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荆江段两岸地形地质及河流形势概况荆江是指长江从宜昌下游约58公里的枝江起,至洞庭湖口的城陵矶止,全长约423公里;按河段特性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长183公里,河道外形比较固定,河床每年随水位涨落发生周期性的变形;下荆江长240公里,属于湾曲河道,从1887~1947年曾经有三段发生自然裁直,河道外形经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荆江是长江紧接三峡出口后的一段冲积河流,它的范围,上自距宜昌下游59公里的枝江起,下至洞庭湖口的城陵矶止,长约404公里。按河型的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下荆江两部分。上荆江长约171公里,河道外形比较固定,河床每年随水流涨落发生周期性的变形;下荆江长约233公里,属于一种弯曲河道,它的外形经常变化,从1887年至1947年间曾先后分别在古长堤,尺八口和碾子弯等三处发生过自然裁直。冲积河流的河床主要是由上游来沙中不能为水流带走,而在当地沉积下来的泥沙所组成,因此在研究许多河流问题时,如河性,河相和河床演变等等,河床质的组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荆  相似文献   

3.
下荆江裁弯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江中游从枝城到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的一段河道长约400公里,通称荆江.其中藕池口以上河段称上荆江,长约160公里;藕池口以下河段称下荆江,长约240公里。荆江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重点河段。为了制订综合治理荆江的方案,1955年我办建立荆江观测队(现为荆江河床实验站)以来,对荆江河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河道基本情况高村至陶城埠河道全长146公里,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形成的河道,属于游荡向弯曲发展的过渡段,弯曲段与直线段相间,弯曲率为1.31,是黄河下游各段中弯曲率最大的一段,但比长江的荆江段小(上荆江为1.7,下荆江为2.84),河身基本上还是比较顺直的。河床束范于两岸大堤之间,堤距一般为4—8公里,主槽平均宽0.7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5。河床组成绝大部分为极细沙和粉  相似文献   

5.
受河岸组成、人工护岸工程的控制,上荆江河道平面外形基本稳定,但分汉性微弯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影响航道条件.本文基于不同河段的河床平面形态、水沙输移特性、河床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水沙输移特性既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又直接影响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模式;基于此观点,对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荆江分汉性微弯河段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预测分析了三峡正常蓄水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可供航道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确保荆江大堤的重大意义荆江区西自枝江、东抵域陵矶、南接洞庭湖区,北隣荆江区;长江干流曲折流经该区,这段长江号称荆江,全长423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河道湾曲,下荆江尤甚,号称“九曲回肠”,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北岸古有九穴十三口分流均先后堵塞,该区河槽泄量极不平衡,上荆江洪水来量曾达10余万秒公方,沙市段安全泄量45,000秒公方与松滋、太平两口合计约57,000秒公方。下荆江监利段安全泄量约30,000秒公方,严重地受城陵矶水位影响。沙市附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沙质河段内洪枯河槽、宽窄河段等不同部位的冲淤幅度差异,并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河道形态调整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荆江河道泥沙冲淤强度平面分布不均,泥沙冲刷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断面形态趋向窄深;宽浅河段冲刷强度大于束窄河段,河道形态沿程趋于均一化。蓄水前河道形态与水沙过程相适应,河床在不同流量下以造床流量为界发生冲淤交替,长时期水沙过程作用下河道整体冲淤平衡。蓄水后含沙量大幅减小、大洪水消减而中洪水持续时间增长是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道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上游建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逐步实施,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和出库泥沙量均出现大幅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在较长时期内产生较大幅度的沿程冲刷,荆江河段首当其冲.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道特性变化情况,并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从河型、河势和河床形态等方面对荆江河道特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河道特性总体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各河段河势将在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势调整过程中相应岸段崩岸在所难免.为保障荆江的防洪安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针对本河段河道特性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应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卢金友  黄悦  宫平 《人民长江》2006,37(9):39-40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引起河势的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对防洪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大量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各河段冲刷量达到最大时,荆江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0~5.3 m,槽蓄量约增加13亿m3,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5 m,槽蓄量约增加8.5亿m3;由于干流河床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湖区淤积减缓,增加调蓄量约23.8亿m3;水沙过程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对河道稳定及堤防、护岸工程的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5,26(5):32-38
在大量实测河道资料基础上,分析了上荆江临江河段演变的基本规律、发展趋势及河道过洪能力,通过分析上荆江主流变化与岸滩变化的关系,深泓纵向冲淤变化和护岸段近岸河床冲淤变化,初步预测了上荆江河道发展趋势,最近还分析了荆江近期过洪能力的变化,通过分析后认为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荆江仍然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河道观测工作,因势利导加强河势控制工程,改善近岸河床冲刷的现状,保障荆江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长江荆江河段七弓岭弯道主流撇弯原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发生了普遍冲刷,下荆江尾闾七弓岭弯道主流出现撇弯现象。分析了七弓岭弯道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过程,以及近期岸线、深泓线和河床冲淤的变化,并与已有的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撇弯切滩的分析成果进行对比,探究了七弓岭弯道发生撇弯的原因。结果表明,七弓岭弯道撇弯主要和来水来沙量及过程、河道形态及河床地质条件、江湖关系等因素有关。其河道勘测分析成果可为下荆江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江水流出三峡后,进入了辽阔的两湖平原、从枝城到城陵矶的河道,长420公里,通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畅,汛期洪水高出两岸地面儿米到十几米,极易溃堤决口。历史上水患频繁,每次漫溢溃口所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定性分析了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将发生的长期和深远的变化。第一部分介绍了江湖关系变化,包括分流分沙、分流河道冲淤、入湖泥沙减少、荆江干流的相应变化,以及对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了冲刷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上荆江沙市至藕池口河段经交换粗化而变为沙、卵石河床,城陵矶以下河段是否会出现局部粗沙砾石河床,分汊河道支汊淤塞,以及芦家河浅滩变化等问题。最后对荆江断面形态、河势变化和下游河型转化趋势作了预估,并对中下游河型转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智杰 《人民长江》2001,32(2):18-20
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其峰高峰频量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而引世人瞩目。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的主战场就摆在荆江。7~8月,荆江干流枝江马家站至城陵矶,以及荆南三口各站。一再刷新历史最高洪水位记录,但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30d洪量与1954年对比,总体上要小,在20世纪所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年和1998年)中列第2位。由于荆南三口入湖洪道持续淤积,分流分沙逐年减少,下荆江水量沙量呈明显增大趋势。1998年大洪水对荆江河势的影响表现为:整体稳定,局部河势调整异常剧烈;上荆江河床冲淤以冲槽为主要特征,下荆江河床冲淤则主要表现为冲槽淤滩。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建成后下荆江河型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将遭受长河段、长时期冲刷,河床河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各河段的河型是否仍能保持,特别是最为关心的下荆江蜿蜒性河型能否维持,这对防洪和航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研究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弯曲(蜿蜒)河段的长期冲刷后的河床变形和河型是否变化以及荆江裁弯后下荆江中的蜿蜒性变化能够维持的基础上,结合三峡水库修建后的长期冲刷过程中,下荆江水沙及河床变化特点,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河型变  相似文献   

16.
长江从湖北宜昌起,进入中下游平原.中游流经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至江西湖口止,长938公里.中水位落差31.5米.其中,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一段河道,因流经古荆州地区而称荆江;江西九江上下一段河道,因该地区古时称浔阳而叫浔阳江.长江出三峡后,江面宽阔,比降平缓,水量丰沛.宜昌至汉口这段河道弯曲,尤以荆江段最甚.荆江全长423公  相似文献   

17.
黄河北干流佳—土河段河道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对黄河北干流佳县至土金碛长126公里河段的河道形态,河性及河床演变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该河段地处峡谷,由于区间支沟众多,来沙量大,造就了众多的溪口滩,使沿程水流急、缓相间,河床组成卵石与沙质相间.沙质河床可延续数十公里,具备着平原游荡性河道某些重要特性,然而河床却处于基本平衡.对于这些特点及机理的认识,将有助于全面了解黄河和寻求黄河下游长期淤积抬高的原因,也有助于开发利用黄河中游的水利、水电、水运资源.  相似文献   

18.
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受水库蓄水拦沙以及上游来沙减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荆江河道及洞庭湖三口水系水沙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综合分析荆江河段和洞庭湖区水文情势及河床冲淤变化的基础上,针对三峡运用初期的荆江治理,探讨了芦家河浅滩河段治理、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裁弯,以及抑制荆江河床冲刷下切等热点问题;对于洞庭湖治理方面,提出了三口水系优化、松滋口建闸的规划建议,对兴建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河道演变及江湖关系变化原型观测,以及治理措施的深入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对护岸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卢金友 《人民长江》2002,33(8):23-25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这种演变趋势对沿江地区防洪、航运、取水、岸线利用等均将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各河段冲刷达到最大时的平均剖刷深度约为0.5-5.3m,其中以下荆江河段的平均冲刷深度为最大,约为5.3m,上荆江河段次之,约为3.5m。简述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和河床演变趋势及其可能对护岸工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梅军亚  夏薇  毛北平  王驰 《人民长江》2006,37(12):49-50
长江、洞庭湖汇流河段位于长江中游,由长江下荆江出口段、洞庭湖出口段及江湖汇流段3段组成.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结合河段的来水来沙、边界条件及河型等,分析了江湖汇流段的河床演变.结果表明:长江下荆江出口段历年河床演变主要表现为岸线崩退,河道横向位移,实施护岸工程后,目前岸坡崩退得到有效控制;洞庭湖出口段河床历年冲淤变化较小,河势较为稳定;江湖汇流段河床演变主要表现为局部洲滩和深槽的变化,河势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