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线性波动的叠加原理和波浪方向谱理论,作者在综合考虑环境水流(水流因子)、非线性弥散影响(非线性因子)、底摩擦波能损失(底摩擦因子)、非缓坡地形影响(地形因子)、折射、绕射的近岸规则波传播基本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综合考虑多种变形因素的近岸多向不规则波传播变形的基本方程。使用有限差分作为数值方法,给出了波浪破碎和障碍物后边界的处理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虑环境水流(水流因子)、非线性弥散影响(非线性因子)、底摩擦波能损失(底摩擦因子)、非缓坡地形影响(地形因子)、折射、绕射、波浪破碎、障碍物影响的近岸多向不规则波传播变形数学模型。该模型以组成波的谱值及波向为变量,在实数域内求解,适合大面积海区波场计算。  相似文献   

2.
根据线性波动的叠加原理和波浪方向谱理论,作者在综合考虑环境水流(水流因子)、非线性弥散影响(非线性因子)、底摩擦波能损失(底摩擦因子)、非缓坡地形影响(地形因子)、折射、绕射的近岸规则波传播基本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综合考虑多种变形因素的近岸多向不规则波传播变形的基本方程。使用有限差分作为数值方法,给出了波浪破碎和障碍物后边界的处理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虑环境水流(水流因子)、非线性弥散影响(非线性因子)、底摩擦波能损失(底摩擦因子)、非缓坡地形影响(地形因子)、折射、绕射、波浪破碎、障碍物影响的近岸多向不规则波传播变形数学模型。该模型以组成波的谱值及波向为变量,在实数域内求解,适合大面积海区波场计算。  相似文献   

3.
波浪在双滩地形上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钢  邱大洪 《水利学报》1999,30(8):57-60
使用抛物型缓坡方程和修改抛物型缓坡方程研究了双圆形浅滩地形的波浪折射绕射。并与单圆形浅滩的波浪折射绕射进行了比较,进而对多圆形浅滩进行数值模拟,从中模拟了陷波现象。  相似文献   

4.
针对吴淞口水深变幅较大,岸线曲折多变,又存在导堤和航道等水利设施的特点,本文采用能够综合波浪折射、绕射、反射、破碎、非线性色散等因素的CGWAVE缓坡方程模型,模拟了吴淞口二维单频波波浪场并取得了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不规则波抛物型缓底坡波动方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钢 《水利学报》2001,32(6):0072-0076
使用Kubo近似,导出了不规则波抛物型缓底坡波动方程的折射绕射联合模型。对不规则波抛物型缓底坡波动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结与实验进行比较。不规则波抛物型缓底坡波动方程能很好地描述波浪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由此,可以预测波浪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形及波浪间相互用作而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波浪传播数值模型波向角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浪传播变形数值模型的抛物型近似在近海工程大范围水域的波浪推算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就抛物型缓坡方程(PMSE)数值计算中波浪方向的计算作了分析。首先从椭圆型缓坡方程(MSE)推导了波向角的计算方法;然后介绍大范围水域波浪折射绕射传播变形缓坡方程的抛物型近似法以及波向角的计算;最后,利用抛物型缓坡方程和椭圆型缓坡方程法分别对Berkhoff实验室地形条件下波浪场进行计算,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波向线图。比较结果显示抛物型缓坡方程法计算波向角结果与椭圆型缓坡方程法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抛物型近似法计算波向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新抛物型缓底坡波动方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林钢  邱大洪 《水利学报》1999,30(3):59-64
应用变分原理导出修改抛物型缓底坡方程和扩展抛物型缓底坡方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求解具体地形上的波浪折射绕射,同Kirby抛物型缓坡方程的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的抛物型缓底坡方程具有适用性。提供了一种模拟波浪折射绕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波浪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航道会发生折射、绕射以及反射现象。MIKE21的BW模块可以很好地计算和分析港口、码头等小面积波浪场中的多方向不规则波的相互作用,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和反射等各种波浪现象。本文采用该模块建立在不同航道条件下的波浪传播数学模型,并利用数模结果系统地分析了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边坡坡度以及波浪入射角度对波浪传播与变形的影响规律。成果对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频谱和单一方向的不规则波来分析海浪或在试验室内进行模拟,是目前的一种倾向。实践证明,仅用频谱已不能充分描述海浪的特性,同样,用单一方向的不规则波进行港口掩护试验,已不能确切反映港口的实际波况。波浪绕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射波的方向。而且用规则波的绕射结果进行工程设计,将是偏于不利的。因此,在波浪绕射模型试验中需应用方向谱。本文通过单一方向不规则波乃至规则波,进行波浪绕射的多波向合成,而达到方向谱波的实际效果。这对合理设计港口工程,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波浪自元流区斜向进入有流区后,不仅波要素发生变化,波浪传播方向也发生变化,即产生折射。作者根据线性波浪理论计算了波浪折射后的波要素变化情况。作者也曾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正向流作用下波浪的变形及破碎问题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波浪折射对变形及破碎的影响,本文计算和分析了斜向流作用下缓坡上规则波浪和不规则波浪的变形及破碎过程,取得了以下两方面的成果:1)正向流作用下波浪的破碎指标及研究方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水池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在1:15的斜坡条件下斜向和多向波浪中破碎的特点。根据波浪类型和岸坡条件将破碎指标分为四类,总结了每一类破碎指标公式的通用形式和系数。对实验中正向和斜向规则波、正向和斜向不规则波、正向和多向不规则波的破碎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斜向波的破碎指标较正向波偏大,基于不规则波有效波高的破碎指标小于规则波的,而多向波在波高较大时的破碎波高与正向不规则波相比偏小。  相似文献   

12.
孤立波在缓变地形上传播,将发生折射。在这一过程中加入流的影响将使传播过程更加复杂。本文采用有流影响的变系数二维KdV方程来描述这一现象。通过数值计算,文中给出了孤立波在斜坡海岸、水下圆岛等两种地形上有流及无流情况下,和旋涡流场中的折射的时间历程。并讨论了流对孤立波分裂、折射及传播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波浪自无流区斜向进入有流区后,不仅波要素发生变化,波浪传播方向也发生变化,即产生折射.作者曾根据线性波浪理论计算了波浪折射后的波要素变化情况。作者也曾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正向流作用下波浪的变形及破碎问题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波浪折射对变形及破碎的影响,本文计算和分析了外向流作用下缓坡上规则波浪和不规则波浪的变形及破碎过程,取得了以下两方面的成果:1)正向流作用下波浪的破碎指标及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斜向流情况;2)波浪的折射在一般情况下使波高降低,从而使破碎点向浅水方向推移。  相似文献   

14.
波浪作用下缓坡近岸海域沿岸流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均匀岸坡地形条件下.规则波及不规则波浪作用下缓坡近岸海域沿岸流的分布规律。采用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相结合,分析了波浪要素,地形坡度等因素对沿岸流分布的影响。提出了表征沿岸流分布特征参数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缓坡近岸海域,波浪作用下沿岸流的分布主要受到入射波浪波高、入射角度及地形坡度的影响。不规则波浪作用下沿岸流的速度分布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5.
改进的非线性波传播数值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吸收入射边界上反射波的方法,并通过将统一边界条件表达式推广到适应不规则波的情况,改进了非线性波传播的数值模型.将利用模型的线性版本(略去非线性项)所计算得到的台阶地形上波浪的反射和透射系数与相应的解析解进行了定量比较.在斜坡地形上数值模拟了不规则波的传播,并将数值结果和物理模型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在下游边界分别为开边界和全反射边界的等水深的水槽内数值模拟了不规则波的传播变形,讨论了非线性作用的影响.在侧边界和下游边界均为全反射的固壁边界、二维的等水深水域内,数值模拟了波浪斜向入射时所产生的波浪变形.计算结果表明,对上述各种算例,改进后的非线性波传播数值模型均能进行有效地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6.
范学平 《人民长江》2019,50(2):186-190
航道开挖会对波浪的传播产生显著影响,使港内波浪及泊稳条件发生变化。依托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MIKE21中BW数值模型的合理性,证实二者结果吻合良好,随后利用该模型对比分析了在规则波、单向不规则波以及多向不规则波作用下,港域波浪扰动系数的分布规律及区别。结果表明:小角度入射波浪下,单向不规则波与规则波在航道迎浪面边坡发生的波能聚集现象明显强于多向不规则波;多向不规则波的方向分布对波浪在航道中的传播产生影响,波浪方向分布范围越窄,航道的折射效应及能量汇聚过程也越明显,航道边坡上的扰动系数也越大。因此在实际工程的航道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形态波浪及多向波方向分布在航道传播过程中的差异,尤其在某些涌浪作用较强、波浪能量分布较为集中的港域,以单向不规则波甚至是规则波作为入射波浪将更加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Hydro》2007,1(2):133-142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ave breaking-induced current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rregular waves over a shoal, two numerical model systems, a combination of SWAN plus SHORECIRC and a combination of REF/DIF S plus SHORECIRC, were construc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irregular breaking waves conducted by Vincent and Briggs [1989, Refraction–diffraction of irregular waves over a mound. J. Waterway Port Coast. Ocean Eng. 115(2), 269-284.]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se two wave and current model combinations. Even though the two model combinations show a slight disagreement on the wave transformations,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he breaking-induced currents when the waves are breaking over a shoal: The computed results agree much better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tha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neglecting the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