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开展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有利于全面准确把握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现状、程度及趋势。文章在借鉴相关行业内外高质量发展指数和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基础上,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立足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目标任务,结合水利行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构建了包含21个基础指标的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并对全国及典型地区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试评价,以期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解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要求,阐述了在新阶段水利工作中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从科学划定水资源管控分区、实现高水平水资源供需平衡、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完善流域区域管控制度体系和健全动态监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落实举措,以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水利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从水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聚焦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治理、智慧水利建设等领域,分析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目标要求,并涵盖水利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民生福祉、安全风险等方面,构建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理论体系和评价框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解析,提出了以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保护治理4项能力为切入点的判断准则,构建了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基于熵-云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水利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方面,东部多数省份较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方面,黄河沿线各省份、海河流域及东南沿海表现较好;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方面,长江、珠江流域表现更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方面,西南及中东部表现突出。水利高质量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水利高质量发展系统复杂度较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流域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单元,推动流域层面的水利高质量发展,既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必定要求。在辨析流域层面水利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和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提出了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为推动流域层面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江河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崭新篇章,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贯彻落实国家“江河战略”,要深刻领会国家“江河战略”确立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国家“江河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结合水利行业实际,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探索研究的热点。鉴于DPSIR模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等优点,根据黄河流域的特点,基于改进的DPSIR模型,构建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5个逻辑准则及其12个要素20个指标构成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现状高质量发展指数GDI为2.589,高质量发展等级为三级、状态为一般。根据各准则、各要素、各指标所得分值,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补齐的短板:加大对第三产业资金支持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控制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建筑物规划密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出口产业、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推动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可持续增长,引进科技人才与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产业落户发展;解决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对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要求,阐述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分析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的内涵特征,探索高质量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的工作思路,并提出建设供给更加可靠、生态更加友好、风险更加可控、管理更加智能、功能更加丰富的水利基础设施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精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璀璨夺目的水利遗产资源。适应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文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治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加强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沿黄地区水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专项规划是支撑该战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战略的提出背景和重点内容,总结其对水利工作的需求,阐述了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思路与目标任务,阐述了编制水利专项规划的方法;提出了现状-目标-方案-实施-保障的水利专项规划结构,构建了包括结构层次、章节安排和主要内容的水利专项规划编制框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剖析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农村水利行业特点及面临的形势,确立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分别从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建设任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布局、架构体系和保障环境建设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的总体安排,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兴水战略是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水利规划在兴水战略中具有先导地位,是实施兴水战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中国大水利建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 1世纪中国的水利建设 ,将在充分总结 2 0世纪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利建设经验基础上 ,根据 2 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 ,无论在指导理论 ,还是在建设技术 ,以及其内涵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多彩 .为有别于迄今为止的传统水利 ,将 2 1世纪中国现代化水利称之为“大水利” .本文重点论述大水利与传统水利的区别 ,以及大水利提出的背景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诸如认识欠缺、公共平台差、市场不规范等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信息化工程前期立项、中期建设、后期管理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涵义及基本原则,认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行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作为缓冲资源存在的环境用水问题,认为特别需要警惕那种持续时间长,干旱度大的旱灾;阐述了建设节水型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建立水本位,引入水当量和水当值概念,并建议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促进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论述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利治理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包括灌溉、除涝、降渍、田间工程和建筑物配套五个方面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 ,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里下河、沿江高沙土、沿海和丘陵五个区域 ,分别论述各区域的水利建设重点、沟渠路布置形式和规格 ,以及分区治理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内陆河泛流域水利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阐述了新疆水利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指出了新疆水利发展的泛流域化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新疆水利发展的动因,探讨了新疆内陆河泛流域化的水利发展态势,提出了内陆河泛流域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及国际河流开发等新疆水利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针对闻喜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以使闻喜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游赞培 《中国水利》2010,(20):98-10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勘测设计单位应在观念与理念创新、战略发展与管理创新、内部机制体制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作出努力,以便能追赶上全国勘测设计行业发展的步伐,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79~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代入水利要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水利改革发展对农业增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利对农业增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