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2.
1996-1999年黄河潼关河段清淤采流冲少,以冲为主,冲扰结合的作业方式,因势利导,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河段比降。浅滩段河床冲刷及河道态改善了河道泄洪沙条件,增大了洪水对潼关河床的冲作用。4年来,在汛期水量偏枯50%以上,水沙组合不利的情况下,各年汛末潼关高程基本稳定在328.10m左右,比1995年同期约下降0.20m。  相似文献   

3.
射流清淤对改善潼关高程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以来采用射流技术对潼关河段进行清淤。根据相同或相近水沙条件下潼关高程的类比分析,在1996—2000年不利水沙条件下,汛期潼关高程下降值反而增加,表明射流清淤对降低潼关高程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清淤效果。实践证明,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每条船平均每小时冲起泥沙数量约400m^3;清淤对河道形态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使散乱的河势变得较为归顺,水流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大河的挟沙能力;减少了潼关至古夺河段的淤积量;增加了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值。因此,在当前不利的水沙条件下,射流清淤对潼关高程迅速上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6~2000年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潼关高程不断抬升的问题,自1996年起在黄河潼关河段进行了射流清淤工程实践。对1996~2000年清淤效果的分析表明:清淤工程改善了河道边界条件,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加大了洪水冲刷潼关河床的力度,增大了汛期潼关高程下降的幅度,对保持潼关高程相对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水沙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射流清淤使汛期的潼关高程仍有较明显的下降,同时也保持了潼关高程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6.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7.
潼关河段射流清淤试验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潼关河段射流清淤试验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4年.4年来试验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管理不断完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野外试验及室内研究工作,并结合汛期水量情况和潼关高程变化,证明在潼关河段清淤试验中"因势利导,疏通流路,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比降,提高水流输沙能力"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在水流条件不利和机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清淤可以使潼关高程每年降低0.1~0.3m.  相似文献   

8.
黄河潼关河段射流清淤试验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潼关河段射流清淤试验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4年。4年来试验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管理不断完善,研究了在不断深入。通过野外试验及室内研究工作,并疆汛期水量情况和潼高程度化,证明在潼关河段清淤试验中”因势利导,疏通流路,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比降,提高水流输沙能力“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在水流条件不利和机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清淤可以使潼关高程每年降低0.1  相似文献   

9.
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潼关河段清淤的目的是要改善潼关高程,其原则是:因势利导,疏通流路,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比降,提高水流输沙能力。通过对三门峡水库淤积特性等进行分析,最终选定黄淤36~41河段进行清淤。为使清淤作业能达到最佳效果,确定的清淤时机为:桃汛期,3月中旬到4月上旬;汛期,6月中旬至10月中旬。同时,对清淤作业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1997年汛期黄河潼关站枯水水少,仅发生一次流量大于3000m^3/s的洪水,汛期水量55.5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枯69.3%,是1929年以来水文记载的最小值。洪水前,在潼关以下宽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采用射流冲沙的方法,以冲为主,冲沙与扰流相结合进行作业,疏浚主河道中的浅滩,封堵串流汉道。清淤后,河势趋于规顺,浅滩段比降增大,水流相对集中,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增大了河道泄洪输沙能力。7月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潼关高程演变的基本规律是非汛期淤积升高、汛期冲刷下降,常出现连续数年的不断升高或持续下降过程,其总的变化趋势是淤积升高的。潼关高程这一演变特性是来水来沙、水库运用及相邻河段的河道变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潼关河段对来水来沙条件和水库运用的响应。通过分析潼关高程变化与水沙条件、水库运用、相邻河段的冲淤变化等因素的关系,建立了汛期潼关高程变化与各因素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2.
从潼关上下游河段纵剖面调整看潼关高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冲积性河流自动调整原理,初步分析了1960年以来潼关上下游河段河道纵比降变化过程,剖析了1974年以后,特别是1986年以来,潼关上下游河段纵比降调整与来水来沙的响应关系。进而说明近年来潼关高程不断抬升是潼关上下游河道纵剖面自动调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4,(1):24-26
依据2011年三门峡库区进出库水文站及各淤积断面实测水文资料,对该年来水来沙及各库段冲淤变化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来水来沙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31.2%和89.9%;潼关以下库段汛期将非汛期淤积的泥沙全部排出库外,且多排泥沙0.184 5亿m3;潼关高程由汛前的328.18 m降为汛后的327.59 m;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了汛期冲刷的小概率现象;秋汛洪水使渭河下游主槽刷深、过洪能力增强。建议进一步研究优化桃汛期的水沙过程和坝前运用水位,提高桃汛洪水的挟沙能力及其降低潼关高程的效果,同时要抓住目前潼关高程较低的有利时机,根据实时水沙情况,做好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等原型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5.
潼关河床自“92.8”洪水强烈冲刷后,因局部河段比降调整和冰凌壅水淤积,于1993年汛前迅速回淤。1993年汛期由于入库水沙偏枯,局部河段比降调整和河热变化等影响,潼关河段虽从泥沙数量上实现了冲淤平衡,但潼关高程却因塌滩淤槽,河底坦化,同流量流速减小等原因,仍较污初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河潼关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综合分析,提出清淤时机应围绕每年的桃汛和汛期进行。通过对潼关上下游河段冲淤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潼关河段的冲淤量分布、纵横向河床形态变化等技术分析,同时考虑目前的清淤规模,综合得出清淤河段首先应选在潼关至古夺断面之间。  相似文献   

17.
黄河潼关河段实施的河道清淤工程是以理顺河势 ,集中水流 ,调整局部河段比降 ,达到改善河床边界条件 ,提高水流输沙能力 ,最终控制潼关高程为目的。该工程施工采用的射流清淤方法在国内外尚不多见 ,带有很强的试验性 ,是一个集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试验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黄河潼关段实施的河道清淤工程是以理顺河势,集中水流,调整局部河段比降,达到改善河床边界条件,提高水流输沙能力,最终控制潼关高程为目的,该工程施工采用的射流清淤方法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带有很强的试验性,是一个集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试验工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关系表明:2002年汛后原型试验以来潼关高程有所下降,2015年汛后为327.63 m,仍然偏高;潼关高程升降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关系密切,由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滩槽纵剖面调整造成的淤积约占渭河下游1971-2003年淤积的78.3%,是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和根源;2003-2015年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体相关性减弱明显,但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量随着潼关高程的抬升或降低而增大或减少的规律仍然明显存在;渭河下游大量淤积逐步抬升演变成为地上"悬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下游的防洪排涝形势,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将潼关高程控制在325.60~325.69 m以下,以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改善河道行洪条件,降低沿岸区域洪水灾害风险,为区域发展提供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自2003年采用"318"控制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运用水位及潼关高程的变化特点,发现"318"控制运用以来的年入库水量有所回升,但入库沙量和含沙量大幅减少;水库运用水位除2003年外,平均运用水位存在逐渐抬升的现象;潼关高程从2002年汛末的328. 78 m降低到2012年的最低值327. 38 m,之后又逐渐回升至2016年汛后的327. 94 m,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建立了潼关高程与前期5年入库水沙条件和运用水位的滞后响应计算公式,可以用来定量估算不同汛期水沙条件及运用水位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影响。资料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318"控制运用以来潼关高程的降低,主要与汛期水量增加及含沙量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