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茅志昌  李九发  吴华林 《泥沙研究》2003,(2):77-80,F003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区段滩涂促淤圈围的要点。建议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加大对中、低潮滩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2.
台风产生大浪及增水常常侵蚀岸滩,掀动底部泥沙,使水体含沙量剧增;部分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进入航槽并在那里落淤,严重时会影响航槽航运安全,因而定量地预测台风对航槽冲淤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以“杰拉华”台风为例,提出计算风暴引起长江口北槽航槽冲淤变化的模型与方法,并讨论若“杰拉华”台风适逢天文大潮或大洪水时对长江口北槽冲淤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第二、三代冲积岛浅滩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IS对1879~2000年7幅长江口地区海图数字化,建立各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对长江口第二、三代冲积岛——长兴岛、横沙岛和九段沙浅滩的面积、体积、冲淤量、冲淤厚度和等深线水平推移速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近150年来,长江口第二、三代冲积岛浅滩总体上呈淤涨趋势,并沿东南方向向海推展。1879~2000年间共淤积泥沙19.48亿t,平均每年淤积0.161亿t,约占大通泥沙通量的3.72%,年均淤厚0.83cm。不同时期淤积速率不一样,有的时期甚至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各个浅滩的冲淤状态不尽相同,长兴岛浅滩和横沙浅滩呈冲刷状态,横沙东滩和九段沙呈淤积状态。浅滩的自然演变是长江河口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受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制约。随着流域开发强度日益增大和河口工程日益增多,人类活动对冲积岛浅滩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浅滩的自然演变过程甚至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和杭州湾潮流数值模拟及水体交换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建立了长江口和杭州湾平面二维有限元潮流数学模型,在模拟了长江口和杭州湾潮流场的基础上计算了欧拉余流场,通过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南汇嘴海区水平断面的水交换通道和垂直断面的水交换通量等分析手段和途径,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水体交换的范围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灰鳖洋位于杭州湾口南部,受长江口入海泥沙、杭州湾和金塘水道水动力长周期变化的共同影响,灰鳖洋一直处于"海床基本稳定,东部微冲西部微淤"的动力地貌演变特性,但本世纪以来,这一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2002年至2011年灰鳖洋水下地形和水文测验资料,辅以数学模型手段,分析了近10年灰鳖洋动力地貌演变特征,并从多方面探究了演变特性转变的原因,研究表明:灰鳖洋呈近岸缓慢淤积、离岸快速冲刷、累积性冲淤、近岸潮动力明显减弱、中东部潮动力增强的演变特点;近10年演变特性的变化是对泥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直接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波浪上涌区的输沙率计算公式和波浪浅化区及破波带内的泥沙输沙率计算公式,建立波浪作用下海滩横向冲淤演变的一维数学模型,用以模拟风浪引起的床沙短期运动及滩面的冲淤空间变化。将该模型应用于杭州湾某海防工程堤前滩面的冲淤演变计算,模拟了某次台风期间堤前滩面的冲淤变化,并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台风期间堤前滩面的冲淤变化可以给出合理的模拟结果,冲淤部位及冲淤量均达到一定的工程精度要求,且该数学模型数值求解简单易行,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黄河中下游的水沙特点和水库泥沙的冲淤规律,建立了黄河水库-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模型在动床阻力、水流挟沙力、冲淤量的横向分配以及水流、泥沙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用三门峡水库漳关以下库区1974~1988年的实测水沙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在冲淤总量、冲淤过程以及纵向冲淤分布等方面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符合良好。应用模型计算三门峡水库在四种不同运用方案下库区的冲淤情况,计算结果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悬沙挟沙力公式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江口水域丰富的实测资料,通过建立切应力模式与挟沙力模式分别计算得到的底部泥沙通量相等的关系,对比分析确定其中相关量后,计算出泥沙恢复饱和过程中挟沙力与含沙量之间的修正值,并以长江口2005年8月的实测水文资料率定出挟沙力计算公式的待定参数.最后,利用长江口2007年8月及11月北槽及南槽的实测含沙量资料、2009年4至8月北槽航道疏浚后的实测回淤量资料进行验证,说明采用的挟沙力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精度,适用于长江口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黄河龙门至潼关,三门峡至利津及利津以下河道水文泥沙冲淤计算方法,并用1960-1990年这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分时段、分河段泥沙冲淤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累积冲淤过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中下游的水沙特点和水库泥沙的冲淤规律,建立了黄河水库一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模型在动床阻力,水流挟沙力,冲淤量的横向分配以及水流,泥沙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用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区1974-1988年的实测水沙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在冲淤总量,冲淤过程以及纵向冲淤分布等方面计算值与实测值均符合良好,应用模型计算三门峡水库在四种不同运用方案下库区的冲淤情况,计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时钟 《泥沙研究》2000,(6):72-80
本文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1)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是非均匀沙,其运动机理究竟如何?2)大规模水利工程究竟如何影响长江口最大浑浊带?3)在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的数学模拟中,如何考虑河口波、流相互作用(耦合)及其对近底细颗粒泥沙输移的影响?4)整个长江口水域瞬时、连续的水深、含沙量、地形变化资料的获*粒泥沙过程数学模拟的精度。5)长江口悬沙以拉格朗日模式输运,而过去大多悬沙观测调查是在欧拉模式中进行,如何进行欧拉和拉格朗日模式对比研究?6)风暴潮、台风等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对泥沙运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越  何青  林卫青 《水利学报》2003,34(1):0057-0061
作者根据1994年6月长江口、杭州湾的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这类高浊度河口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内,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Cd分布特征相似,尤其在杭州湾中部水域,二者重金属含量呈趋同的态势。细颗粒泥沙是颗粒态重金属的主要载体。在高浊度河口,动力沉积过程为控制颗粒态重金属分布和输移的主要因子,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对泥沙运动具有指示作用,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反映了长江口泥沙向杭州湾输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卫星遥感综合解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修订长江口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需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口的若干期卫星遥感图片的各种影像信息,对长江口的发育和演变状况、河道历史变迁、滩涂变化、口内外泥沙运动规律等进行了综合解译,并介绍了其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其解译成果将为规划的修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前后泥沙运动特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长江口徐六泾、横沙和佘山三站三年逐日表层含沙量、盐度和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北槽河段沿线含沙量洪、枯季准同步观测资料,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北槽河段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和垂向变化特征,以及滩槽泥沙交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槽河段高含沙区分布位置在一期工程后适量下移;风浪对浅滩泥沙的掀动作用和滩槽问泥沙交换是造成工程区河段含沙量增加的主要动力因素;滩槽泥沙交换及输移途径取决于滩槽间流场变化,南北导堤在二期工程继续下延后,将进一步削弱滩槽泥沙交换量,有利于对深水航道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叙述用天然泥沙中子活化示踪底沙运动的简单原理,报告了在长江口布点采样,实验室辐照测量及数据处理分析的长江口底沙运动趋向的情况和方法。与放射性示踪法对比,说明本方法安全可靠、实用且节省经费。  相似文献   

16.
PIV直接测量泥沙沉速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应用激光测量仪器PIV对长江口水库泥沙水样在沉降筒中进行沉降速度场测量,得到了平均的泥沙沉速,并分析了含沙量、絮凝等因素对泥沙沉降的影响。同时通过试验发现PIV直接测量泥沙沉速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相似文献   

18.
数值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段淤积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较为严重,对航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利用Delft3D-FLOW建立了长江口二维潮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潮位、流速及流向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该模型较好地反应了深水航道工程后长江口的水动力情况.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特别是南、北槽上河段主河道流速沿程变化过程、横沙通道涨落潮流量、南北槽分流比,对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原因进行了分析,北槽沿程流速远小于南槽沿程流速,尤其横沙通道以上北槽河段流速更小,而且横沙通道涨、落潮量均较大,削弱了北槽和南港之间的水体交换,从而加强了泥沙在北槽深水航道上段进口段的落淤.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5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边滩的现场悬沙级配观测数据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数据,对分散状态与未分散状态下的悬沙级配的时空分布特征、絮团对悬沙级配的影响及其现场含量等进行了研究。室内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分散条件下,悬沙组成较细,以粉砂和粘土为主,悬沙级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较小;悬沙级配有明显的垂向分布规律,平均粒径等在垂向上呈线性分布。现场观测结果显示,在颗粒未分散条件下,悬沙组成较粗,粒径大于63μm和4~63μm的颗粒是悬沙的主要成分,悬沙级配在潮周期内变化显著。对比表明,悬沙级配的现场与室内观测结果差异显著,前者明显粗于后者,絮凝作用是造成差异的主因,絮团在现场悬沙中的含量估计超过60%,絮凝作用能够使参加和不参加絮凝作用的泥沙颗粒在絮凝前、后的体积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絮团与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关系复杂,在潮周期内的部分时段里,悬沙平均粒径与流速和悬沙浓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