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表层弱透水覆盖层较厚,下部强透水层也较厚的双层地基,宜采用排水减压井进行渗流控制。  相似文献   

2.
某引黄调蓄工程调蓄池,池区地质条件复杂,池底以下地层上部有3层透水层,一层厚度较薄且不连续的弱透水层,较深的下部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因防渗为调蓄池成池的关键,针对具体情况,类比了5种防渗方案,最终推荐选用复合土工膜垂直防渗和GCL膨润土防水毯水平防渗的综合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3.
研究底部过流条件下透水框架群的阻力系数具有现实意义。将透水框架视为大尺度粗糙结构体,利用入侵深度,建立了大尺度粗糙结构体过流的水动力双层模型,将水流沿垂向分为上部自由流动层和底部透水层,得出考虑底部过水和占用过水面积的大尺度粗糙河床阻力系数计算式。透水框架水槽试验的数据表明,框架群铺设后纵向流速随水深变化的垂向分布呈“S”型。利用47组雷诺数为25 000~50 000的试验数据率定出推导公式的形状系数,最终得出透水框架群阻力系数计算式。  相似文献   

4.
在深厚覆盖层坝基中不同深度处常含有单层、连续、等厚弱透水层,如何将防渗墙和弱透水层优化结合形成联合防渗体以减小防渗体的深度,值得深入探讨。采用Seep/w软件分析了强、弱透水层二元结构深厚覆盖层坝基的渗流量、出逸坡降、防渗墙底部坡降,探讨了不同深度处的弱透水层对坝基渗流影响的规律。研究发现,坝基中未设置垂直防渗墙时,弱透水层所处的位置越浅,越能有效降低渗流量、抑制坝基坡降;弱透水层所处的位置较深时,对大坝掺控则不利。坝基中设置垂直防渗墙时,较深的弱透水层与防渗墙形成的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相比较浅的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更能有效降低渗流量、抑制坝基出逸坡降。深厚覆盖层中弱透水层的存在能有效降低坝基控渗的成本。研究成果可为强弱透水互层的坝基掺控方案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堤防双层地基破坏机理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堤防堤基分为土基、双层地基和砂基3种基本类型,其中双层地基弱透水层下部作用有承压水头,最容易产生渗流破坏。分析双层地层的破坏机理及渗透破坏过程,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双层地基处理是堤防设计中渗流控制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6.
二元结构中弱透水层基坑降水的水文地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理分析和理论计算阐述了汉口地区典型二元结构中弱透水层在基坑降水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特性,即:渗透性呈极明显的各向异性,流土与管涌现象,弱透水层在降水维持阶段的两个"滞后"现象,弱透水层设置滤水管导致含沙量增大等.并依据其特性,提出了疏导与阻堵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设置砂井疏导,采用止水帷幕阻堵等两种措施.通过与减压降水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弱透水层降低承压水的难题,为类似地层的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四明湖水库大坝坝基上部为弱透水的软黏土层,下部为强透水的砂砾石层,属典型的双层地基.为解决危及大坝安全的承压水问题,合理的措施是在坝后采取排渗减压,而对深厚地层,则宜采用贯入到下层地基中的排水减压井系来控制渗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合理的排水减压井系的设计建议.实践证明,该处理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深厚覆盖层坝基中存在弱透水层时,弱透水层往往既是隔水层又是软弱夹层,是利用其作为渗流控制依托层,还是不考虑其防渗作用,关系到防渗工程的成本、进度等。流固耦合能较真实反映出弱透水层对坝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该文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结合土体非线性流变理论,将土体本构关系推广到黏弹塑性,同时考虑土体力学参数及水力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借助ADINA进行双场耦合求解,分析上江坝深厚覆盖层坝基中弱透水层对土石坝渗流场、应力场和自身应力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半封闭式防渗墙和弱透水层可形成坝基内部的联合防渗体系,能达到显著的渗流控制效果,大坝渗流量、坝基出逸坡降和弱透水层自身应力应变均小于其允许值,能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但同时防渗墙和弱透水层承受的应力应变会相对增加,需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给予辅助。实例中防渗墙深度相比封闭式防渗墙减小近60 m,若方案能给与采用,可大大减少工程造价。因此,坝基内部若存在弱透水层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科学论证后若能加以利用,能做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针对管涌破坏模式,建立了双层地基堤防概化模型,选取了堤内外水位差、警戒水位持续天数、弱透水覆盖层厚度及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比值4个主要评估指标,开展了大量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各评估指标对管涌发生影响的客观权重。研究表明:堤内外水位差和弱透水覆盖层厚度(<2 m)2个评估指标对管涌发生的影响权重相对比较大;同时,对于警戒水位持续天数、弱透水覆盖层厚度及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比值3个评估指标,需要分区间确定客观权重,不同区间,各指标的客观权重不同。研究成果为后续建立堤防安全评估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沂入沭调尾拦河坝工程位于临沂市境内,全长1600m,为亚粘土均质坝.坝基地质复杂,坝基范围内的主要地层为壤土、中粗砂、砂砾石层,基岩为白垩系王氏组砂砾岩、安山岩及闪长岩.坝基中粗砂及砂砾石层的透水系数为78~34m/d,属强透水层;基岩为弱透水层,透水率大小悬殊相差较在,经压水试验测得透水率为5~100LU.由于地层中在强透水层且岩基断层破碎带也存在严重渗漏,为保证大坝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截渗处理.工程施工中,采用了深层搅拌桩连续墙技术进行截渗处理,在此作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分沂入沭调尾拦河坝工程位于临沂市境内,全长1600m,为亚粘土均质坝.坝基地质复杂,坝基范围内的主要地层为壤土、中粗砂、砂砾石层,基岩为白垩系王氏组砂砾岩、安山岩及闪长岩.坝基中粗砂及砂砾石层的透水系数为78~34m/d,属强透水层;基岩为弱透水层,透水率大小悬殊相差较在,经压水试验测得透水率为5~100LU.由于地层中在强透水层且岩基断层破碎带也存在严重渗漏,为保证大坝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截渗处理.工程施工中,采用了深层搅拌桩连续墙技术进行截渗处理,在此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杨光煦 《人民长江》1999,30(9):13-15
长江中下游堤防多位于由表层弱透水层及下卧透水层组成的双层地基上,堤防及其地基、边滩在汛期出现的险情有散浸,管涌,流土、接触冲刷引起的渗水流砂、漏洞,穿堤建筑物渗漏,滑坡,崩岸,溢溢等。  相似文献   

13.
新立城水库土坝坝基属于双层地基,即表层为粘性土层,下面为沙砾石层。坝基下砾质粗砂和细砾为强透水层,连续分布。因需要防渗的透水层不厚(仅2~5m),采用高压喷射灌浆封堵透水层。施工前选定与坝段同样地质条件的试验场,用实际施工的喷灌设备分不同方案进行原型试验,开挖后观察成墙效果,最后确定施工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4.
双层地基常由于弱透水层的阻水作用,使得下卧强透水层水压较大,以致地基发生渗透变形破坏,故双层地基上修建泵站应特别重视排水减压设计。同时基坑开挖减小了弱透水层厚度,坑底易发生流土等渗透破坏。结合龙滩庵泵站工程设计实例,以双层地基减压井渗流计算为依据,论述了双层地基修建泵站时的排水减压和基坑降水设计,工程施工和实际运用均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庆市弱透水层饱和粘性土渗透和溶滤实验研究。了解水分及污染质在弱透水层中的运移及浓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当上坝地基上层为弱透水覆盖层,下层为强透水层(砂砾层)时,一般采用上游设铺盖和下游设排水沟(井)减压相配合的措施,以控制坝基渗流。黑龙江省大部分水库土坝的地基均属于上述双层地基,但黑龙江省处于寒冷地区,结冻时间长,因此,冰冻对排水减压设施有很大的影响,致使排水沟或减压井在结冻期间出现相反效果,或在初期虽有减压排水效  相似文献   

17.
对基坑排水做了一般性论述,重点介绍上部覆盖层为中粗砂,下部为相对不透水层的排水方法及几种简易暗排方法。  相似文献   

18.
垂直铺塑截渗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在我省牛尾岗堤草坝段除险加固工程中首次引进。牛尾岗堤是淮河中游瓦埠湖蓄洪区圈堤,牛尾岗草坝段0+000~1 502堤段地基弱透水层顶面高程在17.30m左右,强透水层(细砂)顶面高程16.8-15.9m,两侧堤基弱透水覆盖层厚度权0.6-1.9m,由于上世纪70年代堤防加固时在两侧近堤脚取土,形成近堤脚100-224m宽的深塘,塘底高程15.20m-16.00m,部分弱透渗水层挖穿,堤脚两侧沿强透水层表成通道,严重削弱了堤防抗洪能力。能实施垂直铺塑截渗工程后,管涌,翻砂彭水等现象全部消失,通过目测及观测设备提供的数据分析,证实其防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1 双层地基的成险原因 地基中若表层土透水性较弱,下部土层透水性较强,两层的渗透系数之比〉100即可称双层地基。相对不透水层的天然表土层受其底部衰减很慢的承压水头作用,当其自重不足以抵抗所受的承压水头作用时便会被顶穿或隆起,产生翻砂、泉涌群和管涌险情。  相似文献   

20.
地下结构在采用降水减压的方法进行抗浮时,为了便于布置抽水泵或排水设施,需要确定由于降水减压所产生的水量值,目前没有针对在有截渗墙条件下的降水抗浮抽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该文针对常见的深厚均质土层和含强透水层的成层土两种典型土层,利用改进阻力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在考虑截渗墙透水及不透水两种情况下,推导地下结构降水减压抗浮所产生的抽水量简化计算公式。所推导的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接近,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