr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from July 2006 to June 2007 in Meiliang and Gonghu Bays of Lake Taihu. Thirty zooplankton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Meiliang Bay with small-bodied cladocerans Bosmina coregoni and Ceriodaphnia cornuta contributing 21% and 11%, respectively to total zooplankton abundance which averaged 459 ind/L. Thirty-fiv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Gonghu Bay with the rotifers Polyarthra trigla and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the dominant species, contributing 21% and 11% respectively to total zooplankton abundance which averaged 467 ind/L. Predation by lake anchovy (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and ice fish (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likely accounted for the dominance of both bays by small-bodied specie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patterns were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Microcystis blooms and organic matter level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he two bays. Based 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dissolved total nitrogen, orthophosphate, Cyclotella and Pinnularia also contributed to variability in zo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