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简称潘大水库)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大面积暴发蓝藻,水环境问题突出。总结了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前后蓝藻暴发的特点,分析了潘大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对网箱清理后潘大水库蓝藻暴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水生植物浮床与滤食性鱼类相结合的生物调控方法来抑制蓝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箱养鱼清理对潘大水库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网箱养鱼对潘大水库的污染负荷,分析了潘大水库历史水质变化特征及网箱养鱼清理前后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磷是潘大水库的主要污染物质,网箱养鱼曾是潘大水库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网箱清理后,大黑汀水库水质好转趋势明显,而潘家口水库水质尚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简称潘大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进行单指标评价,同时对2012年度各断面水质状况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磷参加评价的情况下,潘大水库的水质符合地表水Ⅲ∽Ⅴ类标准;由于受入库河流及水库网箱养鱼、周边选矿的影响,潘大水库总磷、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水体呈现出轻度富营养化,目前总磷、总氮已成为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针对太湖2007—2017年蓝藻暴发治理效果欠佳,每年蓝藻暴发面积仍然很大,2017年的最大暴发面积超过2007年最大暴发面积43%,藻密度全湖普遍增加的现状,分析了太湖蓝藻暴发治理效果和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消除富营养化和在2049年之前分水域消除蓝藻暴发的目标及实现此目标的技术集成综合对策,包括消除富营养化、消除蓝藻暴发和恢复湿地三大措施,建议再次修编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等,使太湖治理由目前的治理富营养化转入治理富营养化与消除蓝藻暴发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潘大水库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与此同时,入河排污、围库造地、侵占水库岸线等水事违法行为对库区水生态环境、水库运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近年来潘大水库水政执法工作的实际,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推进河长制等新形势、新要求,从强化水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和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等角度出发,对如何加强潘大水库水政执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海河2013年蓝藻生长暴发过程、监测数据、感观表象、相关因素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将总氮、总磷、氮磷比、水温和气温等蓝藻生长、暴发的影响因素与藻密度进行对比,发现蓝藻暴发与水温、最高气温、氮磷比、总氮等影响因素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同时,将海河蓝藻暴发从感官上分为5级,并将感观分级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实现了在数量级精度范围内通过感观观察初步判断蓝藻密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太湖消除蓝藻暴发的步伐,设计出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本文介绍了利用太湖大数据数模治理太湖蓝藻暴发整体思路。提出用水量水质数模分析各阶段水质改善趋势和能够达到的最终水质目标;结合修复湿地的实践建立完善湿地数模;在水量水质、湿地数模的基础上建立蓝藻数模消除蓝藻暴发。以梅梁湖为例进行消除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试验,结合梅梁湖治理实践建立梅梁湖蓝藻数模试点,并为太湖其他水域建立数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湖库间隔性蓝藻暴发或长期藻密度过高,对城市供水及湖库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同程度威胁。通过综述国内外常见的蓝藻暴发应急处理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等;从持续控制藻类削减量大于其自然增长量的角度出发,针对藻华暴发前期、藻华暴发期和藻华暴发后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了针对性的应急防控对策,以期为蓝藻暴发的长效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闾江大堤位于太湖水域重要水质保护区,现急需对大堤沿线蓝藻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由于大堤沿线分布大片芦苇,给蓝藻打捞带来困难,拟采取挡藻围堰来阻止蓝藻进入芦苇丛。根据施工条件,选取预制桩、木桩、固滨笼网箱三种挡藻围堰,比较分析优缺点,选定固滨笼网箱作为挡藻工程措施。本文对固滨笼网箱的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效益分析等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潘大水库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化、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性,改造原理,分析了具体实现方案和改造中的技术难点。通过改造,实现了资源共享,更充分地发挥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效用,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太湖蓝藻监测及暴发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及时掌握太湖蓝藻发生和暴发状况,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太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以1996-2008年太湖各湖区藻类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蓝藻历史变化状况,对太湖13 a的藻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的构成、数量和季节变化,以及蓝藻暴发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太湖9个湖区分区进行蓝藻暴发特征分析,探讨治理蓝藻水华的措施.结...  相似文献   

12.
潘大水库为津冀区域内的重要水源地,多年来向津唐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良好水资源。近年来,由于水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为了遏制水体恶化状况、提高水库水质,引滦局以学习贯彻好《意见》为契机,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潘大水库库区管理办法立法工作、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吴康中 《水资源保护》2007,23(S2):107-108
分析了莲花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叙述了治理措施过程,对蓝藻治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太湖蓝藻爆发的发生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2008~2013年太湖蓝藻MODIS遥感监测成果,分析了太湖蓝藻爆发与同期气象、水质和人类活动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近6 a来太湖蓝藻暴发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蓝藻水华主要集中在太湖的西部和北部;2太湖蓝藻年度暴发总面积与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降水增加和光照减少可能是促使蓝藻水华减弱的气象因素;3蓝藻的暴发通常伴随着水质的恶化,近几年太湖水质不断改善的事实说明遥感监测得到同期蓝藻水华减弱的趋势是可信的;4通过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等措施,对蓝藻水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分析结论对于今后太湖蓝藻的进一步治理和太湖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太湖蓝藻暴发已成为重要水污染事件,是太湖面临的重大水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加剧了其严重性。为了预测未来由于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了蓝藻生境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的研究。基于大量实测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与气候变化情景计算,总结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增高、风速略有下降、日照减少、降雨增多、湿度降低等趋势。气候变化是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与风速变化是影响太湖藻类生长的敏感气象因子。气温升高导致的蓝藻暴发风险平均10年将增加约2%,风速降低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平均每5年增加约3.5%。结合蓝藻对敏感因子响应关系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截污减排、适当清除底泥、打捞蓝藻、调水引流、修复生态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改善流域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流域河湖水体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导致水源地水质问题十分突出.太湖蓝藻暴发导致周边城市供水危机.在分析太湖蓝藻暴发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根本措施是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海河水利》2008,(2):70
大面积湖库水体发生蓝藻现象十分普遍 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面积的湖库水体发生蓝藻现象十分普遍,国内外的许多湖泊都发生蓝藻。蓝藻暴发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湖泊营养化日益严重是造成蓝藻生长和暴发的主要原因,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水温升高也是蓝藻暴发的诱因。只要湖泊营养盐浓度长期在较高水平波动,即使完全切断外源污染,只要温度、水流、光照等条件适宜.蓝藻帆很可能大规模暴发。  相似文献   

18.
对滦河流域潘大水库上游地区进行了水功能区风险单元划分,建立了陆域风险源与其影响水域的对应关系;采用PSR模型构建了风险源等级划分指标体系,将突发水污染风险源的风险等级划定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和安全5个等级;在调查风险单元内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各风险源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滦河流域潘大水库上游地区共有突发水污染风险源42个,分别处于较高风险、一般风险及较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太湖蓝藻成因分析与清淤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氮磷比和温度对太湖蓝藻生长与消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质量浓度的TN、TP是太湖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适宜的氯磷比是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的内因,25℃左右的水温是太湖蓝藻暴发的突变点。针对太湖传统清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高频微幅振动清淤的湖泊淤泥疏浚新技术和清淤与淤灌相结合的综合清淤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引滦枢纽工程所属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近期水质监测表明,非汛期水库水质为地表水V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汛期为III类水标准,全年III类水达标率41. 7%。通过对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水库水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潘、大水库水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