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硬梁包水电站采用明渠导流,工程分三期施工的导流方案。为节约工程投资,同时减小明渠出口下游冲刷,将导流明渠底宽确定为60 m。导流明渠出口流速大,最大流速达11.65 m/s,而明渠基础及下游河道为深厚覆盖层,抗冲能力弱,动床模型试验表明:明渠出口冲坑最深达20.4 m,研究采用框格式地连墙的防护方案,解决明渠出口及下游防冲刷问题。  相似文献   

2.
襄樊电厂二期工程取排水河段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明辉  吴卫民  刘晓芳 《泥沙研究》2007,(1):76-80,F0003
襄樊电厂一、二期工程均以汉江为水源,采用直流供水方式,排水入汉江。本文建立了电厂取、排水口河段动床实体模型,考虑了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拟建的崔家营航电工程对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水流泥沙运动影响,从三维空间角度详细研究了取、排水河段水流泥沙运动及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取水口附近底沙运动情况、取水安全可靠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稳定取、排水口附近河岸及保证取水可靠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探索并提出了电厂排水口优化的多种排水方案,比较了其排水运行流态、排水流速对渔船通航影响、动床冲刷特性等,试验认为修改方案4(不开挖右侧岸坡+弧形导流墙)和修改方案8(开挖右侧岸坡+弧形导流墙)较优,试验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具有潮流影响的电厂温排水和工程海域泥沙冲淤变化的有力工具,通过电厂工程区域冷却水扩散规律、取水口引水特征及取排水口泥沙冲淤变化等分析研究不同的取排水布置型式,最终得出较优的取排水方案。  相似文献   

5.
东方电厂南防波堤外侧100 m左右有一条平行于堤的水下天然气管线。防波堤的建设将改变附近海域的潮流场,引起堤外侧海滩滩面发生冲淤变化。通过建立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动床泥沙模型,进行了常年水文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防波堤的建设对天然气管线所在位置的冲淤影响,以及防波堤堤前冲刷,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6.
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导流设计流量达15500m^3/s,围堰修建在深厚软基上。围堰防冲安全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施工期共和通是技术难点。通过明渠导流和河床导流方案的定床及动床模型试验研究,选择了河床导流方案,并联合使用多种柔性防护措施、增设水平块石护面作为防冲设施的第一道防一,使围堰安全可靠。软基冲刷、度汛、施工通航、船模型研究等均为该工程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Delft3D在海湾电厂温排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海湾电厂的温排水受到潮汐、波浪、盐度、风场等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对电厂所在水域的温排水运动的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型计算比一般水域的电厂温排水数值模型计算更为复杂。尝试运用Delft3D模型对北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的温排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扩建工程4种排水口布置方案的计算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和物理模型试验吻合较好的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排水口布置方式,确定了温升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原型资料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针对潮汐动力控制下的河湾地区电站温排水运动特性和取排水工程效果进行研究。二维数学模型用于温排水对远区水域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研究,并为近区数模和物模提供水动力要素。基于水动力参数验证试验,在不同水文条件和电厂运行工况下,分析工程附近水域水动力特性。着重探讨了不同取、排水口方案布置条件下的温排水运动和扩散规律,预测受纳水域温升面积和取水温升,论证取排水口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技术方案的模拟精度可满足取排水口工程布局优化和热污染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堰顶溢流坝下游河床 ,由于受基岩构造特性的影响 ,产生较大的冲刷。为了论证原型观测成果 ,模型利用岩块放大法 ,采用 4种不同粒径松散碎石的动床试验 ,对坝下游河床的冲刷 ,进行了复演试验。试验表明 :冲坑深度当模型动床碎石换算粒径比原型冲坑冲出的块石粒径大 ,(约 2 .2 5倍 )时 ,原型和模型能吻合 ,但冲刷坑的形状 ,两者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受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高明大桥附近河床下切幅度达10 m,威胁到大桥安全与稳定。该文在分析桥墩附近河床冲刷现状及床沙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桥址附近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结合经验公式进行桥墩局部冲刷水力计算,预测桥墩局部冲刷坑范围和趋势,据此提出桥墩抛石防护方案,包括防护范围、块石粒径、抛石厚度等。经汛后检测,冲刷防护措施效果较好,可为珠江三角洲类似大桥冲刷防护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边境 《吉林水利》2007,(9):20-22
和盛橡胶坝由于下游河床下切深度过大导致消能工消能效率降低,引起海漫段大规模冲刷。该坝通过新建二级消能工解决了原有消力池的有效利用及高水头的消能问题。本文初探了二次水跃的消能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对二级消力池的设计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沿岸市政泵站放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明  徐祖信 《给水排水》2004,30(11):33-36
苏州河沿岸市政泵站的放江问题 ,是当前进一步改善和稳定苏州河水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泵站放江包括降雨放江 ,施工配合放江 ,旱流放江、试车放江和检修放江 5种情况。通过提高截流倍数 ,建设雨水调蓄池 ,疏通过江污水管 ,解决管道渗漏 ,增加回笼水设施等工程措施 ,有效减少了苏洲河沿岸市政泵站的排江水量和污染物总量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东莞市宏远片区排水系统现状和内涝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内涝整治方案,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建立雨水和污水分流制收集系统,其中雨水收集系统根据地势不同,以3.70m(1985高程)划分自排和强排范围,自排区域建设雨水系统,排至运河,原排水管作污水管;强排区域建设污水系统,原排水管作雨水管,排至现状泵站.同时对狭窄街巷敷设雨水边沟,对运河雨水排出口进行优化设计,改善水流条件,减少对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近海海域,跨海桥梁基础冲刷是影响大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金塘大桥2014、2015和2017年桥墩基础冲刷实测资料,并结合建桥前地形测验资料进行了案例分析,解析出了往复潮流条件下桥墩基础的一般冲刷及局部冲刷深度,金塘大桥中引桥桥墩一般冲刷深度为3.3~3.6 m,平均局部冲刷深度约8.3 m。往复潮流条件下桥墩基础局部冲刷坑受双向潮流影响向上下游延伸,形状呈椭圆形,各墩冲刷坑纵向长度与最大局部冲刷深度呈近似线性关系,长度约为局部冲刷深度的10~12倍,而各墩冲刷坑横向宽度则基本一致,约为桥墩基础宽度的4~5倍,与最大局部冲刷深度无明显相关性。跨海桥梁基础冲刷深度计算方法及冲刷坑形态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供跨海大桥基础设计、运行维护及基础冲刷防护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针对感潮河段魁岐排涝二站?型复杂流道的不利冲刷问题,通过建立整体水工模型,研究城市异形排涝通道消能防冲新技术,提出导流坎、消力坎和消力墩联合消能防冲技术,探索其在宽幅水位变化、多工程交替运行及通航情况下的适应能力,并给出水力设计方法。研究表明,联合消能工对复杂工况适应良好,能有效解决异形排涝通道的消能防冲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位于杭州湾大桥中间位置,海中平台下部群桩结构与平台上游各系列匝道墩、大桥主墩形成了复杂的墩群结构,受其影响,海中平台区域海床冲刷较为剧烈。为深入了解海中平台区海床冲刷特性,应用多年实测地形测量资料,对海中平台区的海床地形特征、建桥前后海床冲淤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各匝道墩最低冲刷高程分布,并应用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海中平台区的水动力分布特征,揭示了匝道墩海床冲刷机理。研究发现,与建桥前相比,海中平台区大桥轴线上游500 m~下游1 000 m范围内海床发生整体一般冲刷,在海中平台南北两侧,受局部绕流影响,产生明显的局部冲刷,最大冲刷达14 m。平台南北两侧向上游延伸的局部冲刷槽影响到平台上游的匝道墩,导致部分匝道墩附近海床高程普遍较低。整体来看,位于桥轴线上游的ZB和ZC系列匝道墩因受到海中平台绕流及主墩绕流的叠加影响,导致其最低海床高程明显低于位于桥轴线下游的ZD和ZE系列匝道墩,各匝道墩最低海床高程与涨潮流流速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桥墩振动对其局部冲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桥墩振动对其局部冲刷的影响,以圆柱型桥墩为例,开展了不同泥沙底床条件下的振动桥墩局部冲刷水槽试验。结果表明,在振动载荷下,对于中值粒径分别为14.42μm、31.75μm和85.92μm的细颗粒底床,当振动强度从0增大至3.72,最大冲刷深度和最大冲刷半径均随之增大;中值粒径为14.42μm的泥沙底床最大冲刷深度增幅最大达910%,且粒径越大,增幅越小。对于中值粒径为260μm的粗颗粒底床,当振动强度从0增至2.31,最大冲刷深度降低了37.50%,而最大冲刷半径增加了38.37%。因此,桥墩的振动对其局部冲刷有着重要影响,且对细颗粒底床和粗颗粒底床的影响不同。桥墩振动导致有黏性的细颗粒泥沙发生流变从而加剧了其局部冲刷;而无黏性的粗颗粒泥沙受到振动作用而加密,其局部冲刷削弱。提出了考虑桥墩振动的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其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20%的数据达87.5%,能够为涉水桥梁基础埋深的设计提供更合理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六泾节点段控制着长江口的物质通量和南北支的分流分沙,其河槽稳定性和变化趋势在长江口的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段河槽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六泾节点段1992年前河槽呈右移态势;1992—2018年间,河槽演变趋缓,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小幅度的上提下挫,垂向上呈缓慢刷深之势。②徐六泾节点段未来滩槽格局基本稳定,河槽仍以冲刷为主,且有向下游发展趋势,大洪水作用下局部河床会出现较大的调整(2009—2018年+百年一遇水文年试验条件下,在现有的-30 m深槽下游约910 m 处出现一个新的-30 m槽)。③徐六泾节点段河槽整体稳定性前期主要受两岸圈围工程、上下游河势、大洪水等的影响,近年来主要受流域减沙的影响,局部河床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洪水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9.
In 1989 a submarine outfall was brought into service in the coastal area of Zarautz, in the Basque Country (north of Spain). The outfall discharge point is located at −35 m depth and −1 km offshore.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sediment dispers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vicinity of an outfall. The methodological field procedures included bathimetric surveys and sediment sampling for grain size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transport paths were estimated. Small-sized sediments have been only deposited in the proximity of the outfall discharge point.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s shows only minor influence of the outfall. Only under storm weather conditions sediments will get into suspension. Sediment transport studies suggest a net transport from the outfall discharge point to the N-NW. It can be established that sediments discharged by the outfall will not be transported coastwards; thus, water quality in this area will not be affected.  相似文献   

20.
尾矿坝地震液化稳定的简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建平  孔宪京  邹德高 《水利学报》2006,37(10):1224-1229
简要介绍尾矿坝抗震设计规范中液化分析方法的简化过程,依据抗液化度与孔压比的关系,提出了尾矿坝超静孔压的简化计算式,并应用于拟静力法稳定分析中。结合某尾矿坝实例,用简化方法计算滩长为130m时初期坝淤堵,以及滩长分别为70、130、和200m时初期坝正常排水共计四种工况的液化与稳定。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上游坡面水边线附近区域最易液化,其次在初期坝附近。滩长对尾矿坝地震液化稳定有很大影响,滩长越长,液化区越小,稳定性越高。如果初期坝排水设施失效,将导致初期坝附近孔压增大,坝体安全系数降低。因此,保证合理的滩长、初期坝排水设施的有效性对尾矿坝地震稳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