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史·河渠志》,明宋濂等著。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江南儒学提举”。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升任“翰林院学士”。其后历任“编修”、“国子司业”、“侍讲学士”等职。明代官修《元史》,分两次成书:初修为洪武二年八月,续修为次年十月,宋濂均为总裁。这两次分修的成果在《河渠志》上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宋史》、《金史》以及《辽史》,均为元代同时官修,署名脱脱等撰,实际成于众手。《宋史》成书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金史》则早一年。宋、金二史都遥继《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的传统,恢复了《河渠志》专篇,从而纠正了《后汉书》等史书不列水利专篇的缺陷,并为元、明、清各史提供了范例。宋、金二史《河渠志》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各以本朝为断限(宋《志》有个别部分简略地追溯前代);采用先按水系(或地区)分门别类,再按史事发生的年代先后,依次编述,形成与《史记·河渠书》等水利通史相区别的断代水利史的新体裁。《宋史·河渠志》是《宋史》的十五《志》之一,分为七卷,全文约6万多字。按所叙内容有具体河名、水系和年代可考的,约580事。依该《志》编排次序,总序之后,首列黄河167事,记述周显德元年至宋靖康元年(公元954~1126年)史事,篇幅占该《志》1/3以上。次为汴  相似文献   

3.
水利管理一直为历代明智的执政者所重视省水利厅王世安编者按:我国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与之共生或派生的水利管理也源远流长。王世安同志根据中华书店1990年出版的《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一书有关河北省的内容,整理了《水利管理史话》一扎。为借鉴历史经验,现摘要刊...  相似文献   

4.
苏轼从实践中提炼出特别的感受:"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长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在《乞开西湖状》中,他联想到西汉汝南鸿隙陂的兴废教训:"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引出了经世治政的通理。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岷江干流的历史演变及河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颖 《泥沙研究》1994,(2):22-34
成都平原岷江河道的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约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岷江的水沙特性、平原本身的地势地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自“史记。河渠书”(公元前100年左右成书)以来的各种史料记载,以及对社会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分析,岷江干流的流路应是自灌县直趋新津方向的金马河,而非由灌县折向成都的大皂江(“元史,河渠志”)。金马河的自然演变特性本属堆积性,但由史料、出土文物、水沙变化与河道特  相似文献   

6.
《明史·河渠志》是《明史》的十五《志》之一。《明史》为清代官修,编修时间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最后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印成书。先后担任修史“总裁”的有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参加具体编撰工作的人数不少,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成书后署名“张廷玉等撰”。  相似文献   

7.
《汉书·沟洫志》,后汉班固著。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永平五年(公元62年)任“兰台令史”,随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班固承继其父班彪遗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编著《汉书》,成为与《史记》同享盛名的重要史籍。《沟洫志》是《汉书》的十“志”之一,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前。它继承发展了《史记·河渠书》的传统,对古代河渠水利史实作了通贯古今的叙述,成为我国第二部水利通史。全文共5317字,按叙述结构可划分为29段,其中1~12段除个别(例如引漳溉邺等)外,基本照引《史记·河渠书》,记述从禹治水至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两千来年的水利史实;13~28段则系统记述汉元鼎六年至元始四年(公元前111年~公元4年)一百多年来的水利史实,并多次记述了西汉及其以前、未被《史记·河渠书》收录的禹治水传说及战国、秦、汉的黄河情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倡导修志。河南省河务局于民国11年(1922年)率先编成《豫河志》。这是民国年间成书最早的江河志。之后又编成《豫河续志》、《豫河三志》。它们汇编了河南黄(沁)河水利工程史料,是十分珍贵的区域性江河专志。事后部分编辑从事《河南通志》(未付印,仅留数种“志稿”本)的编纂,豫河志亦被提炼为《河南通志·河渠》专篇。3部专志仿《南河成案》形式,分别由3任局长吴筼孙、陈善同、陈汝珍主持编纂。目的是让后人能得“古今因革损益之故”,以求“黄河安澜之法”。陈善同(1876~1941),字雨人,河南信阳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都察院御史。1923年2月~1927年1月任河南河务局局长,1927年1~5月  相似文献   

9.
<正>建水地处滇南,距省会昆明220公里余,为滇南交通要冲,军事、文化之重镇。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见它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元史·地理志》有载:"建水城,唐元和间蒙氏所筑,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历为  相似文献   

10.
建水地处滇南,距省会昆明220公里余,为滇南交通要冲,军事、文化之重镇。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见它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元史&#183;地理志》有载:“建水城,唐元和间蒙氏所筑,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历为大,故名惠历,汉语曰建水。”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有:(一)通报全国水利系统的修志形势和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二)组建编纂机构;(三)讨论、修改、审定《江西省水利志编纂工作纲要》和《编纂纲目》,并初步落实编纂任务。一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连绵不断,资料浩如烟海,其中讲到水利方面的有《河渠志》、《水经注》等著作,在二十四史中也有水利的记载。我们党和政府对史志工作十分重视。建国后毛  相似文献   

12.
清圣祖皇帝的治水辩证思想编者按:过去的史书有关治水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最近王世安同志又从中国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一书中摘录了部分有关我省或涉及我省的内容,略作说明成文,供读者参考。发展水利是好事,但也要讲求科学,应按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以及著名的国际河流澜沧江均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内部。其源区相邻世称江河源区,全部位于素有“江河源”之称的青海省境内,因而生活和建设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也常被誉为“江河源人”。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简称《江河源志》)列为《青海省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相似文献   

14.
水岩 《山西水利》2015,(2):51-52
<正>姚暹渠古名永丰渠,亦称"运粮河",是历史上为保护盐池,兼顾运盐与灌溉而开启的一条人工河渠,距今1 500年。《宋史·河渠志(五)》载:"后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所开,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废绝。隋大业中(605—618年),都水监姚暹决堰濬渠,……民赖其  相似文献   

15.
论隋唐五代的河患及治河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五代经历了近四个世纪,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隋、唐两代,随着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出现了驰名中外的隋代大运河,而且农田水利事业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然而奇怪的是,隋唐五代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隋书》、《唐书》、《五代史》中却都无《河渠志》,缺乏有关黄河、  相似文献   

16.
《史记·河渠书》该书为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汉司马迁著,《河渠书》是其中一个专篇。它记述了上从禹治洪水,下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后黄河洪灾及修流河渠史实。司马迁在《河渠书》结尾,历述他阅历过江、淮河、济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再次表达他对水的利害两面性的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又因他参加过瓠子  相似文献   

17.
班固作《沟洫志》承袭了司马迁《河渠书》中的水利思想,单独著篇,侧重农田水利,故曰"沟洫",不言"河渠"。二者皆视水利有三层含义:一是治理水患,二是灌溉农田,三是漕运货物。班氏认为水利起源于大禹治水,发展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并详细地记叙了西汉治河过程,记载了六辅渠、白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以及水工徐伯表、杨焉、张戎、韩牧等水利专家,还记录了许多重要的治水言论,尤其是贾让的《治河三策》,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论,是最早提出黄河下游地区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  相似文献   

18.
说起沈怡,甘肃的水利工作者不一定都知道此人,其实他也是一位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治黄事业的人物之一,并且是曾对甘肃的水利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沈怡,号君怡,1921年就学于德国德兰诗顿工业大学,受业于恩格斯教授,1924年撰写《中国之河工》德文稿,论及我国古代黄河的决溢,治理与河工技术,获得博士学位。为了研究黄河,他不仅阅读了各种水利专业书籍,还通读了廿四史中的河渠志,各个省志以及各种与黄河有关的中外书刊。1925年编写出了《黄河年表》(1935年版)。1933年9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34年赴德国与他的导师恩格斯教…  相似文献   

19.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在清华大学水利系新生入学第一堂课上,水利界泰斗张光斗先生,总要引用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的这一句话告诫莘莘学子,得水之利与避水之害对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20.
水利释义     
水利就是水之利或水之利用,意至明显.不过,它的含义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充实完备的.先秦古籍言水利者,见《管子·禁藏》:"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所谓"利在水"、"取水利"等,皆泛指水产捕鱼之利的范畴.到了汉朝,"水利"的含义便已比较完备.朱更翎同志提出:《史记·河渠书》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专业性质(《水利史研究溯源》,《中国水利》1981.3).我同意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