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照“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理念,提出了河流及河口“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生态需水量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维持河流不干涸、断流,河口冲淤平衡所需要的基本水量,这样,水生动、植物才可能有一个最低需求的“水环境”;环境需水是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即保证河流水体能达到既定的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质标准,从而计算需增加的水量。生态和环境需水量构成综合的河北省地表水或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河流及河口“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估算和计算方法。生态需水量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维持河流不干涸、断流,河口;中淤平衡所需要的基本水量,这样,水生动、植物才可能有一个最低需求的“水环境”;环境需水是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即保证河流水体能达到既定的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质标准的所需用水.从而计算需增加的水量:生态和环境需水量构成综合的河北省地表水或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对策刍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面临着水污染、河湖萎缩、功能退化,地下水大量超采,水土流失严重等水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造成水土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缺水城市大型缓流景观水体水环境容量小、水质易恶化问题,提出了利用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模型进行水质管理的方法。以天津渤龙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渤龙湖自然水环境容量无法容纳污染物输入总量的要求,而水体循环净化系统按照设计负荷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剩余水环境容量。利用模型对渤龙湖水环境容量总量动态控制结果表明,在水体达到IV类水质标准的同时,优化后水体循环净化设施水量负荷可降低46.1%,且水环境容量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陈洁  胡欲洁 《水资源保护》2016,32(S1):104-108
在全面分析我国水环境治理市场现状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论证了水环境治理市场的投资前景,并对现阶段我国水环境主要治理问题和项目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当前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消除黑臭水体治理、保障生态流量及用水、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河道生态、推进生态护坡、实施水体修复。并对水环境治理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赵旭 《水资源研究》2006,27(3):22-25
扎龙自然保护区水环境污染较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达100%。水质与水生生物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水环境处于中、重度污染程度。其污染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施用等。扎龙自然保护区补给水量不足,年缺水约3亿矗。综上所述,提出了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科学的资源与环境生态水利体系;建立湿地水文监测系统等5条措施,为研究自然保护区水环境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通惠河河流水体存在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等问题,结合通惠河现状,提出了阶梯式治理模式,采用水流调度方法,以合理调度水流的方式保证水流的正常供给。在对通惠河水环境治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行性,力求解决通惠河雨后水环境问题,提高水环境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沿海平原河网水源补给不足、水环境质量差,实施平原调水引流是增加水资源补给、促进水体有序流动以及改善河网水质的有效措施。以台州温黄平原为例进行研究,构建了水量水质联合调控耦合模型系统,在开展产水产污分析以及原型调水试验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对调水引流水量及其改善河网水环境效果方面开展了分析,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河网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方案。研究成果可为温黄平原乃至整个浙江省沿海平原实施调水引流及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和研究示范。  相似文献   

9.
在水资源长期短缺的北方地区,拦河蓄水形成的串联型河流坝式景观水体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为计算维持这种以水景观为主的人工河流生态系统基本健康的最小需水量,以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为例,构造描述"串联型坝式景观水体"水质、水量变化的综合数学模型,提出了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河流坝式景观水体生态需水补水方案。结果显示:75%频率降水情况下,滹沱河水环境修复段现状水平年最小需水量为3 450万m3,并给出了明确的补水时机和补水量,为北方串联型河流坝式景观水体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论湖南水土流失对水旱致灾能力的放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景保  谢炳庚 《水利学报》2000,31(8):0046-0051
本文从灾害学角度上分析了湖南省水土流失对水旱灾害的影响,表明多年的水土流失放大了自然态水旱致灾能力。在气象因素大致相似的条件下水土流失导致:丰水期,地表集流快,产洪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江湖洪水位壅高且持续时间长;枯水期,水量减少、地表缺水时间延长。其复合效应是使水旱灾害交替演进,以及受灾面积、成灾率和发生频率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通过归纳总结当前与水的安全有关的研究,从注重水环境水质和水量统一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水环境安全的概念,认为水环境安全既要考虑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的安全,同时也要注重水环境本身的安全;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环境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其全球性、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两重性等特性;最后指出了当前水环境安全研究的热点和难题。  相似文献   

12.
于辉  许武德 《水资源保护》2008,24(S1):53-55
从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概念入手,主要介绍了水生态系统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机理;从一般水环境到特定水体,分别介绍了相关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质量不高,本文通过以巴家咀水库和锦屏水库两个典型水源地近年来的水质、水量、水土流失特征和防护措施分析,提出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区水源地准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三道防线体系,可有效减少进入水库水源地的泥沙及污染物,延长水库水源地的使用寿命,维护和改善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提高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使水体的水文、资源与环境特征朝着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演变所致。我国水环境问题,主要有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河流枯萎、河口淤积、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及海水入侵等。客观评价水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  相似文献   

15.
在确保杭嘉湖平原区域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对导流港东大堤沿线各闸、太浦闸和南排各闸组合调度,通过对两次南排调水试验的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措施可有效配合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进一步增加杭嘉湖地区"引江济太"水量,扩大平原水体流动范围,增加水体流速,提高水环境容量.该研究成果可为太湖流域类似地区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正> 《水法》的贯彻实施,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以法治水的新阶段。《水法》第一条载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水法》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也是强化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水资源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的保护两个方面。保护自然植被、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充沛的水源是水量保护的根本目的。防治水源污染,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保障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几年  相似文献   

17.
李海燕  车伍  黄宇  黄延 《给水排水》2007,33(2):80-83
分析了住区水环境系统科学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以中国南方某城市一住宅小区水环境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过程,包括规划规模、水量平衡分析及水体补水、防洪能力、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水质保障等.  相似文献   

18.
1工程概况西塘河引水工程是苏州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项目之一,工程通过整治琳桥港、西塘河、十字洋河3条河道,引望虞河水入苏州环城河,补充城区河网水量,增强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保护与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水环境问题有水体污染、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成化、缺水和海水入侵等.所提出的保护与改善我国水环境的战略有7点,即(1)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持续发展之路;(2)成立国家水委会,实现一体化水环境管理;(3)水环境管理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以提供财政保证;(4)改革水价和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市场作用;(5)加强企业整改,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改善水环境;(6)依法治水,制定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7)从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走科教兴水环境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1996年淮河流域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冬汛情况,通过水量水质的对比分析,说明各汛的丰沛水量,使淮河干流枯水期的水质,符合地面水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也使整个流域枯水期水体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比率提高,并维持了三个月之久,最后指出淮河流域水质的彻底改善仍需在污染治理上更加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