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下泄水温控制考虑的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联芳 《中国水利》2007,(6):45-46,58
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主要有两大类,即竖井式和斜涵卧管式。斜涵卧管式只能适用于取水深度、流量较小的水库,竖井式可用于取水流量较大的深水水库。通过设置不同高程进水口或竖向流道,由闸门控制实现表层取水,提高下泄水温。结合江坪河水电站工程分层取水建筑物设计实践,对竖向流道型和分层进水口型分层取水建筑物进行了方案比选,对选定的竖向流道型分层取水建筑物,从结构布置、流道设计、金属结构、操作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江坪河水电站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
卓胜 《吉林水利》2021,(10):47-50,54
对茶坑水库建成后的水温结构和垂向水温分布进行计算预测,通过对照同类水库分层水质变化规律,从满足优质原水供应和解决灌溉水温方面对稳定分层型水库分层取水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设计角度介绍了茶坑水库的竖井式分层取水方案,该取水方案对现有分层取水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可较好地满足供水、灌溉和生态环境对水库水温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泽雅水库斜坡竖井式发层取水口将常规的斜坡式与竖井式取水口组合成一种新型的分层取水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检修方便及造价较低等优点,在进水口地形,地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特别适用于中小型水库的分层取水。  相似文献   

4.
水库的水温分层及其改善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水库水温分层和下泄低温水对下游环境的影响,以及水温分层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分层取水、打破温跃层和水利生态调度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对碗窑水库的工程概况、分层取水的必要性、直立式钢管分层取水装置及其结构组成等作了介绍。通过潜水员水下施工安装直立式钢管分层取水装置,成功地解决了碗窑水库深孔取水的水质问题。运用结果表明,该装置不仅可以在水库的不同深度取水,而且结构相对安全、稳定,操作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9,(12):93-96
高水头大型水库下泄水温对农业灌溉和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分析研究高水头水库的水温垂向分布规律及分层取水对放水温度的影响,可以为水库的设计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前坪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DELFT3D FLOW软件建立其库水温度计算模型,分析了高水头大型水库在分层取水与单层取水两种不同取水方式下的排水温度。该模型选取海洋温度模式,并收集周围气象站的多年平均资料作为背景数据;以水库丰、平、枯、特枯四个典型年份的水文资料为初值条件,上游天然水流入、下游取水出流为边界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层取水方案时,排水温度较为接近自然河水温度,可满足各种作物灌溉需求。  相似文献   

7.
水库下泄低温水将影响库区下游水生生态系统,而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则是解决电站引起的下泄水温问题的有效手段。依托实际工程,本研究建立了三维水温-水动力数学模型,对进水口水力特性与下泄水温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论证了不同取水高程条件下叠梁门分层取水运行的可行性及下游取水水温规律,分析了分层取水对下游灌区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叠梁门取水高程是影响分层取水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取水高程的确定又与进水口水动力特性密不可分,相比于叠梁门门顶水头,中小型工程进水口结构体型对分层取水进水口系统水动力特性影响更甚;增大叠梁门与门库前置墙间距是改善进水口水力特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叠梁门分层取水水力特性及取水效果,提出了叠梁门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高坝大库分层取水措施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选择大型水库分层取水措施并进行下泄水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采用MIKE3数学模型方法,模拟某高坝大库分别采用单层进水口、两层进水口、叠梁门多层取水等3种不同电站取水方案的水库水温结构及下泄水温,对比分析不同分层取水措施对下泄水温的调节作用和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取水措施能有效提高水库泄水温度,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的影响;叠梁门结构能够实现表层取水,对水库低温水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多层进水口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水库不同高程取水直接影响取水水质及后期处理成本,以某小型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为背景,介绍了水库分层取水的必要性,即水库采用分层取水方式进行取水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流向水厂的水质,减少水厂处理成本。结合工程布置情况,对取水建筑部布置及选型方案进行了说明,即取水方式分2层取水,取水口高程分别为440.0、459.0 m高程,采用平板钢闸门控制。根据取水建筑物布置,对配套的进口拦污栅、分层平板钢闸门、启闭设备、坝内埋管、出口闸阀室及拦污栅与闸门配套埋件等金属结构布置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对相应金属结构设备主要结构形式、构成材料、不同结构部位防腐工艺要求及后期运行方式等设计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同类型水库分层取水工程金属结构布置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磨盘山水库城市供水取水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盘山水库城市供水取水口采用分层取水,文章简述了取水口布置并对分层取水做了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KLSK水库是一座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向下游河道放水的任务主要由发电洞实现。为了保证自发电洞下泄水的水温与天然河道尽量一致,发电洞进水口布置采取了分层取水设计。目前,我国已建的高坝大库布置为分层取水的工程实例并不多。本文介绍KLSK水库发电洞分层进水口的布置设计,并借助一年的放水水温监测资料,分析分层取水效果,以供今后同类工程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江山市自来水厂原水取自碗窑水库,为解决由于取水口位置偏低引起的原水水质问题,采用直立式钢管分层取水装置进行分层取水实现在优质水层取水的目的。具体介绍了直立式钢管分层取水装置的基本原理,在水库正常蓄水的情况下(施工时水深46m),取水装置的吊装、定位、锚固、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检测等主要水下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磨盘山水库导流灌溉洞取水口采用分层取水,文章对取水口布置并对分层取水做了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浮船取水构筑物在水库分层取水,通过取水泵以及接头形式的合理选择,节省电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水库不放水情况下即可进行施工,缩短工程周期。对于中小型水厂水库分层取水,能灵活切换,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光照水电站水库水温分析预测及分层取水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理  纵霄  张磊 《水电站设计》2007,23(3):30-32,51
光照水电站水库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水库水温属分层型。如果按原设计取用深层水,下泄的低温水将对下游河道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对水库水温分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工程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以避免低温水下泄产生的不利影响。计算表明,分层取水方案的下泄水温比原方案提高了3.1℃。  相似文献   

16.
龙羊峡水库水位变幅大且规律性差,以该水库作为水源的龙羊峡电站共和安置区库区一级提水泵站适应其运行现状的难度大。泵站改造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取水的竖井式结构形式,由高到低择时进行取水,以满足水库水位变幅大、规律性差、泵站适应其运行现状难度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分层水库春夏季下泄低温水效应显著,分层取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隔水幕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分层取水方案,具有造价低廉、发电水头损失小、运行灵活、施工便利等优点,对我国大量改建、扩建及新建水库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目前隔水幕在美国和日本部分水库已有工程应用和研究成果,其中美国主要关注下方过流的顶部挡水幕,而日本主要关注中小型水库。国内隔水幕分层取水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当前巨大的工程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在借鉴已有国际经验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我国水库特点,尤其是诸多大型深水水库,进行自主研发,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隔水幕分层取水理论和施工、运行、调控技术。梳理了现有水库隔水幕分层取水的研究现状,并剖析了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对隔水幕后续的研究及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畑  杨鹏  张高 《陕西水利》2022,(1):146-148,155
水库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实践表明,从水库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取水,将提供不同的水质和水温,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库区下游动植物生长和人畜生活用水.以农业灌溉、村镇以及工业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力刀水库工程为例,在介绍分层取水必要性的基础上,确定分层取水口型式,并对分层取水口的水力学计算、结构布置进...  相似文献   

19.
双峰寺水库为武烈河流域拟建的1座大型水库,利用武烈河承德站水温和气象系列资料,在对水库水温分布类型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库表面月平均水温的估算及库底平均水温计算方法比选,并根据水库下游河道环境生态用水要求,确定分层取水的水深控制范围,为水库水工分层取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民黄河》2015,(12):139-141
为解决水库取水口位置偏低引起原水下泄水温较低产生的问题,针对聚仙庙水库提出了"平面交错、立面分层、一电多控"的平面钢闸门分层取水方案。工程取水系统进水口采用竖井式,五层取水口分设在坝体的不同断面上,各个取水口在平面布置上相互错开,通过移动轨道上的手电葫芦来控制取水口各个闸门的启闭。这种设计能有效提高下泄水温,又能使上、下各取水口间不会受到相互牵制和影响,较好地解决了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环境与水生生态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