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择典型堤防淤筑工程与典型管道泥浆输送施工设备,采用现场观测对泥浆管道阻力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作者利用实测管道压力、流量、含沙量等数据对高含沙水流阻力特性进行分析,取得了在管道粗糙过渡区泥浆沿程阻力系数受Re数、含沙量影响的基本认识,进一步给出了常规条件下沿程阻力系数与综合泥浆因子间相关关系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对典型管道泥浆局部阻力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在考虑水流强度、泥沙因子的条件下泥浆局部阻力系数的确定方法。研究成果可供泥浆管道水力设计与泥浆管道施工定额编制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刘峰 《广东水利水电》1999,(3):20-21,11
1 研究现状关于在高含沙水流输送中细颗粒泥沙对粗颗粒泥沙水流挟沙力影响的研究,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布鲁赫和卡赞斯基[1]曾做过管道输沙试验。结果表明:在输送0.3mm的粗颗粒泥沙的管路中,加入0.01mm的细颗粒泥沙可以使水头损失显著减少、水流粘性增大、粗沙输沙能力增大,同时紊动强度显著减弱。同样的结论能不能在明渠中实现呢?即细颗粒泥沙使粗颗粒泥沙水流挟沙力增大的事实能否在明渠中成立呢?日本学者吉川和福冈曾进行过专门的试验来研究细颗粒泥沙的存在对粗颗粒泥沙输沙的影响[2]。试验在8m长、0.4m宽的玻璃循环水槽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高浓度泥浆泵输送能力及管道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王二平  阎民  陈艳 《人民黄河》2003,25(9):13-13,43
为确定利用管道输送高含沙泥浆的阻力系数,选择典型的河段、堤段及工程施工设备,进行原型观测,采集试验数据。利用高含沙水流的能量平衡关系和阻力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得出黄河高浓度泥浆输送管道阻力系数的一些变化规律及管道流量与排距、综合排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基本特性与输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多属于两相非均质流,与一般含沙水流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的结论。采用达西阻力公式形式,给出了适用于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悬移运动阻力坡降及推移运动阻力坡降计算方法。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经常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这种不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排沙比大小不能反映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输沙能力。因此,探讨了河段纵坡J、横断面参数M及泥沙粗细组成对输沙能力的影响,给出了以河道形态参数表达的河道输沙能力关系。分别以花园口河段和艾山河段为代表分析了黄河下游上、下河段输沙能力大小的沿程变化,发现相同流量下,上段河道输沙能力为下段河道的1.3~1.4倍。本文成果对研究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处理对策及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效果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泥浆输送管道阻力及输送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东坡  王二平  严军  许继钢 《水利学报》2004,35(9):0093-0099
选择典型堤防淤筑工程与典型管道泥浆输送施工设备,采用现场观测方法对泥浆管道输送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实测管道压力、流量、含沙量等资料进行高含沙水流阻力分析,取得了受雷诺数、含沙量影响的管道泥浆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给出了阻力系数与综合泥浆因子间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管道输送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管道泥浆流量与保持泥沙不沉积的有效输送距离间的制约关系。根据实际工程中管径、泥沙含量与颗粒组成对流量的影响,提出了能全面反映管道阻力特性的综合排距(有效输送距离)概念,建立了泥浆管道特征流量与综合排距的关系式,可供泥浆管道设计与泥浆管道施工定额编制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
高含沙水流长距离输沙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高含沙水流在我国多沙河流中普遍存在,而对河道危害严重。本提出高含沙水流长距离输进机理与条件,在进一步研究高含沙水流不淤流速及输沙临界坡降的基础上·提出长距离高含沙输沙渠道的设计计算方法。以黄河下游水抄特性为背景指出天然河道及人工渠道输沙的异同,探讨了高含沙水流在泥沙处理、节约输沙用水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多沙河流水流输沙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费祥俊  舒安平 《水利学报》1998,29(11):38-43
河道中出现的高含沙量水流绝大部分属于非均质两相水流,和低含沙水流一样,同样存在水流挟沙力问题.但由于高含沙水流性质的改变,其挟沙能力关系式与低含沙水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文分析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水流挟沙力关系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水流紊动支持泥沙悬移为基础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通过水槽输沙试验得到了含沙量较高(S>40kg/m3)时的一种新型挟沙力公式.该公式通过黄河下游、洛惠渠等实测资料的验证,结果令人满意,可应用于计算不同河槽形态的河道输沙能力,水流阻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黄河下游清淤方式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增大水流悬移质泥沙中细颗粒含量,并且颗粒级配合理,就可能形成利于泥沙输移的高含沙水流。提出采用管道排沙将小浪底水库内淤积的细颗粒泥沙排向下游的方案,一方面可以增大小浪底水库拦粗沙库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黄河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  相似文献   

9.
简要总结我国在黄河泥沙输移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可以利用高含沙洪水输沙入海,适宜输送的不是低含沙量的水流,而是含沙量大于200 kg/m3的高含沙水流。黄河下游洪水期窄深河道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是造成河道多来多排的机理,在低含沙水流时水流的流速达到1.8~2 m/s,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不仅全沙如此,造床质泥沙(d>0.025 mm的粗泥沙)也存在着同样的输沙规律。小浪底水库的泥沙多年调节,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洪水输沙潜力输沙入海,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和节省输沙用水的有效技术途径。平水年、枯水年小浪底水库不排沙,全部水量用于兴利和环境用水,利用洪水排沙不必刻意拦粗排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细颗粒(≤0.01mm)含量对粗颗粒两相高含沙水流流动特性的影响。对于纯粹由细颗粒组成的伪一相悬浮液来说,其流速分布具有典型的宾汉体流速分布的特点,存在明显的流核。管路固体输送中习惯采用的压差-流速关系,可以通过阻力系数-雷诺数关系加以理论上的阐明。对于粗颗粒两相高含沙水流来说,细颗粒的存在,大幅度降低了粗颗粒的沉速,使一部分推移质转化为悬移质,从而改变了水流的流动特性。具体表现为流速及含沙量分布趋于均匀化,阻力损失减小,但当细颗粒含量超过某一临界值以后,继续增大细颗粒含量将会使阻力损失回增,根据流动的宾汉体中粗颗粒泥沙的沉积随流速的变化,可以得出水流的紊动将会影响悬浮液的宾汉结构的推论。  相似文献   

11.
远距离输沙干渠的临界纵坡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挟沙水流一般要求比同等条件清水水流更大的能坡.才能保持泥抄不淤。本文在非均质输抄水流不淤流速研究基础上,提出输沙平衡条件下渠道临界最小纵坡的确定方法,论证了输沙渠道能坡的两部分组成,可澄清对挟沙水流阻力的分歧认识。经实际资料验证.文中提出的临界纵坡及输-抄渠道断面的确定方法可用于引黄远距离输沙干渠的设计.也为黄河中下游节水减淤的高含抄放淤渠道提供计算依据。文中对影响干渠纵坡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附有计算例子。  相似文献   

12.
细颗粒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颗粒运动的PDF(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输运方程出发建立颗粒相的质量、动量和脉动速度二阶矩方程。对明渠二维恒定均匀流,利用垂向动量方程导出了修正的泥沙扩散方程,表明颗粒脉动强度梯度、升力、有效重力和紊动扩散都影响悬沙运动。理论和数值分析了细颗粒泥沙的密度、粒径、浓度,挟沙水流的水深和剪切流速等因素对泥沙扩散系数和浓度分布形状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细颗粒试验资料,表明传统扩散方程在粒径、剪切流速相对较大、水深和水沙密度比较小的流动中存在较大误差,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3.
基于Rouse公式及紊流泥沙沉速公式,分别推导得到了紊流时的悬沙粒径及级配垂线分布公式,前者直接量化了泥沙“上细下粗”的垂线分布规律,后者则可用于计算不同水层及垂线上总的悬沙粒径级配。通过实例,应用粒径级配计算公式得到了不同水层的悬沙粒径级配。结果表明:泥沙粒径“上细下粗”的分布规律明显;在越远离床面的水层,细颗粒所占的比重越大,粒径分布越均匀。当考虑悬浮高度影响时,以最大粒径悬沙的最大悬浮高度为界,该高度之下级配“等宽”,该高度之上级配“上窄下宽”。  相似文献   

14.
高浓度调沙是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浅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原因的基础上,指出高浓度调沙是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的有效途径。为实现高浓度调沙,小浪底水库应该采用“蓄浑排清,清水刷槽;加沙造浓,高浓度输沙”的调水调沙方式,并通过“横向冲蚀”技术,来源源不断地形成高含沙水流出库。  相似文献   

15.
论黄河干支流悬移质粒径与含沙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干支流资料表明,河流中悬移质泥沙粗细的变化既有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而变粗的,也有随着含沙量的增加而变细的。本文分析了黄河干支流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关系的不同资料,提出了较大含沙量情况下泥沙粒径与含沙量的统计关系,解析和讨论了所推导出的悬移质泥沙粒径与含沙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Excess fine sediment is a leading caus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within the Chesapeake Bay watershed. To effectively target sediment mitigation measures,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delivery of sediment sources to local waterbod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tributions of sediment sources within Upper Difficult Run, a suburbanized watershed in Fairfax County, Virginia. A source sediment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from stream banks, forest soils, and road dust. Target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fine channel deposit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uring 16 storm events from 2008 to 2012. Apportionment of targets to sources was performed using Sed_SAT, a publicly available toolkit for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Bed sediment was dominated by stream bank material (mean: 98%), with minor contributions from forests (2%). Suspended fine sediments were also dominated by stream banks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weighted mean: 91%), with minor contributions from roads (8%) and forests (<1%). Stream banks dominated at all discharges, and on the rising limb and at peak flow,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due to bank material rather than surface erosion. Sediment budget data indicated that direct bank erosion was insufficient to account for the suspended load derived from stream banks. However, bank‐derived sediment re‐mobilized from in‐channel storage could account for this difference and, combined, resulted in a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f 0.847 for all bank‐derived sediment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ream bank eros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fine sediment in this suburban watershed of the Chesapeake Bay drainage area. Thus, management actions to control upland sources of sediment may have limited effect on the sediment conditions of Upper Difficult Run, whereas efforts focusing on bank stabilization, channel restoration, and/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to reduce bank erosion ma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se waterbodies.  相似文献   

17.
马煜  余斌 《人民长江》2016,47(10):81-85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体屈服应力随着泥沙颗粒体积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随着黏粒黏性的增强而增强。在此研究基础上,以泥石流体屈服应力为研究目标,选取了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土等4种常见的黏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泥石流体中泥沙颗粒体积浓度、黏土矿物成分及黏粒重量百分含量得出:1一般情况下,黏土成份对泥石流体屈服应力影响的强弱关系依次为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土。2泥沙颗粒体积浓度和黏粒百分含量对泥石流体屈服应力的影响呈指数关系。3综合分析泥沙颗粒体积浓度、黏土矿物成份、黏粒百分含量与屈服应力的关系后获得了黏土矿物下屈服应力的关系式。4用野外调查资料验证了上述泥石流屈服应力与泥沙颗粒体积浓度、黏土矿物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