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软土地基上地面堆载不仅使邻近桩基发生挠曲,还将导致桩周土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不利。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分别计算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软基处理作用下邻近桩基的内力和变形。计算结果显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作用下桩基的内力和变形分布规律与堆载预压法不同,且内力、变形值小于堆载预压法。表明真空预压法对减弱地面堆载对邻近桩基的影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路基加固为例,介绍了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实用性。实践证明,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基具有缩短施工期、解决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减少施工后沉降等优点,特别是对于加固面积、承载要求不是很高的工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无砂垫层真空预压后期地基承载力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和无砂垫层真空联合水袋堆载预压法的数值模型,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大面积吹填土地基内利用可循环利用的水袋替代砂石料作为堆载材料,开展真空联合水袋堆载预压软基处理现场试验。该处理方法施工方便,受外界干扰少,施工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根据水袋高度调节堆填荷载大小,基本不使用砂石料,水袋堆载卸载方便,真空联合堆载衔接时间短,优化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施工工艺。结果表明:在真空预压1个月后可提前引入水袋荷载,处理后土体在0~2 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含水率可降低至43%,土体地基承载力可达到65 kPa。与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相比,真空联合水袋堆载预压法施工期沉降速率、孔压大,孔隙比、含水率小,沉降量大,土体固结速度快,工后沉降小,土体承载力提高了30%,扩展了真空预压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此法适用于缺乏砂石堆载料或运输相对不方便、工期短、地基承载力要求为50~60 kPa的新近吹填淤泥质土的软基处理工程。  相似文献   

4.
用真空预压法加固某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法加固效果明显,与堆载预压法相比,采用真空预压法的工期短、地基土强度增长快、路基沉降量小且稳定。  相似文献   

5.
分析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介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在武汉市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及施工工艺,详细说明了铺设土工布和两层密封膜、密封沟施工以及抽真空等工艺措施,并从监测土体沉降量方面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表明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在软土地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加固区内土体竖向变形特性,提出了真空预压加固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同时,还分析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地基总沉降的组成,并对各部分沉降计算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场试验,对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过程中两种方法的等效荷载大致相同,监测结果表明,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在本研究中的最大表面沉降相差不大,两种方法造成的地基侧向变形方向相反,堆载预压水平位移幅度大于真空预压,堆载预压法的有效加固深度要大于真空预压法,加固后土体强度的提高程度两者相近.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出发,应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与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
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A片区堤防工程位于罗源松山围垦工程垦区内,堤防基础软基淤泥深厚,淤泥孔隙比大、含水率特别高、强度极低。根据工期紧、用地受限的特点,设计经多方案比选,提出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基。介绍地基处理方案比选过程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堤防软基的参数选取,重点论述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地基强度增长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现场十字板试验成果较为吻合。工程实践结果表明,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用于堤防软基的处理,可节约堤防占地,处理效果容易验证,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湿地湖泊相软土的软基加固方案及固结沉降规律,分别进行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湿地湖泊相软土路基的离心模型试验,对比分析2种方案的沉降发展和土压力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固结沉降发展更快,第30天固结度达到80%以上,第90天达到90%以上,且各测点土压力值更小;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路堤横断面沉降分布更均匀,但后期沉降差较大,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工后沉降约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一半,加固效果更好;由含水率测试可知,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影响深度至埋深10 m以下;2个模型的沉降拟合公式都为指数型函数,与实际沉降拟合较好,可预测长期的固结沉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方案优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浙江沿海堤坝沉降数据的监测,分析了堤坝工后沉降预留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常用拟合方法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沉降优化组合拟合分析方法,提高工后沉降估算的精确度。结合工程实例,把优化组合的拟合模型结果与实际沉降的发展情况进行比照,拟合结果良好。优化组合方法可用于海堤工后沉降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心墙堆石坝的实际,对施工期沉降管以及水管式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对其沉降变化规律以及坝体不均匀沉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竣工时坝体最大沉降量不是发生在坝体顶部,而是发生在坝体中部高程处。各测点沉降量在时间上与填筑进度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压缩模量的差异大小是不均匀沉降梯度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坝体填筑时应对材料模量相差较大的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水管式沉降仪的原理和结构,分析了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水管式沉降仪测量时给管路充水容易、排水困难、水管沉降仪管路埋设时通常采用的整体坡降法对于施工影响较大等.结合在实际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经过实验室和工程实际的运用,最后提出了水管沉降仪的结构及埋设方法的几点改进意见,如采用双排水系统解决系统排水难的问题、采用局部坡降法埋设解决整体坡降法埋设对施工干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归纳总结了常用的软基上水工建筑物沉降量的预测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并结合实际工程的研究成果,对各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与实测结果相对比,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沉降变形预测方法,为以后软基上大型平原水库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滩涂围垦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滩涂围垦工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争 议比较多的问题便是沉降工程量的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滩涂围垦工程中沉降工程量变化的原因,提 出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其底板高程为50 m。为监测该底板在施工期间的沉降情况并研究沉降对升船机土建施工、埋件及设备安装的影响,对沉降监测数据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变形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底板沉降呈周期性变化且在±2 mm左右,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某心墙坝的实际监测情况为例,结合监测仪器设计布置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观测资料对施工期心墙孔隙水压力、应力以及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后得到:心墙在施工期产生的高孔隙水压力与填筑进度以及土料含水量大小密切相关,施工期将土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附近对心墙填筑有利。鉴于坝体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较其实际沉降量偏大,建议尽量对测斜管附近土料夯实以缩小观测数据与实际之间的差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内传统水闸存在孔口小、形态单一且自动化程度低等局限,已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大孔口水闸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现有设计规范尚未对大孔口水闸结构设计提出明确的计算方法。为此,从大孔口水闸结构自身特点出发,围绕地基不均匀沉降、闸基渗流稳定及水闸结构温控防裂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地基处理方面,应根据地基条件、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条件等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组合选用桩基法、换土垫层法、排水固结法、振冲法及深基础等地基加固技术;在闸基渗控方面,可依照防渗、排渗、反滤三者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渗控措施;对于水闸底板和闸墩结构,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组合选用结构分缝、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水管通水冷却、表面保温等温控措施,以解决大孔口水闸结构温控防裂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大断面水工隧洞下穿双线公路隧道工程,采用理论解方法,综合考虑大断面水工隧洞开挖引起的土层位移影响,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工隧洞下穿引起上部既有公路隧道沉降位移值的计算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和实测数据对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了既有双线公路隧道沉降影响范围大小及沉降位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所得公路隧道沉降曲线相互吻合,近似呈现正态分布,最大沉降值均位于分洪隧洞下穿轴线处;穿越引起的公路隧道下沉区域主要分布在穿越中心点两侧各23 m的范围,而在下沉区域外隧道出现局部的上浮变形;公路隧道总体沉降变形较小,结构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0.
深圳机场场道工程换填地基的沉降分析与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深圳机场场道地基的沉降分析,沉降观测及沉降控制。分析和观测成果表明:场道的软土地基经过在拦淤堤封闭下换填后的总沉降量不大,且沉降速率较快。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控制沉降工程措施。经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利用调整混凝土道面浇筑的时间,严格控制地基的剩余沉降及差异沉降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道面工程完成后的观测结果表明:其沉降控制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