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介绍飞来峡水利枢纽河床式电站厂房厂区布置,厂区交通及主、副厂房厂内布置。  相似文献   

2.
水电站厂房是典型的卧式水电站厂房,由于校核洪水位高及向下游供水等特点,使得厂房设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主要介绍了电站厂区布置、厂房型式的选择、主要尺寸的确定、主副厂房布置、结构设计等。  相似文献   

3.
熊卫  柴志阳  张晓瑞  李江 《红水河》2002,21(1):24-27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由上库、输水发电系统、下库组成,输水发电系统包输水道和地下厂房系统。地下厂房系统由主厂房、副厂房、安装间、主变室、尾水闸门室等洞室群组成,电站开发方式比较了中部厂房方案和尾部厂房方案,选定中部厂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详细介绍地下厂房轴线方位选择、主要洞室的布置方式、厂区内外交通布置和厂房排水系统布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夹岩工程位于喀斯特地区,其坝后发电厂房受地下暗河顶托影响,厂房尾水水头达到44.92 m,挡水高度相当于一个中等高度重力坝,给厂房布置及结构设计带来较大困难。通过创新发电厂房结构型式,采用主副厂房立体层叠结构,成功解决夹岩工程高尾水发电厂房结构设计、进场交通、防洪安全等布置难题。该新型发电厂房结构型式采用外部井筒及内部板梁结构抵御高尾水压力,利用井筒内部空间布置主副厂房,节约工程占地,节省工程量及工程投资,较好地适应了喀斯特高尾水地区发电厂房布置条件,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大石门发电厂房布置于狭窄河谷,受制于地形限制,布置上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对主、副厂房及安装间进行布置优化,既满足了厂区各类建筑物布置的要求,又改善了厂房的施工、交通及运行管理等条件,且节约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6.
水电站厂房布置应从厂房横剖面入手,先确定水轮机安装高程,根据所选水轮机型号和转轮尺寸,按系列水轮机尺寸比例放大,绘出水轮机转轮,座环,活动、固定导叶,蜗壳断面尺寸及尾水管单线图,绘出机墩和发电机外形图.根据各层布置和结构要求定出厂房其它高程.绘制发电机层平面布置图,根据水轮发电机型号、电站水头确定厂房机组段长度,继之定出厂房的安装场长度、边机组段长度,以确定厂房总长度.厂房宽度分别按厂房水上、水下部分的上下游侧拟定,根据蜗壳、尾水管尺寸、发电机及其辅助的设备尺寸、布置要求、交通道条件等定出厂房宽度,根据设备布置原则与尺寸,绘出其外形图,发电机平面布置图随之完成.根据厂房型式和地形条件决定副厂房的位置,根据电站规模确定副厂房的面积与组成,副厂房的布置由机电要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江口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系统布置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安装场设计、主变开关站设计、副厂房设计、通风(出渣)洞设计等。优化设计的结果,使总体布置更为紧凑,减少了工程量,节省了投资。  相似文献   

8.
本工程采用“四机一缝”方案,提高厂房的整体性,减小了厂房的长度尺寸;同时对主变场、 GIS开关站及出线构架平台等场地进行分层布置,充分利用向上空间;使厂房布置合理紧凑,有效解决了引水式地面厂房在“V”型窄河谷的布置问题,减小了厂房和后边坡的土建工程量。  相似文献   

9.
工程采用“4机1缝”方案,提高厂房的整体性,减小了厂房的长度尺寸;同时对主变场、GIS开关站及出线构架平台等场地进行分层布置,充分利用向上空间,使厂房布置合理紧凑,有效解决了引水式地面厂房在“V”型窄河谷的布置问题,减小了厂房和后边坡的土建工程量。  相似文献   

10.
天生桥水电站为陕西省汉中市二郎坝水电工程三个梯级电站中的龙头电站,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地面厂房,由主厂房和端头副厂房组成,安装三台容量为4000kw的水轮发电机组。本文主要介绍主、副厂房各层布置和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