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调查广西现状供水保障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广西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分析了广西目前水资源供求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一段时期水资源供求的态势。论述了如何协调广西在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增长、用水总量控制约束和一系列水源工程建设这三者间的矛盾,节水与发展如何共存,水资源如何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快报》2006,27(11):20-20
水利部新闻发言人顾浩2006年5月18日在“节水中国行”启动仪式上说,“十一五”期间水利部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目标是,通过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对全社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缓增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按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新增水资源刚性需求较大。根据甘肃省情及水情,现状用水总量已经接近国家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红线的矛盾较为突出。根据甘肃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非常规水源利用不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限制,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成为解决今后甘肃新增用水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现状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总结了甘肃非常规水源利用状况,提出了配置方向和利用措施,为有效解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新增用水问题指明了途径。  相似文献   

4.
制定和落实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将对各地水环境容量的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选用基尼系数为指标,从人口、GDP、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结果表明,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兼顾了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具有较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践中取水许可管理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用水总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取水许可管理与用水总量控制之间存在时间差,取水许可属于事前管理,用水总量控制属于事后控制,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将事后控制关口前移,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坚持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的原则,探索建立实际用水量与取水许可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相适应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并引入广义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将区域全部用水纳入管理范围,可推动"三条红线"落地。  相似文献   

6.
关于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山东将要实施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制度,论述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总体设想、所需的必要条件及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全市各县(市)的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的现状分析,结合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了2015年需水量,提出保定市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应在27.80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指标应控制在21.24亿m3以内。  相似文献   

8.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是新水法确定的一项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明晰水权 ,落实节水责任 ,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首先要制定用水总量指标 ,介绍了甘肃省梨园河灌区用水总量指标制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德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制度无疑是一个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用水户实行科学的计划用水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使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用水量能有效的控制在本地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制度无疑是一个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用水户实行科学的计划用水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使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用水量能有效的控制在本地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